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新和小说的深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gangd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經常听人说,“新闻比小说更精彩”。一般人说说也就罢了,很多写小说的人也跟着这么说。我想,他们或许是进入了一个误区。二者其实没有可比性。如果一定要比,“精彩”这个词换成“刺激”可能更准确。刺激是外在的,更偏重于感官层面的东西,会让你瞠目结舌,大惊小怪。而精彩是内在的散发,能让你深度地体察和回味。
  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确实更吸睛。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就是进了一家故事超市,货架上摆着层层叠叠的故事:城管晚上也摆摊,原来不是为赚钱,而是在卧底;某地新修一座大佛,右手持佛珠,身形是弥勒,发型却是一个大背头,五官则俨然一大老板;某歌星演唱会吸引了N个潜逃犯,蹲守的警察收获颇丰……形形色色,不胜枚举。
  ——新闻里都有故事。单论故事性,肯定比小说情节要传奇得多,热辣得多。可以说,这个世界里,新闻若是故事的大海,小说至多只是故事的江河。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写小说就毫无意义?
  恕我不能苟同。因为说到底,新闻是关于生活的表象性和戏剧性的表达。所谓新闻,基本都是违反生活常态的。试想,是不是只有生活中的脱轨事件,才会成为新闻?新闻的命门是新。而小说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幽深。如果说新闻像河流上的波浪,小说就是河流下的河床,需要作家去探测人性复杂的积淀成分。也因此,往往在新闻结束后,小说家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甚至当新闻过去了几十年几百年,也不妨碍它们成为小说的矿藏。这就是为什么杨贵妃和唐明皇的故事作为新闻早已失效千载,却还可以被小说家们当做好素材一再书写,且每一个书写者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认识。同理,《包法利夫人》的素材来源也不过是一条过时的普通新闻,福楼拜却在这条新闻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座经典小说的大厦,让无数人到现在依然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
  当然,小说家们经常会被新闻触动,这也是必然的。毫无疑问,新闻故事蕴含着小说素材,但这素材只是最基本的。爱因斯坦说:“未经思考的知识不是知识。”不是知识是啥?乔布斯接棒回答说:“充其量只是信息。”同理,未经思考的新闻故事绝不等同于小说,充其量只是小说素材,且是需要格外慎用的素材,极其考验作家的使用能力。我甚至觉得,新闻故事越是奇特,写小说时就越需要警惕。因为小说有着现实的物理外壳,这个外壳要求文本需严格符合日常生活的秩序和逻辑。新闻素材提供的偶然性可以依赖,却不宜过于依赖。如果太依赖这种小概率的偶然性,那就很难抵达普遍的真实性,写出来反而让读者不好信服。有很多小说家会困惑说:“我的素材都是真的,为什么写出来像是假的。”我想,这也许就是原因之一吧。
其他文献
三月,花香贻尽  四月芳菲的容颜  正波澜壮阔地走向成熟  北方的故土  却怎么也安放不下  我静穆的灵魂  千万次,纤指滴血地叩响  心灵深處的那根孤弦  燕子寻亲的声声呢喃里,我难舍地  反复吮吸着故土中那遥远的馨香  倾心聆听,春犁划破泥土的声响  留恋的回望中  把母亲与妻儿喋喋不休的叮咛  塞进行囊  那一别,便决然走出了  北方的牵挂……
期刊
张洪贵,1970年生于山东安丘。18岁开始创作,作品见《小说选刊》《时代文学》《延河》《鸭绿江》等报刊。著有中短篇小说集《落花流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离!  离!明天就离,这次谁再不离谁就是鳖孙!  你骂谁鳖孙?  我骂那个每次临阵脱逃的人,说好了去民政局离,我去了两次为啥每次都见不着人?你就是个鳖孙。  亏你还是知识分子家庭,满口脏话。我两次都有手术,下不来台。  你明天是不是还有手术?
期刊
《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代表作之一,自1955年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就吸引了大批文学评论家对其进行解读分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这部作品中,人物以死亡的状态进行正常交往,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活死”世界。本文以作品中的“死亡”为研究主题,从“死亡”叙事在小说中的特色来深入研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探寻这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死亡”观念及其艺术表现特征,为解读作品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作为魔幻
期刊
作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你负伤在抗疫的第一线  在家养伤的日子过得真慢  熬着真难  你说想去看看春天  明鏡般的湖边  柳吐芽鸟欢唱  木兰燃爆春天  坐在湖边的长椅上  尽情拥抱这个春天  孩子绕膝捉迷藏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  你拄着双拐眺望的身影让人心疼  我知道你的心还  留在抗疫前线  再美的花儿也无法  将你心里的遗憾填满  责任编辑 谭 滢
期刊
一出手  就是打擊乐  轻重缓急,捶到哪里  哪里就是生活的音符  那些被揍的铁皮  开始放下脸面,一次次  咬紧牙关,弯成理想的弧度  撑起坚定的棱角  我忽然觉得  这些养家糊口的人啊  就像老子打儿子,恨铁不成钢  等揍得,有模有样  才算是一件称心的产品
期刊
城市的夜晚是有味道的。那些味道就来自于霓虹之下、烟火之间。  夜纳溪,夜夜纳溪。当夜色暗淡下来的时候,川南长江边上的小城纳溪,那些味道就从夜色中袅袅升起。小城彰显出几分厚重与浓烈。  永宁河从川滇黔乌蒙大山里九弯十八沱顺风顺水顺着那些深沟高壑茂林修竹之间一路奔流而出,与长江交汇,孕育了纳溪八百多年的历史。古有“云贵少数民族向朝廷纳贡而出此溪”之说,便得了“纳溪”这个名字。有史记载,纳溪建寨筑城于南
期刊
串门子,在我们当地人的口语里又叫串门,也有的地方称串门儿,最后面一个字是儿化音还是为了凑足音节,不得而知,反正就这么叫了,也没人考究。  串门子这个概念无法定义,说白了,就是有目的或者无意识地到邻居、亲友家去坐坐,随便几个人凑在一块拉呱儿、闲聊,东北人叫“唠嗑”。拉家常的时候基本上没有固定的话题,方式简易,时间无限,内容随意,南无天,北无地,想到哪扯到哪,哪说哪了。除非有重要事,那才是真正的主题,
期刊
世界上有种树,叫外婆树。  第一棵外婆树是山茱萸,在我外婆家房后东北角的缓坡上,树龄三十多年了。在故乡,人们把山茱萸叫山萸肉,简称枣儿。  外婆家位于伏牛山腹地,山茱萸是当地盛产的一种药材。外婆挑出四棵山萸肉,分给我们表兄妹几个,让我们自己管理,所得为我们的零花钱。初春的一天,忽然刮起了大风,外婆担心我的山茱萸花被风吹落影响秋季收成,就紧赶着催促妗子,让她拿个大床单去遮盖。风很大,妗子遮住了这边,
期刊
作者生于国难忧患之年,却缘新中国建立之幸,幼小成长的记忆中,文艺的幸福种子播撒在他的心田,深深影响了他一生,至耄耋之年还在不断生长。  那个年代的人们,物质上的匮乏,似乎永远是可以战胜的。因为刚从苦难屈辱中走出来的人们,满足温饱的需求似乎永远是最低的,有时明明是忍饥挨饿,也还那么的激情满满,昂扬向上。那个时代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建设新中国的激情,成为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源泉。  他出身于贫苦山区,那方
期刊
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过年“宅”在家中,无走亲串友之劳形,远离了喧嚣,静静感受家的温情,倘再有好书相伴,不也是人生一件小确幸?  大年夜,伴着孩子恬然入梦的鼻息声,我静心捧读起一本讲述家史家事的新书《清夜无尘》(河南文艺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这是好友贾海修所著的纪实散文。散文是有温度的文字,它的能量足以温暖人心,战胜惶恐。我在洛阳城的楼房里,读着邙山地坑院的故事,恍若自己也回到农村老家的庭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