实施少教多学,还课堂于学生

来源 :新华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以往过于注重口耳相传,甚至是教师一味的灌输,学生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造成了高耗低效的结果。所以如今的语文课须倡导少教多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去实现少教多学呢?
  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新的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要主动的获取信息,这个过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师生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课堂的学习主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学起来。只要学生能读懂的就不要再讲,只要学生能自己领悟的就不再作多余的分析,节省教学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我展示。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比如: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围绕每一话题讨论,朗诵比赛、成语接龙,创造性复述课文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了教学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形成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2. 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就要着眼于学生的学,在教法中渗透学法。教师要把教的过程变成“导”的过程,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开发的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导读、导思、导练,使他们爱学语文,并逐步会学语文,最后学会语文。而不是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要从便于学生的学习来设计教师的教,一切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有效的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课堂教学中是否做到这样的面向,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个体的积极程度,即是否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背影》一课教学中,为了着眼于学生的“学”,可以这样设计:1、具体做法是:在导入新课、解读作者、字词学习、内容感知的几个环节,由一个总主持人导入新课后,即兴叫号来进行脱稿反馈,主持人根据反馈的情况进行点评,老师视情况进行追问。2.教师引领学生品味细腻的亲情。通过 ppt的问题驿站来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教师进行追问挖掘教材的深度。再插入“望父买橘”的视频渲染情绪,营造感动,通过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体会艰难中爱的真诚。3.用同一话题的歌曲和教师的下水文延续爱的感动。这样以学生为主体,信任学生,给学生以主持学习的空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与引领他人学习的行列之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学活动建立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心体验,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阅读理解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是读。会读、读懂,既是阅读教学的目标,又是进行阅读教学的手段。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的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学生领会重点语句、领悟文章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课文的语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久而久之,学生能做到理解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在《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深情诵读,引导学生体验情感美;通过深情诵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通过深情诵读,领悟主题,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美。在朗读活动中,学生成了真正的教学主体,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
  3. 努力创设情感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效果的反馈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或瓦解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因而,课堂教学应该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的新奇感。“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合作,是教法和学法的融合,是教师的心与学生的心的情感交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把自己视作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之中,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动情境,使学生入境会意,触景生情,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可以诱发他们的思维,既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根据文章是一篇说明文,内容比较枯燥的特点,把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文章的趣味性作为教学的突破点。在教学本文时,可以启发学生猜以下有关自然现象的谜语:“大哥最爱跑,二哥最爱哭,三哥最爱叫,四哥把灯照,五哥摸不清,模样最花哨。”并由此谜语顺畅引出新课学习《看云识天气》。从学生的生活本身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经过小组学习和师生互动,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延伸。首先让学生调动日常生活积累,说说自己熟悉的农谚,并谈谈对它的理解,在老师的启发下明白“谚语是经验,但要准确,还是要靠科学研究”,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步:要搞好农业生产,要准确预报天气,就得靠天气预报。让学生结合书本前的彩色插图,认真观察云的其中一种,来试着发布天气预报,先在小组交流,然后每组选代表在全班播报。学生在播报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一道作点评。再让学生关注身边许多像云一样有趣的自然科学现象,举例说说,比如树叶落下时为什么总是背面朝天等等,从而在老师的指点下增加对“细致观察生活,提高自身能力”的认识。这样在成就自我当中让学生带着在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高潮,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不仅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奇特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高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碰撞、交流、指导、促进的过程,课堂应当是积极的、灵动的、有序的、愉悦的、和谐的,教师对课堂的引领是含而不露、彰而不显、有效引领,在课堂里,实施少教多学,还课堂于学生,放手让孩子们去探索、去创造。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天地。
其他文献
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1把握新教材的精髓 新教材的精髓是“一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教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的培养。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知识的引导借助实例,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集
期刊
【摘要】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尽管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单一,其中都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教学思想及技巧方法。作为新时期教改形势下的物理教学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发挥教学的综合效益,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牛顿定律;新时期教改;综合效益    “Newton’s First Law” of teaching ideas and techniques  Wei Qiming Li Mi
期刊
法律常识课是初中开设的一门必修课,这为中学生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逐步树立起牢固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渠道。为了上好法律课,强化法律常识教学,激发学生对法律常识课的兴趣,增强法律常识课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1利用图示联系思想实际,树立法制观念 根据初二学生年龄小、法律知识少、法制观念淡薄的特点,联系学生思想行为
期刊
【摘要】语文学科集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身,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这些老师们用尽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但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不是顾此失彼,就是南辕北辙。笔者认为:只有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强调“双基”为着力点,以提高教师素质为关键,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进;素质教育    Teaching languages to further improve  Zhang Longbo
期刊
“探究”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本人就探究性物理实验教学在高中年级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淡几点实践中的体会:  1. 设计探究性物理实验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1.1实验设计要具有探究性  考察我们当前的实验教学的现状发现,不少课堂上,学生们也在忙于收集数据,解释并求证结果,但是如何根据有限的线索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可能合理的解释面前做出决策呢?
期刊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探究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和操作性较强的数学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欲望达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情感三方面的教育目標。  【关键词】物理课堂;探究教学    1深刻理解探究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所谓探究教学,是指在课堂中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而获得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的教与
期刊
问题1  如图1-1所示在△ABC中,D是BC的中点,MD丄ND,MD交AB于M,ND交AC于N。  求证:BM+CN>MN。  就问题1为话题,试改变题目中条件,逐级延伸、拓展:  1.把题目中不确定条件特殊化,研究结论变化由于本题中△ABC的形状是不确定的,不妨把△ABC指定成更具体的直角三角形,如果令∠A=90?于是有:  拓展1如图1-2所示,在直角△ABC中∠A=90°,D是BC的中点,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初中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与创新的方法,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必学研究的问题,必学革新的问题。教师要有高起点严要求的不懈追求,面对渴求知识的眼睛,把深奥的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枯燥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不单是传授好知识,还要创新教学手段
期刊
数学能促进幼儿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而小班幼儿具有自我中心意识较强、思维具体形象、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数学由于比较抽象和枯燥,许多幼儿对数学活动不敢兴趣,甚至害怕参加数学活动,为此我们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出发,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情境,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自由探索,实践应用
期刊
【摘要】在《相似形》一章主要的习题类型是有关线段比例式或乘积式的证明,利用相似形是一种主要手段。  【关键词】习题类型;证明;手段    The use of “one-for-three to find the second transition” to prove the proportion of type (or product type)  Wu Fei  【Abstract】In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