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健康的人格培养是当今教育主题之一,“留守生”的人格教育尤其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语文课因其“文以载道”特性,对于“留守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利用这个优势,注重“留守生”的人格教育。
关键词:人格缺失 健全人格 激发体验 质疑求异 课外实践
当前,虽然广大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有所改善,但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很低下,不得不大批涌向城市,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人照顾,成为“留守生”。
“留守生”的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受委托照顾他们的监护人一般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是文盲,对“留守生”只重视生活上照顾,而忽视做人的教育,甚至课外时间达到无人监管的地步。一些“留守生”逃学、光顾游戏室、痴迷电玩、沉迷网络、看碟片,等等,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健康发展。
“留守生”心理问题和人格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中较为突出的矛盾,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期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下降,充分暴露出现代教育对学生人格管理的弊端。因此,“留守生”人格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育的灵魂。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它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利用语文课堂对“留守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利用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塑造健全人格
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文本所选取的例文讲究“文质兼美”、“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学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完善人格的重要素材。比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告诉人们:人应该有理想、有信念,只要百折不饶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引发人们的思考,家人、朋友之间如何相互体谅地处理矛盾;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体现和谐家庭气氛;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体现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崇高的道德品质都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自私自利、逆反、胆怯、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问题,锻炼他们的顽强毅力,完善他们的人格。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身体验,培养健全人格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通,老师应该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在充满情感氛围的条件下使学生的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以《背影》教学为例:朱自清描写的背影犹如“电光火石,照亮了父亲内心丰富的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它折射出老父亲心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也寄寓了朱自清对父爱深深的感念之情。所以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深情厚意的背影。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研读“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使学生领悟:“我”是一位懂得感恩的儿子——对父亲充满怜爱和深深的愧怍之情。父亲吃力地用双手攀登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段描写是教学本文的重心,也是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人间至爱的父子之情的关键。如果一味地将文章的主旨塞给学生,是绝不可能产生学生共鸣的效果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现身说法,启发学生搜寻自己身上的体会,于是就势让每位学生说一说与父母或爷爷、奶奶之间的故事。有的学生谈了父母春节后离家外出打工惜别场景,谈到母亲难以割舍孩子伤心流泪情景,教室里竟发出一片哭泣声,学生悄然动容了,听到同学的述说,想到父母平日里对自己的疼爱,心里不免悔悟。这世间浓浓的人情味使每位留守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把握也更为深刻。这也是师生间进行的一场充满人性、人情、人味的课堂对话和互动,它就来自于彼此的生活,来自于心灵悸动,来自于对学生个体生命舒展的充分尊重和真诚呵护!
三、敢于大胆质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为学贵在有疑,有疑方能进,有疑则能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异,不满足于课文或现成的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和结论。
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有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表意不确切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不少篇目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去从自我视角分析问题。打破传统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搬房而要移山?难道真要几代人在终日移山的劳苦中度过?几代人就为移山而活着?难道非要通过移山破坏环境而换取出门便利吗?这些理解虽有些以今律古,但难能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格。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把自然、生活、社会融进语文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采风、影评、生活聚焦讨论、诗歌创作朗诵、自办手抄报、书法比赛、演课本剧、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创新能力,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在有趣的交往活动中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宽容待人,与人合作,“修已善群”,使自己有良好的适应性素质,进取性素质,完善创造性人格,这对“留守生”健康人格促进尤其重要。如在品读八年级第二单元的经典美文后,留给我们更深印记的应该是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质朴善良的保姆“阿长”,挣扎于生存线上的农民“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还给“我”送鸡蛋的车夫“老王”,还有无私奉献、任劳任怨背负着行囊永远前行的“信客”,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弱者的人生轨迹。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用真心去捕捉他们艰辛的“镜头”,那一刻也就真正站到了现实生活真实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品味他人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内心真实的体验。学生心灵得以净化,摒弃鄙夷冷漠,代之慈善和关心,回归人性之善,真正实现从学生内在到外在的人格内化和美化,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五、利用教师师德、主导作用,完善学生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具备专业的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内涵,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建立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正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其次,教师应注重对个体的教育,因材施教,特别是对那些“留守生”的教育。任何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他们不是天生的“问题学生”,他们孤独的心灵更需要关爱、鼓励和肯定。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关键的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光是研究人员,更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知识、身心健康、善于动手的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的公民,这才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多样化,不能以分数为尺度,一棍子打死,应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怀,增强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如果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灵,美好的未来将会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得以实现。教育者抓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那么完善“留守生”健康人格将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朱启明.新课标下的语文人格教育.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11期总第413期.
2...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论纲...中学语文教育参考...1999年Z2期.
关键词:人格缺失 健全人格 激发体验 质疑求异 课外实践
当前,虽然广大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有所改善,但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生存状态还很低下,不得不大批涌向城市,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人照顾,成为“留守生”。
“留守生”的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受委托照顾他们的监护人一般文化程度偏低,有的还是文盲,对“留守生”只重视生活上照顾,而忽视做人的教育,甚至课外时间达到无人监管的地步。一些“留守生”逃学、光顾游戏室、痴迷电玩、沉迷网络、看碟片,等等,极大地影响他们人格健康发展。
“留守生”心理问题和人格发展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中较为突出的矛盾,成为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期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和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下降,充分暴露出现代教育对学生人格管理的弊端。因此,“留守生”人格教育工作刻不容缓。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育的灵魂。陶行知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它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利用语文课堂对“留守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利用语文教材,文本解读,塑造健全人格
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文本所选取的例文讲究“文质兼美”、“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文情并茂、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是学生感悟人生、热爱生活、完善人格的重要素材。比如: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告诉人们:人应该有理想、有信念,只要百折不饶地坚持奋斗,理想终将会实现;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引发人们的思考,家人、朋友之间如何相互体谅地处理矛盾;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体现和谐家庭气氛;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体现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崇高的道德品质都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自私自利、逆反、胆怯、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问题,锻炼他们的顽强毅力,完善他们的人格。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身体验,培养健全人格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通,老师应该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在充满情感氛围的条件下使学生的健全人格逐步形成。以《背影》教学为例:朱自清描写的背影犹如“电光火石,照亮了父亲内心丰富的世界,照见了他的灵魂。”它折射出老父亲心境的颓唐,心情的忧伤,父爱的真挚等;也寄寓了朱自清对父爱深深的感念之情。所以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深情厚意的背影。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研读“背影”描写,理解父子深情。使学生领悟:“我”是一位懂得感恩的儿子——对父亲充满怜爱和深深的愧怍之情。父亲吃力地用双手攀登月台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段描写是教学本文的重心,也是体会作者感情,领悟人间至爱的父子之情的关键。如果一味地将文章的主旨塞给学生,是绝不可能产生学生共鸣的效果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现身说法,启发学生搜寻自己身上的体会,于是就势让每位学生说一说与父母或爷爷、奶奶之间的故事。有的学生谈了父母春节后离家外出打工惜别场景,谈到母亲难以割舍孩子伤心流泪情景,教室里竟发出一片哭泣声,学生悄然动容了,听到同学的述说,想到父母平日里对自己的疼爱,心里不免悔悟。这世间浓浓的人情味使每位留守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从而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把握也更为深刻。这也是师生间进行的一场充满人性、人情、人味的课堂对话和互动,它就来自于彼此的生活,来自于心灵悸动,来自于对学生个体生命舒展的充分尊重和真诚呵护!
三、敢于大胆质疑、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为学贵在有疑,有疑方能进,有疑则能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就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求异,不满足于课文或现成的结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和结论。
创造性人格应具有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从质疑开始的。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更具有质疑的条件,更具有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品大多是经典名篇,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名家作品中也会有一些不合语法,表意不确切的句子或注释不准确的条文,不少篇目受特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思想和主旨与新时代不符,同时文学本身往往带有多义性。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学生质疑,培养他们同中求异,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教师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怀疑经典与权威,去从自我视角分析问题。打破传统单向思维定势,把学生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如学习《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搬房而要移山?难道真要几代人在终日移山的劳苦中度过?几代人就为移山而活着?难道非要通过移山破坏环境而换取出门便利吗?这些理解虽有些以今律古,但难能可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创造性人格。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把自然、生活、社会融进语文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来剖析自身人格的弱点,提出人格自我改造和完善的设想,从知行统一角度来重塑、完善自身人格。如举办采风、影评、生活聚焦讨论、诗歌创作朗诵、自办手抄报、书法比赛、演课本剧、社会调查等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和创新能力,在寻找自我闪光点和自我价值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在有趣的交往活动中学会理解尊重同伴,宽容待人,与人合作,“修已善群”,使自己有良好的适应性素质,进取性素质,完善创造性人格,这对“留守生”健康人格促进尤其重要。如在品读八年级第二单元的经典美文后,留给我们更深印记的应该是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质朴善良的保姆“阿长”,挣扎于生存线上的农民“父亲”,在生命弥留之际还给“我”送鸡蛋的车夫“老王”,还有无私奉献、任劳任怨背负着行囊永远前行的“信客”,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看到了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弱者的人生轨迹。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用真心去捕捉他们艰辛的“镜头”,那一刻也就真正站到了现实生活真实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品味他人的生活状态,从而产生内心真实的体验。学生心灵得以净化,摒弃鄙夷冷漠,代之慈善和关心,回归人性之善,真正实现从学生内在到外在的人格内化和美化,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五、利用教师师德、主导作用,完善学生人格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重大的。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具备专业的素质和丰富的知识内涵,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建立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正合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其次,教师应注重对个体的教育,因材施教,特别是对那些“留守生”的教育。任何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他们不是天生的“问题学生”,他们孤独的心灵更需要关爱、鼓励和肯定。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关键的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光是研究人员,更需要掌握一定科学知识、身心健康、善于动手的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权利意识、责任意识、道德意识的公民,这才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应多样化,不能以分数为尺度,一棍子打死,应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你的关怀,增强学生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如果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灵,美好的未来将会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得以实现。教育者抓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那么完善“留守生”健康人格将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朱启明.新课标下的语文人格教育.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07年第11期总第413期.
2...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论纲...中学语文教育参考...1999年Z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