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英国精英为何没能看清战争的预兆?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g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世纪的北美,英国人拥有的只是一个虚构的属国。就像是一堆随意镶嵌的拼贴,这些殖民地被毫无规则地拼接在了一起。每一块被组装进来的拼贴图案都是因为机缘巧合刚好赢得了某场战争,这些殖民地的布局不曾依照任何计划。它们从未有过掌舵的专制君主,无论仁慈与否,来将整个体系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相反,这里的殖民地体系一直保持着它原有的样子——分散并且多样化,与其说是一个属国,不如说更像是一个联盟或邦联。
  美国包括多个省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方议程、经济和风土人情。最终起来反抗的十三个殖民地各不相同,他们对自己的边界、宗教信仰和内部由谁来管理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以英国人的角度来看,似乎每一个殖民地都充满了恼人的争吵——敌对派系之间为了权力和地位吵得不可开交。要是在威斯敏斯特能有一位英雄般的政治家,情愿先埋头了解美国的详细情况,然后再超出这些细枝末节,拿出一套明智的全新程序来取代乔治·格伦维尔(1763年至1765年曾任英国首相)那些有缺陷的提议,对属国进行改造,就有可能在财政或军事上创建出新秩序來,但是并没有这样的英雄。
  在18世纪70年代初,伦敦的政治精英很少会想到美国。看他们买的报纸就会清楚这一点,这和当今政客们与媒体之间的紧密关系是一样的。完全商业化了的英国媒体寻求为读者带来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因此各家报纸都热切注视着欧洲大陆上发生的每一场阴谋,却只留给殖民地豆腐块大小的专栏。这种不对称的存在是危险的,美国人追踪英格兰的新闻就像上瘾了一般,不断寻找表明英国政府想法的线索;而英国人只有在受到某种刺激后才会不得不去看一下美国的新闻。虽然出现了印花税危机,还有接下来的汤森德关税之争,英国国王和他的部长们也不觉得有任何理由需要去深入研究美国的事务。他们的目光落在了别的地方,在欧洲和亚洲。而环视美国,一些观察家充满了乐观主义的看法,另一些看到的只有危险和不确定性。
  随着美国最终危机的日益临近,英国的乐观者们找到了一个有说服力的发言人——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他是当时英国首相诺斯勋爵(1770年至1782年出任英国首相)的朋友。吉本后来在1774年进入下议院,投票支持对英属北美地区实施最严厉的制裁。当时他正着手撰写罗马衰亡史的第一卷。这本讽刺叙事书大部分都持有怀疑的态度,其中一些是令人震惊的,这本书里有这样一篇文章《概述罗马帝国在西方的衰落》,作者写了一个有关进步和繁荣的快乐故事。
  身处舒适的书房,在吉本看来,未来没有什么好恐惧的——大英帝国不会像罗马那样。在这位学者的所见之处,到处都是智慧的成果和进步。他看到这些成果正撒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将新旧两个大陆都包裹其中。在艺术、科学、工业、商业,甚至是外交领域,吉本看到英国人在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领导下取得了无止尽的成就。最重要的是,他相信自己所谓的“万国公法”。虽然欧洲似乎总是动荡不安,吉本坚信理性最终会占上风。在每一个王国,尤其是他自己所在的国度里,他看到受到启蒙的人民和他一样相信和平与节制。欧洲已渐渐形成了权力的平衡,没有哪一个国家处于完全支配的地位。英国海军英武地站在一方随时待命,吉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得出一个他所谓的“一个令人愉快的结论”:“人类真正的财富、幸福、知识,也许还有美德都随着过去的每一个时代而增加,并且仍在继续增加着”。
  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执笔代表了英国精英中的精英。他用庄严的句法传达了一个宁静而充满希望的愿景。但爱德华·吉本是一个可以用20年闲暇时间来写书的文人。对诺斯勋爵和英国内阁,这些英国贸易和事物的操作者来说,未来看起来却不那么乐观。在心情更好的时候,他们能与吉本的乐观产生共鸣,像他一样认为英国代表着进步。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心境会非常不同,因为他们环视全球,到处可见的是不法行为和冲突。
  在18世纪70年代初,英国首相诺斯和他的同僚感到他们眼下的基本形势发生了变化,而且他们也说不准事情会如何收场,正如他们无法追踪密西西比河的潮流那样。出了英吉利海峡,英国国王和他的部长们几乎没有任何可以信任的朋友,反而有许多敌人和竞争对手。到处都是预言战争的黑暗言论。在孟加拉,英国建立了另一个属国,由东印度公司来出面经营。但是往好了说,这个公司的策略是可疑的,而往坏了说,这个公司是在腐败中自掘坟墓。对公司的管理没有目光长远的改革,英国内阁担心有一天印度可能会完全落入那些与法国结盟的印度贵族手中。而在离家更近的欧洲,他们看到的只有一片混乱。
  (摘编自《大英帝国的崩溃与美国的诞生》,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有删节。)
其他文献
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这三个方位同时锁定的,是一个叫做“高平”的地方。  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改为长平。长平之战是战国末年秦国与赵国共同演绎的经典战例。《史记·秦本纪》称:“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史记·赵世家》载:“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高平县志》“坑赵考”记载得更为详细:“赵括乘胜追至秦壁,即今省冤谷也。其谷四周皆山,唯有一路可容车
期刊
当一代采雄拿破仑在一个小岛上黯然离 世之后,他的传奇也随之而去,但他 的家族却并未因此结束在历史舞台上 的活动,拿破仑众多的兄弟姐妹、后世子孙, 又给历史加入了许多有关兴衰沉浮、荣誉悲欢 的故事,甚至还有人再度当上了法国皇帝。兄妹不和  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拿破仑之归属地被 视为法国,但对于拿破仑以及他的家人而言, 这个问题却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意大利。  拿破仑之先祖来白于意大利,最初是低等 贵
期刊
南北向的龙泉山脉与东西向的东大路,构成了成都东部的不二龙骨。从这条路上,走过了成都府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蜀汉刘备伐吴,经牛鞞东进。”(《成都市交通志》)章武元年(221年)七月,称帝方三月的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师东征东吴孙权。早在汉代,东出成都翻越龙泉山,经蜀郡辖县牛鞞(今简阳)、资中,通巴郡的道路已立为驿道。  言说龙泉驿,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出发,驿,是绕不开的礁石;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
期刊
英国人约翰·汤姆逊(1837~1921)是最早的旅行摄影师之一。1862年,他开始了亚洲之行,先后到过印度、柬埔寨、泰国和中国等地。1868年,他从中国香港启程,游历广州、汕头、厦门、上海、宁波、南京、贵州、天津、北京等地,不仅拍摄了大量的人物肖像还留下了丰富的记录风俗和风景古迹的图像资料。    當时的清政府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又刚平复太平天国运动,处于一个政治相对平稳的阶段,但中国社会正
期刊
整个山谷只有蓝、白、黄三种颜色,蓝的是一望无垠的天空,白的是天空中一动不动的白云,黄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坟墓上的沙石。  各个王朝充满血腥的权力争斗,那杀气阵阵刀光剑影,都可隐约在山谷间感受到。金字塔虽然名满天下,但鲜为人知的是,要了解埃及文明,比金字塔更为重要的是帝王谷。  门农神像  从开罗出发,向南前行700公里,但见尼罗河横亘眼前,沿河再往西走7公里,便会看到埃及文明的又一处精髓所在——帝王
期刊
真實的战争并不是身处在和平时代的人们所看到的电影片段,动辄就是生死攸关的决定性战役,时刻都是热血澎湃、壮怀激烈,或是惨烈哀嚎、白骨森森。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一场延续了四年的战争(1914年—1918年),有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万人被迫卷入其中。在战壕中的日子绝大多数时间其实是百无聊赖的,同时也伴随着饥饿、寒冷、酷暑、疾病、脏水、老鼠,以及对于死亡的无限的想象和恐惧。    澳大利亚人布雷
期刊
“东床快婿”的真相  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相亲故事,莫过于“东床快婿”。据《世说新语》所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找到了时任丞相的王导。王导让他自己去东厢房挑选,郗鉴便派一名门客前往。门客回来报告说:“王家子弟都不错,听说来物色女婿,一个个装出很稳重的样子。只有一位坦腹躺在东床上,仿佛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郗鉴说,“这正是一位好女婿!”问了才知道,这人是王羲之,郗鉴便将女儿嫁给了他。  以现代人的
期刊
让我们回到150年前的1867年。  那是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的第4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7年。从某种意义上说,1867年,正是中国近代大幕刚刚开启之时。  这个古老的国度,在那个时代之前对于世界是如此陌生。同样,那个日新月异的外面的世界,对于这个有着4000年文明的古国,也如此陌生。    在这新旧之间的动荡变化和剧烈冲突中,一本书的出版看似悄无声息,微不足道,但却包含着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中
期刊
元朝的兴起和强盛,根本原因是蒙元统治者武力强大,但是开国早期经济手段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元)世祖为开国贤主,亦专用财计之臣,务于聚敛。”忽必烈先后重用了会理财的阿合马、卢世荣、桑哥等,为开国早期运转筹措了资本。而元朝的灭亡也与其统治阶层“乱理财”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13至14世纪,蒙古族势力覆盖亚洲大陆,并影响至欧洲,当时有波斯官员、史学家甚至尊称蒙古皇帝为“天下的皇帝”“大地和当代的统帅
期刊
有人问演员吴秀波“为何要演司马懿?”如果以下这段回答是吴秀波自己写的,真还有点意思。他说:  我拍戏绝不是有一个答案要告诉你,那是圣人的乐趣。因为如果已经有了答案,大可以去写书或者当科学家,而(如果)心里还有问题,还有矛盾,还有疑惑,就去拍戏、看戏吧。戏剧工作者最大的乐趣在于:我有问题,内心有矛盾,有不解,想哭,邀观众来一起感受。    于是,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杨修被处决前问司马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