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能否真正落实,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创新,从以下两点进行论述。
一、实现教学民主,形成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所谓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应具有两个标志:一是教学环境应当有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二是要通过教学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由的选择空间。作为教师,不能按照成人的价值观和统一的要求去强制地要求约束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
1.教师应勇于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按照教材讲的那一套传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约束。教师要大胆表述观点,要有独立的见解,要勇于尝试,探求新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创新的气氛。如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打破了传统的读读、问问、答答的形式,而采用先讲故事了解内容,然后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接着设计一出小小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读狐狸、老虎及各种小动物,弄清谁在前,谁在后,是谁借助谁的威风吓跑百兽。最后通过知识的迁移,即汉奸狗腿子借助皇军的威风吓唬王二小的片段,教学使学生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实际运用。这样创新的课堂教学,既注重语言文学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读、演中感悟。进行情感、思维的同步训练,还着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2.教学过程减少约束,减少划一的要求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带着一个标准的答案,一个标准的统一思路来操作教学。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希望能答出标准答案,当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时,相当的教师立即下判断,给予否定。这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关怀》一课时,先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周总理是如何关心学生与教师的,在结合理解“视察”一词,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课文内容或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周总理检查的内容。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检查卫生,检查纪律,有的说询问教师工资,生活情况等等。于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之处就是运用课文例子拓展,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理解、尊重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倡导在课堂减少约束,减少划一的要求,减少标准化的答案,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提供尽可能广泛的空间。
3.教师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去引导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
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乃至创新人格形成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建立这样的信念:我们在判断周围的现实事物时,坚信一切现成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都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要过分突出和夸张教育的权威性。如教《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最后环节以“伽利略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挑战,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定论,可伽利略的定论是否无懈可击?你们愿意向他挑战吗?都请试试吧!” 一个激励学生与权威性挑战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发表不同的意见。结果证明,教师营造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倡导教师向教育对象——学生学习
按传统的认识,教师的天职就是传一授业解惑,教师总是比学生高明。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就是法官,对学生居高临下。这已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子,按照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来看,教师对自己的定位要趋于多样,不能知识把自己简单地定位成一个知识传递者。在许多情况下,教师还是新经验的学习者、探索者,还跟学生在一些情况下是合作者。从这些情况来看,向学生学习应当成为教师的一个新认识。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许多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来源是非常广泛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相当多的知识信息来自课外,来自各媒体。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时候,你的信息知识总量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学生,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是成人所不懂的。所以,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角色,要抱着向学生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学生。这种教学民主对良好师生交往的建立就有了更现实的基础。而且当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这一现实,与学生一同学习一起进步,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事,是一件正常的事。教师绝不能遇到学生的质疑,遇到所不知不懂的问题的时候,采取掩饰或一些不合适的态度。教师如何对待和处理学生的疑惑,体现为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一个动态开放自由教学过程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就是要建立了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向学生开放,意味着整个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要围绕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和真实学习状态来加以设计和组织。要根据学生需要的变化情况增强教学的自由度,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和活力,使教学具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这样才能使让学生学得灵活,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开放,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是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不是死目标,应当随教学的实际进展,随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现实情况留有调整余地,是在动态开放过程中逐步完善和达成的。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的既定目标有两个,一是认识人民币的名称,知道100元、50元、10元各个什么样子;二是理解人民币之间数量关系。可实际教学发现这两点目标滞后于学生发展水平。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对既定的目标知识已经掌握,而对另外的问题感兴趣,比如说为什么人民币中有1元、2元、5元、10元,为什么没有3元、4元、6元、7元?为什么人民币的硬币五角钱比五分钱的硬币要小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超越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已经对人民币表面现象的认识深入到人民币的设计和制造原理中了。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迅速调整原制定的目标和程序,而不是按部就班了。
2.教学内容的开放
学生现在厌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原因,其一就是学习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自身经验。所谓教学内容开放是我们设计和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供选择性。所提供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供选择性,能够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另外,课堂教学内容须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经验开放。
3.教学过程的全程开放
所谓教学过程开放就是以教学设计、备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应当从学生现实需要出发,做出灵活,富有弹性的设计,不要过于讲究程序化。有人把教案比作一个剧本,教师在课堂上每讲一句话,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按预先设计的去说去做。结果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甚至观众。这样的课堂模式极大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案支配了教师的教学,教师支配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从这样状况中解脱出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合理地调整教案的内容及步骤,做一位优秀的导演,让学生成为出色的演员,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世界之中。
一、实现教学民主,形成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所谓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应具有两个标志:一是教学环境应当有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二是要通过教学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自由的选择空间。作为教师,不能按照成人的价值观和统一的要求去强制地要求约束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
1.教师应勇于创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地照本宣科,按照教材讲的那一套传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约束。教师要大胆表述观点,要有独立的见解,要勇于尝试,探求新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创新的气氛。如在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打破了传统的读读、问问、答答的形式,而采用先讲故事了解内容,然后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接着设计一出小小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读狐狸、老虎及各种小动物,弄清谁在前,谁在后,是谁借助谁的威风吓跑百兽。最后通过知识的迁移,即汉奸狗腿子借助皇军的威风吓唬王二小的片段,教学使学生懂得成语狐假虎威的实际运用。这样创新的课堂教学,既注重语言文学的训练,又让学生在读、演中感悟。进行情感、思维的同步训练,还着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
2.教学过程减少约束,减少划一的要求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带着一个标准的答案,一个标准的统一思路来操作教学。因此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希望能答出标准答案,当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或意见时,相当的教师立即下判断,给予否定。这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关怀》一课时,先让学生结合课文,说说周总理是如何关心学生与教师的,在结合理解“视察”一词,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课文内容或联系生活经验,说说周总理检查的内容。结果,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检查卫生,检查纪律,有的说询问教师工资,生活情况等等。于老师在这一环节的设计巧妙之处就是运用课文例子拓展,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理解、尊重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倡导在课堂减少约束,减少划一的要求,减少标准化的答案,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提供尽可能广泛的空间。
3.教师在教学过程有意识去引导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
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乃至创新人格形成的基础。作为教师应建立这样的信念:我们在判断周围的现实事物时,坚信一切现成事物都是不完善的,都有进一步改善的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不要过分突出和夸张教育的权威性。如教《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一课,最后环节以“伽利略向权威亚里士多德挑战,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定论,可伽利略的定论是否无懈可击?你们愿意向他挑战吗?都请试试吧!” 一个激励学生与权威性挑战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怀疑,发表不同的意见。结果证明,教师营造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倡导教师向教育对象——学生学习
按传统的认识,教师的天职就是传一授业解惑,教师总是比学生高明。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就是法官,对学生居高临下。这已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子,按照新型的师生关系发展来看,教师对自己的定位要趋于多样,不能知识把自己简单地定位成一个知识传递者。在许多情况下,教师还是新经验的学习者、探索者,还跟学生在一些情况下是合作者。从这些情况来看,向学生学习应当成为教师的一个新认识。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许多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来源是非常广泛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相当多的知识信息来自课外,来自各媒体。当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时候,你的信息知识总量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学生,很多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是成人所不懂的。所以,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角色,要抱着向学生学习的心态来对待学生。这种教学民主对良好师生交往的建立就有了更现实的基础。而且当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这一现实,与学生一同学习一起进步,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件光荣的事,是一件正常的事。教师绝不能遇到学生的质疑,遇到所不知不懂的问题的时候,采取掩饰或一些不合适的态度。教师如何对待和处理学生的疑惑,体现为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一个动态开放自由教学过程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就是要建立了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向学生开放,意味着整个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要围绕学生的现实学习需要和真实学习状态来加以设计和组织。要根据学生需要的变化情况增强教学的自由度,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和活力,使教学具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和空间,这样才能使让学生学得灵活,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如何有效地实现教学开放,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是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不是死目标,应当随教学的实际进展,随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现实情况留有调整余地,是在动态开放过程中逐步完善和达成的。如《人民币的认识》一课的既定目标有两个,一是认识人民币的名称,知道100元、50元、10元各个什么样子;二是理解人民币之间数量关系。可实际教学发现这两点目标滞后于学生发展水平。因为绝大部分学生对既定的目标知识已经掌握,而对另外的问题感兴趣,比如说为什么人民币中有1元、2元、5元、10元,为什么没有3元、4元、6元、7元?为什么人民币的硬币五角钱比五分钱的硬币要小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已经超越了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已经对人民币表面现象的认识深入到人民币的设计和制造原理中了。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迅速调整原制定的目标和程序,而不是按部就班了。
2.教学内容的开放
学生现在厌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原因,其一就是学习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自身经验。所谓教学内容开放是我们设计和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可供选择性。所提供的内容应当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可供选择性,能够反映学生的不同需求。另外,课堂教学内容须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经验开放。
3.教学过程的全程开放
所谓教学过程开放就是以教学设计、备课到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应当从学生现实需要出发,做出灵活,富有弹性的设计,不要过于讲究程序化。有人把教案比作一个剧本,教师在课堂上每讲一句话,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按预先设计的去说去做。结果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甚至观众。这样的课堂模式极大影响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教案支配了教师的教学,教师支配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当从这样状况中解脱出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合理地调整教案的内容及步骤,做一位优秀的导演,让学生成为出色的演员,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世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