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以后,一大批基督新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扮演了中西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其中,来自苏格兰的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是一位大力推动“中学西渐”的汉学家。1861年理雅各英译的《孟子》出版。这部《孟子》英文译注本发扬了中西经典诠释传统,可谓是视角多元、包罗万象,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推崇的典范。这篇论文主要研究理雅各《孟子》译注本中的文学诠释的特点。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中西经典诠释传统、晚清传教士对于《孟子》等经典的译介活动、理雅各的生平事迹和汉学成就、理雅各《孟子》译注本的基本情况、等等。论文的第二章,考察理雅各对《孟子》的文化语词的诠释。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一种艺术。对字词的训诂释义是文学诠释的基础。《孟子》中大量的文化语词是理雅各诠释的重点。所谓文化语词即承载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这些词汇的运用使得《孟子》散文呈现出典雅高贵的文学审美效果。理雅各对文化语词采取灵活多元的翻译策略,如意译、直译、音译、替换等;对于重要的文化语词,理雅各在注释部分进行严谨、详尽的考辨训诂;理雅各对文化语词的诠释体现了中西宗教文化的融会。论文的第三章,考察理雅各对《孟子》的语言风格的诠释。《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主要是雄辩滔滔、气势磅礴,而具体实现形式则是变化多样、不拘一格的。理雅各更多时候遵循“异化翻译”原则,采取多种翻译手段,再现原著的散文风格;有时也照顾目标读者,采取“归化翻译”的原则,对译文的风格进行适当的调整。从总体上说,理雅各对于《孟子》语言风格的译介,都达到了“形似”或“神似”,甚至“形神兼备”的境界。然而《孟子》散文有些文句的风格具有“不可译性”,这使得理雅各的译本无法完整地诠释原文的风格。论文的第四章,考察理雅各对《孟子》的人物形象的诠释。《孟子》一书刻画了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尧、舜、禹、孔子、杨朱、墨翟等。理雅各译注本对于《孟子》中的人物形象也有精彩的诠释。理雅各通过注解典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运用溯源考辨的方式,对《孟子》塑造人物形象进行独到的剖析;采取经典对观的策略,使得《孟子》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生动、丰满。理雅各的译注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孟子》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技巧。论文的第五章,考察理雅各对《孟子》的美学思想的诠释。文学是审美的艺术,美是文学性的本质。《孟子》的美学思想立足于人格美学,延展至文艺美学。理雅各用译注互补的方式解释《孟子》的美学思想,在跨文化比较的视域中评判《孟子》的美学思想。研究重点关注译注本中对《孟子》美学思想的矛盾心态与“创造性误读”,并从视域融合的角度揭示其中的深层原因。论文的结语部分,在论文主体部分的研究基础上归纳理雅各《孟子》译注本的文学诠释的基本范畴、主要特征、长处与不足,以及对于当下《孟子》研究与译介的启示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