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古代就有“公路”,也就是官方组织修的道路,用于公共交通。即便是在四川马边这样偏僻的小城,在明朝时也修建了长几十公里,宽达6米的“公路”。公路的地基,有碎石与建渣,用来跑马车已经足够了。
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但从推翻清朝到民国时期,道路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当美国人马修·波利从郑州坐车前往登封少林寺时,他发现马路上不时有牛车出现,疯狂的大货车从他乘坐的中巴面前飞飞驰而过,各种车辆,能鸣笛的几乎全部都在鸣笛,每一种车辆都努力跑出自己的最快速度。这种生机勃勃但是又完全无序的景象,把这个美国小伙子吓坏了。
这样的画面说明上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路权的清晰概念,也说明中国的公路建设,已经落后于时代。1949年后,新中国的公路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是却始终没有修建成“高速公路”,因此,它在本质上与之前的公路是一样的: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在道路上行驶。在农业社会,这不是问题,但是随着汽车的增多,困扰也就越来越多。
新中国的公路史,一般是把1949年到1983年作为一个阶段,因为在1984年,沈阳到大连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这也意味着中国公路翻开了新的一页。最初,并没有“高速公路”这个说法,而称为一级公路,1984年6月27日开工,国家计委批复沈阳、大连两头修建一级公路,中间段保持二级公路。到了1986年2月,又批复了把中间段改为一级公路的计划,至此,沈阳到大连这条公路全部成了“一级公路”。所谓一级公路,就是“汽车专用公路”,它是封闭的,马车骡车都不准进入,车辆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这就是后来的高速公路的雏形。
1984年12月,上海到嘉定的高速公路也动工修建。因此,我们可以把1984年看成是中国高速公路元年。到2015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最近几年,中国高速公路仍以较快速度在增长,已经把美国远远抛在后面。
如今,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高速公路体系,而一个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高低,单从高速公路的密度就可以看出来。你打开一张高速公路地图,会发现珠三角、长三角已经结成了密密的渔网状,这些地方无疑拥有更发达的“汽车文明”。
汽车与公路,正在重塑中国大地的景观。在城市,道路的区分也越来越细。不少大城市都推出了专门供公交车行驶的BRT,也对不同的路段实行了不同的速度限制。人们开始从汽车的角度来打量城市,才发现道路永远跟不上汽车的速度。最近20年,很多城市都在反复更新、升级自己的城市道路,路变得越来越宽,车道越来越多。
私家车:
从“偷偷摸摸”到进入寻常百姓家
1958年8月,長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款高级轿车——“红旗”轿车,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
到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国产汽车17万辆。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的财产都是“公家”的,老百姓还没有私家车的概念。很多单位可能都有公车,按照严格的级别进行配给。
真正的私家车,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如今,很多人可能都想不起来,当初流行什么样的车型。除了国产的红旗之外,当时最流行的其实是波兰和苏联制造的汽车。80年代有这么一款轿车曾遍布我国北方的大多数城市,这款车叫做波罗乃兹。在那个时代的车,基本都是方正的大公交、军绿色的212越野车、有头有尾的三厢轿车,而一款没有屁股的两箱掀背轿车令人过目难忘。
波罗乃兹是波兰FSO生产的。FSO波兰语为Fabryka Samochodow Osobowych意思是“乘用车工厂”。这是波兰在二战后所建汽车制造厂的统称。该公司于1951年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它的第一个产品是采用苏联嘎斯M20技术研发的华沙牌小汽车,后来,该公司与菲亚特汽车公司合作,并在菲亚特125P的基础上打造出了波罗乃兹。
20世纪80年代,波罗乃兹的主要用户是个体出租车用户,其在空间、动力与油耗、机械可靠性、车辆价格上都基本符合了用户要求。然而由于它是从菲亚特125P车型上改进而来,所以发动机、底盘和一些主要机械部件都来自菲亚特125P,整个车系还衍生出了三厢轿车、皮卡等多种车型。波罗乃兹在国内一直进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
波罗乃兹对于国人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先进,舒适性有多高,而是它让普通大众感觉轿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同时在中国的汽车史上,波罗乃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前人们印象中的汽车只有老上海、红旗、伏尔加等,而波罗乃兹引进以后,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车进口到了国内,越来越多的国人知道了“丰田皇冠”“本田雅阁”“尼桑蓝鸟”等等现代化的轿车。
除了波罗乃兹外,还有一款叫拉达的车也比较流行。上世纪80年代,拉达汽车不仅曾是北京市的出租车,而且还曾是那个年代首批私车用户们的第一选择,而我们在北京街头经常看到的这款拉达正式名称叫“LADA RIVA VAZ-2105”,在1981年推出,其源自70年代的VAZ-2101,而2101的出身又可追溯到菲亚特124。
1966年苏联引进菲亚特124生产许可证在VAZ工厂生产了拉达2101家庭轿车,它继承了菲亚特124漂亮的外形。1981年,VAZ工厂推出了由2101改进的2104旅行轿车和2105轿车,2105的外观和2101大致相同,重新设计了车头车尾和内饰(大灯由圆灯改成了方灯),动力配备1.3升四缸发动机,变速箱仍为4速手动。而中国在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口了不少拉达2105。 20世纪80年代,丰田皇冠等日本轿车通过合法进口与走私渠道涌进国门,并于1985年达到顶峰。两三年间,耗用的外汇相当于此前30年中国汽车工业总投资的两倍多。富康、夏利等与时代同步的轿车也逐步在国内量产,而波罗乃兹则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1984年10月,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合营合同签字仪式,上海大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这是最早的合资工厂,也奠定了大众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流行的车型之一,如今被很多出租车老司机称之为“神车”。相对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性能,让它很快就席卷了中国各级城市。
据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大众工人的月收入就远超其它行业,成为最让人羡慕的工作之一。这也是整个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标志,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因为收入高而成为一种时尚。上海大众之后,世界上主要的汽车制造商都陆续进入中国,这里慢慢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
大城市最初的私家车,大多受到出租车的影响。城市出租车的性质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这给城市市民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個体户以很大灵感。不少人开始买车回来,练习一下就上路了。直到1985年发布的《城市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暂行办法》,普通市民才可以申请驾照考试,到如今,仅成都市的私家车保有量就超过400万辆,而具有驾驶汽车资格的,还要远远超过这个数。
路权、法律、与文明
车辆增多,用来规范汽车与人关系的法律,就应运而生。
虽然蒸汽汽车早在1792年就出现在了美国街头,但最早的道路交通法却是1858年在英国颁布的。这项法规比蒸汽汽车的出现滞后了60多年。由于蒸汽革命的繁荣,蒸汽汽车数量增多,交通事故才日益增多。交通法规的建立显示出人们对于交通的认知。
通行制原则是交通法中的最基本原则,它保证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世界上现有左行制和右行制两种通行制。1756年,英国议会通过伦敦桥交通法,要求所有车辆左行。目前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新加坡等都还采用左行制。这些曾被英国人征服的地方,道路交通法的准则里依旧有着殖民的烙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在1792年就规定“右行”。法国在1852年公布国家法令,施行右行制。我国的右行制是受到美国的影响。目前大约有90%的国家实行右行制。
我国早在秦朝就有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的道路通行的规定。鸦片战争后,随着汽车的增多,左行制传入中国香港、上海等英租界,随后我国采用左行制。二战爆发后,美制军车和吉普不断为中国运给物资,从1946年起我国改为与美国相同的右行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最初车辆比较少,我国的交通法规,也经历了一个从“规则”到“条例”最后到“法律”的过程,每一次修改交通法规都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法律等级。1955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城市交通规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道路通行的法律文件。1988年8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同时废止《城市交通规则》。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是我国第一部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一天,距离诞生首部道路交通法的1858已经过去了145年。
今天,交通安全法已经成为人们最熟悉的法律。几乎每一个城市居民,都必须掌握这部法律的精神与细节。汽车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方便,还是深入骨髓的规则意识: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地驾车,最终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安全行驶。因此,开车的人,往往比那些不开车的更有规则意识。
交通安全法的另外一个核心精神,是礼让行人。整部法律的构建,完全以人而不是以车为核心。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不少城市都在强化汽车转弯必须礼让行人的专项执法,就是一个例子。汽车与非机动车相遇,非机动车优先,而所有车辆和人相遇,也都以人为先。这种观念甚至影响到汽车的设计,汽车速度越来越快,安全隐患也就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人们必须为保护人的权利而做得更多。
这样,以汽车为核心,就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汽车社会”“汽车文明”这样的词组,都说明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关乎到人心。其实,汽车文明是都市文明的核心,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自驾游,重新打量中国
中国的自驾游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一个人拥有了汽车,他的活动半径就大大增加了。私家车的普及,以及高速公路的扩张,都可以把人投向远方。在汽车普及之前,人们的长途出行主要是靠火车。上世纪80年代,铁轨上奔驰的大多数是绿皮车,速度慢,环境差,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单纯的交通,人们不会闲着没事去坐长途火车。随着汽车的普及,火车作为竞争对手,也在提档升级,但是它的魅力,仍然远远不及自驾。
中国传统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视为个人生活最高的追求之一。在自驾游时代,行万里路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和别的旅行方式相比,自驾游的核心魅力,其实是个人对旅程全面的把控。乘坐火车和长途汽车,你所看到的只是窗边一闪而过的风景,而自驾则可以让你看到更多风景,你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这种自主性,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崛起的中等收入阶层核心的精神。人们更想以自己的方式来享受生活,用自己的眼光来打量世界。目的地不再是最重要的,“在路上”成为一种独特的体验。可以说,过去20年中国人看到的风景,比过去500年的总和都要多。这是一种新的爱国主义,每个自驾游的人,都会对国家的大而壮美发出感叹,也会对“国家”产生一种再认识。
对未来的设想:
“汽车人”和“智能汽车”
当人钻进一辆汽车,他看到的世界和体验的速度,都与此前不同。汽车成为人的延伸,人们的躯体仿佛更坚硬,力量更强大,而奔跑也更迅速。
在文化艺术层面,人们一直在思考赋予汽车以人的灵魂。这一点在电影中的表现最突出。在《赛车总动员》中,故事的主角“闪电”麦昆出生时就是一部性能优良的高级赛车,当他毫无悬念地连续两次在活赛杯大奖赛中胜出、成为最年轻的冠军跑车时,太过一帆风顺的生活却让他产生了无所适从的茫然感。一次偶然的迷路,让麦昆离开了主赛道,来到一个位于“66号州际公路”(高速公路)边上的小镇。麦昆从没想过,在这条横穿整个美国的主路边上,竟然还有如此落后的汽车村落,里面居住的几乎全部是快被淘汰的旧款车,他们在繁华的现代社会中另辟蹊径,建立了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原始世界。这里,汽车不但能思考,也能怀旧,具备了人的情感。
当然,一旦像人一样,汽车就可以做更多正义的事情。这一点在《变形金刚》体现得尤为充分。主角同样是汽车,但是《变形金刚》却更为强大,它可以变形为人形,也可以战斗,并能主持正义。《变形金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动画之一,它在玩具市场和音像市场上取得的成功是空前巨大的,以至于上世纪80年代一度风靡全球,在亚欧美等多个国家都兴起了一股“变形”热,后来推出的同名电影,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变形金刚》反映了更平等的车与人的关系。电影里也有真人,而车不再是工具和附庸,它和主人平起平坐,大多数时候都比人更聪明能干。这代表着人们对汽车的某种期望:作为人类的朋友,汽车能不能为人类做得更多?
现实中最新的进步是智能汽车的实现,在不久的将来,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大行其道。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乘坐自己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北京五环路上,这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和最初的汽车一样,无人驾驶汽车不但是技术革新,也是观念革新,它再一次跑在了法律的前面: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了车祸,该如何判定责任?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时代,中国总是扮演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但是,随着汽车在中国的普及,随着中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在新一轮的智能汽车革命中,中国是否能够站在时代潮头,并引领世界风尚呢?请拭目以待。
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但从推翻清朝到民国时期,道路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当美国人马修·波利从郑州坐车前往登封少林寺时,他发现马路上不时有牛车出现,疯狂的大货车从他乘坐的中巴面前飞飞驰而过,各种车辆,能鸣笛的几乎全部都在鸣笛,每一种车辆都努力跑出自己的最快速度。这种生机勃勃但是又完全无序的景象,把这个美国小伙子吓坏了。
这样的画面说明上世纪80年代人们还没有路权的清晰概念,也说明中国的公路建设,已经落后于时代。1949年后,新中国的公路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是却始终没有修建成“高速公路”,因此,它在本质上与之前的公路是一样的: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在道路上行驶。在农业社会,这不是问题,但是随着汽车的增多,困扰也就越来越多。
新中国的公路史,一般是把1949年到1983年作为一个阶段,因为在1984年,沈阳到大连的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这也意味着中国公路翻开了新的一页。最初,并没有“高速公路”这个说法,而称为一级公路,1984年6月27日开工,国家计委批复沈阳、大连两头修建一级公路,中间段保持二级公路。到了1986年2月,又批复了把中间段改为一级公路的计划,至此,沈阳到大连这条公路全部成了“一级公路”。所谓一级公路,就是“汽车专用公路”,它是封闭的,马车骡车都不准进入,车辆有专门的入口和出口,这就是后来的高速公路的雏形。
1984年12月,上海到嘉定的高速公路也动工修建。因此,我们可以把1984年看成是中国高速公路元年。到2015年,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数,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最近几年,中国高速公路仍以较快速度在增长,已经把美国远远抛在后面。
如今,中国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高速公路体系,而一个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高低,单从高速公路的密度就可以看出来。你打开一张高速公路地图,会发现珠三角、长三角已经结成了密密的渔网状,这些地方无疑拥有更发达的“汽车文明”。
汽车与公路,正在重塑中国大地的景观。在城市,道路的区分也越来越细。不少大城市都推出了专门供公交车行驶的BRT,也对不同的路段实行了不同的速度限制。人们开始从汽车的角度来打量城市,才发现道路永远跟不上汽车的速度。最近20年,很多城市都在反复更新、升级自己的城市道路,路变得越来越宽,车道越来越多。
私家车:
从“偷偷摸摸”到进入寻常百姓家
1958年8月,長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款高级轿车——“红旗”轿车,1959年第一批红旗72型轿车参加了国庆游行和阅兵,并成为中央部委领导的公务用车。
到1965年底,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近29万辆,国产汽车17万辆。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的财产都是“公家”的,老百姓还没有私家车的概念。很多单位可能都有公车,按照严格的级别进行配给。
真正的私家车,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如今,很多人可能都想不起来,当初流行什么样的车型。除了国产的红旗之外,当时最流行的其实是波兰和苏联制造的汽车。80年代有这么一款轿车曾遍布我国北方的大多数城市,这款车叫做波罗乃兹。在那个时代的车,基本都是方正的大公交、军绿色的212越野车、有头有尾的三厢轿车,而一款没有屁股的两箱掀背轿车令人过目难忘。
波罗乃兹是波兰FSO生产的。FSO波兰语为Fabryka Samochodow Osobowych意思是“乘用车工厂”。这是波兰在二战后所建汽车制造厂的统称。该公司于1951年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它的第一个产品是采用苏联嘎斯M20技术研发的华沙牌小汽车,后来,该公司与菲亚特汽车公司合作,并在菲亚特125P的基础上打造出了波罗乃兹。
20世纪80年代,波罗乃兹的主要用户是个体出租车用户,其在空间、动力与油耗、机械可靠性、车辆价格上都基本符合了用户要求。然而由于它是从菲亚特125P车型上改进而来,所以发动机、底盘和一些主要机械部件都来自菲亚特125P,整个车系还衍生出了三厢轿车、皮卡等多种车型。波罗乃兹在国内一直进口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
波罗乃兹对于国人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它有多先进,舒适性有多高,而是它让普通大众感觉轿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同时在中国的汽车史上,波罗乃兹还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前人们印象中的汽车只有老上海、红旗、伏尔加等,而波罗乃兹引进以后,慢慢地越来越多的车进口到了国内,越来越多的国人知道了“丰田皇冠”“本田雅阁”“尼桑蓝鸟”等等现代化的轿车。
除了波罗乃兹外,还有一款叫拉达的车也比较流行。上世纪80年代,拉达汽车不仅曾是北京市的出租车,而且还曾是那个年代首批私车用户们的第一选择,而我们在北京街头经常看到的这款拉达正式名称叫“LADA RIVA VAZ-2105”,在1981年推出,其源自70年代的VAZ-2101,而2101的出身又可追溯到菲亚特124。
1966年苏联引进菲亚特124生产许可证在VAZ工厂生产了拉达2101家庭轿车,它继承了菲亚特124漂亮的外形。1981年,VAZ工厂推出了由2101改进的2104旅行轿车和2105轿车,2105的外观和2101大致相同,重新设计了车头车尾和内饰(大灯由圆灯改成了方灯),动力配备1.3升四缸发动机,变速箱仍为4速手动。而中国在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口了不少拉达2105。 20世纪80年代,丰田皇冠等日本轿车通过合法进口与走私渠道涌进国门,并于1985年达到顶峰。两三年间,耗用的外汇相当于此前30年中国汽车工业总投资的两倍多。富康、夏利等与时代同步的轿车也逐步在国内量产,而波罗乃兹则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1984年10月,中德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合营合同签字仪式,上海大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这是最早的合资工厂,也奠定了大众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定位。上海大众生产的桑塔纳,成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流行的车型之一,如今被很多出租车老司机称之为“神车”。相对低廉的价格和良好的性能,让它很快就席卷了中国各级城市。
据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大众工人的月收入就远超其它行业,成为最让人羡慕的工作之一。这也是整个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标志,任何一个行业,都可能因为收入高而成为一种时尚。上海大众之后,世界上主要的汽车制造商都陆续进入中国,这里慢慢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汽车市场。
大城市最初的私家车,大多受到出租车的影响。城市出租车的性质介于“公共”与“私人”之间,这给城市市民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個体户以很大灵感。不少人开始买车回来,练习一下就上路了。直到1985年发布的《城市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暂行办法》,普通市民才可以申请驾照考试,到如今,仅成都市的私家车保有量就超过400万辆,而具有驾驶汽车资格的,还要远远超过这个数。
路权、法律、与文明
车辆增多,用来规范汽车与人关系的法律,就应运而生。
虽然蒸汽汽车早在1792年就出现在了美国街头,但最早的道路交通法却是1858年在英国颁布的。这项法规比蒸汽汽车的出现滞后了60多年。由于蒸汽革命的繁荣,蒸汽汽车数量增多,交通事故才日益增多。交通法规的建立显示出人们对于交通的认知。
通行制原则是交通法中的最基本原则,它保证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世界上现有左行制和右行制两种通行制。1756年,英国议会通过伦敦桥交通法,要求所有车辆左行。目前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新加坡等都还采用左行制。这些曾被英国人征服的地方,道路交通法的准则里依旧有着殖民的烙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早在1792年就规定“右行”。法国在1852年公布国家法令,施行右行制。我国的右行制是受到美国的影响。目前大约有90%的国家实行右行制。
我国早在秦朝就有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的道路通行的规定。鸦片战争后,随着汽车的增多,左行制传入中国香港、上海等英租界,随后我国采用左行制。二战爆发后,美制军车和吉普不断为中国运给物资,从1946年起我国改为与美国相同的右行制。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最初车辆比较少,我国的交通法规,也经历了一个从“规则”到“条例”最后到“法律”的过程,每一次修改交通法规都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法律等级。1955年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城市交通规则》,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道路通行的法律文件。1988年8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同时废止《城市交通规则》。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这是我国第一部道路交通安全法。这一天,距离诞生首部道路交通法的1858已经过去了145年。
今天,交通安全法已经成为人们最熟悉的法律。几乎每一个城市居民,都必须掌握这部法律的精神与细节。汽车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方便,还是深入骨髓的规则意识:如果每个人都随心所欲地驾车,最终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安全行驶。因此,开车的人,往往比那些不开车的更有规则意识。
交通安全法的另外一个核心精神,是礼让行人。整部法律的构建,完全以人而不是以车为核心。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不少城市都在强化汽车转弯必须礼让行人的专项执法,就是一个例子。汽车与非机动车相遇,非机动车优先,而所有车辆和人相遇,也都以人为先。这种观念甚至影响到汽车的设计,汽车速度越来越快,安全隐患也就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人们必须为保护人的权利而做得更多。
这样,以汽车为核心,就发展出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汽车社会”“汽车文明”这样的词组,都说明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关乎到人心。其实,汽车文明是都市文明的核心,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自驾游,重新打量中国
中国的自驾游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一个人拥有了汽车,他的活动半径就大大增加了。私家车的普及,以及高速公路的扩张,都可以把人投向远方。在汽车普及之前,人们的长途出行主要是靠火车。上世纪80年代,铁轨上奔驰的大多数是绿皮车,速度慢,环境差,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单纯的交通,人们不会闲着没事去坐长途火车。随着汽车的普及,火车作为竞争对手,也在提档升级,但是它的魅力,仍然远远不及自驾。
中国传统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视为个人生活最高的追求之一。在自驾游时代,行万里路已经不是什么难事。和别的旅行方式相比,自驾游的核心魅力,其实是个人对旅程全面的把控。乘坐火车和长途汽车,你所看到的只是窗边一闪而过的风景,而自驾则可以让你看到更多风景,你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这种自主性,其实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崛起的中等收入阶层核心的精神。人们更想以自己的方式来享受生活,用自己的眼光来打量世界。目的地不再是最重要的,“在路上”成为一种独特的体验。可以说,过去20年中国人看到的风景,比过去500年的总和都要多。这是一种新的爱国主义,每个自驾游的人,都会对国家的大而壮美发出感叹,也会对“国家”产生一种再认识。
对未来的设想:
“汽车人”和“智能汽车”
当人钻进一辆汽车,他看到的世界和体验的速度,都与此前不同。汽车成为人的延伸,人们的躯体仿佛更坚硬,力量更强大,而奔跑也更迅速。
在文化艺术层面,人们一直在思考赋予汽车以人的灵魂。这一点在电影中的表现最突出。在《赛车总动员》中,故事的主角“闪电”麦昆出生时就是一部性能优良的高级赛车,当他毫无悬念地连续两次在活赛杯大奖赛中胜出、成为最年轻的冠军跑车时,太过一帆风顺的生活却让他产生了无所适从的茫然感。一次偶然的迷路,让麦昆离开了主赛道,来到一个位于“66号州际公路”(高速公路)边上的小镇。麦昆从没想过,在这条横穿整个美国的主路边上,竟然还有如此落后的汽车村落,里面居住的几乎全部是快被淘汰的旧款车,他们在繁华的现代社会中另辟蹊径,建立了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原始世界。这里,汽车不但能思考,也能怀旧,具备了人的情感。
当然,一旦像人一样,汽车就可以做更多正义的事情。这一点在《变形金刚》体现得尤为充分。主角同样是汽车,但是《变形金刚》却更为强大,它可以变形为人形,也可以战斗,并能主持正义。《变形金刚》是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业动画之一,它在玩具市场和音像市场上取得的成功是空前巨大的,以至于上世纪80年代一度风靡全球,在亚欧美等多个国家都兴起了一股“变形”热,后来推出的同名电影,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变形金刚》反映了更平等的车与人的关系。电影里也有真人,而车不再是工具和附庸,它和主人平起平坐,大多数时候都比人更聪明能干。这代表着人们对汽车的某种期望:作为人类的朋友,汽车能不能为人类做得更多?
现实中最新的进步是智能汽车的实现,在不久的将来,无人驾驶汽车可能会大行其道。百度公司CEO李彦宏乘坐自己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北京五环路上,这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和最初的汽车一样,无人驾驶汽车不但是技术革新,也是观念革新,它再一次跑在了法律的前面:如果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了车祸,该如何判定责任?这是一个新的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车时代,中国总是扮演一个追赶者的角色,但是,随着汽车在中国的普及,随着中国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在新一轮的智能汽车革命中,中国是否能够站在时代潮头,并引领世界风尚呢?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