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回响与写作的内转——2020年葡萄牙及葡语非洲文学研究

来源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ufei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葡萄牙及葡语非洲的文学生活围绕对确定性的追求展开,介入社会议题的趋势不再,写作的目的与对象多转为个体自身.诗歌创作以回归童年和家乡作为核心意象,在美好记忆中获得度过现实难关的力量.对经典文学的阅读和评论增多,文学评论者的贡献获多项大奖认可.非洲小说家普遍从个人视角入手,探讨写作与人生的关系,但也因现实影响流露出共同的存在焦虑.另一方面,多部葡萄牙长篇小说关注国族历史,补全过往叙述中的漏洞,希冀通过更全面地把握过去实现对现实更深刻的剖析和对未来的推演.
其他文献
“媒介”的概念是新闻传播学的一个本源问题,对其内涵的厘清可以加深对学科发展史及其知识的理解.文章追溯了“媒介”概念的词源,指出“媒介”被主体所使用进行信息生产与传播从而得以成为“媒体”;从“媒体”到“自媒体”概念的演变体现了主体的“把控”与“确认”;而“个体”真正成为“主体”,则是“自媒体化”这一命题的内在要义.
1976年10月,十年的“文革”彻底结束,国内政治社会环境发生彻底变化,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预示着将回归到经济建设的主题上来,开启改革新时代.经济建设替代原有的阶级斗争,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各行各业的人们积极投入到社会改革的实践中,迫切想要改变“文革”遗留的社会创伤,努力向“四个现代化”迈进.
期刊
媒介即关系意味着媒介以自身特性结构了人与社会的亲密程度.当本质上属于硅基生命的类人智能有朝一日走入人类家庭生活中,古已有之的家庭关系将会现出新式困扰.按家庭关系的不同类型来说,或有代际之间的“智能鸿沟”,夫妻之间的新型“第三者”,兄弟姐妹之间的攀比之争;按家庭关系的普遍困惑来讲,则有家庭决策权旁落、家人交际弱化、家庭情智动摇、家庭生态重构的可能.有鉴于此,开发者应当引入类人生产家庭协商机制,传播者需要注重采集、传递与引导的多措并举,使用者不断深化家庭认知与“自由意志”,监督者同时以行政力量铸就家庭技术防线
电影《1921》选取1921年作为历史“横截面”刻画建党历程,以影像传承革命历史.电影通过陌生化视角转换再叙述建党历史,拓展期待视野;以类型化元素介入赋予建党故事新体验,扩展新主流电影的美学品质;同时,追求年轻态的多维度审美重塑,引发观众与建党初心的强共鸣,实现了陌生化、类型性与年轻态的三重创新,彰显了新主流电影创新生产的想象空间与多元路径.
创刊于抗日烽火中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取得全国政权的民主革命时期,于国统区唯一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党报,同时也是中共在国统区的喉舌,更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的忠实报道者、历史见证者和真实记录者.《新华日报》在揭露日寇暴行,报道抗战事迹,宣传抗战言论,宣传组织国统区的工人及青年运动,以及反击国民党方面组织的三次反共高潮等诸多方面功勋卓著,也为抗战胜利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全世界携手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频繁使用概念隐喻,建构出“疫情防控是战争”的国家话语新形态.这不仅反映出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国家修辞能力和国家传播能力,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治理智慧和全球治理能力.具体而言,“疫情防控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由“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疫情防控两条战线”“抗击疫情两个阵地”等子系统构成.随着中国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面对国际疫情的持续蔓延
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德树人成效是衡量高校工作的根本标准。教育部推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计划2.0,指出"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打造新闻传播人才德育新模式",明确了建设课程思政、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和要求。作为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课程《微视频制作》课,应遵循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理念,在专业教学中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发展,为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后备力量启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向来重视宣传.在井冈山到中国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以红军标语为代表的宣传理念在斗争中逐渐成熟,其宣传内容伴随着外部环境、革命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红色经典电影作为中国革命的艺术化文本,在审美性展示中国革命和发展的同时,也将红色标语作为叙事元素呈现在影片之中.论文在总结红色标语宣传经验的同时,从叙事学角度对红色经典电影中的标语内容进行了解释,指出其作用具有红色宣传内容的历史化、红色宣传空间的景观化和红色宣传方式的故事化.
戏曲与电影历史性地相会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彼时戏曲用极富魅力的歌舞表演令无数人为之痴迷,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而电影仅是初来乍到的艺术新贵,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它和戏曲同在一处表演,亦同样进入到大众的文化生活之中.戏曲与电影之间的共生与互动成为当时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彼时报刊作为晚近时期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以专栏、副刊、特刊及专刊的形式为当时流行的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提供一个内部交流和对外传播的平台,同时也令社会思潮延伸到戏与影的创作领域,形成艺术思潮,进而影响两门艺术的定位和发展.
2019年9月10日至18日,小森阳一教授在南京大学开设以“理论、方法与前沿”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在这期间,笔者对小森阳一教授进行了访谈,访谈涉及小森阳一从事文学研究的契机、关注巴赫金理论的缘起、使用记忆概念时的问题意识以及对今后的文学的期待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