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银幕幻变飞异彩,夜半歌声扬真善》一课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二期课改)高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
上海课程改革强调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关注学习过程,确立其主体地位。因此,在艺术教材的内容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强调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和技术学习领域的整合。
高二年级教材上册的主题为“艺术与人生”,通过八部作品,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主人公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对生存意义的思索考验,对美丑善恶的真切感受和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其中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丑善恶,传神怡情”。这一单元选取了四部不同体裁的综合艺术作品,其内容均为学生熟知的作品,诸如《巴黎圣母院》、《天鹅湖》、《天书奇谭》等。这些作品旨在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表现形式作品的赏析,了解艺术在生活中对美丑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材选用的电影《夜半歌声》为1995年重拍版本,学生对这部电影较为熟悉,因此有利于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加强感悟与分析。而影片中的演员表演真挚自然,配以电影技巧及其特有的电影音乐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主题,也体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因此,教师在分析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加强情感的融合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在这个重新拍摄的版本中,导演选用的场景、作曲家所运用的音乐创作元素等均与以往两个版本有很大的不同,也充分借鉴了音乐剧《剧院魅影》中的很多元素,这一点也值得教师注意,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加以研究和品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影艺术中电影音乐的作用。
2.了解电影中镜头处理的作品与主题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赏析,拓展对美的理解。
2.通过感受和讨论,比较不同年代对美丑善恶的定义和艺术表现手段的差异,认识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
3.学习合作与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与国外同类作品比较,提高艺术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重塑自身对美的认识和定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赏析,重塑对美的认识和定位。
2.通过小组的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
1995年版本的电影受音乐剧《剧院魅影》影响很大,学生对这两部作品都比较熟悉。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已经有了自己的定位与认识,但由于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尚不能非常准确地表达。因此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与比较,不仅可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激发其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欲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音响、音像资料、电脑8台、内置多媒体资料包。
教学安排
共2课时,本设计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影片片段剪辑,作剧情回顾
引言:通过这一短片,我们对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相信大家对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了印象。
二、 尾声部分赏析,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1.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我们来欣赏影片的最后一个片段,当宋丹平被韦青骂醒之后,他终于战胜了自己,摘下了带了10年的斗篷来到云嫣身边。那么在片段中,我们从宋丹平的眼睛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欣赏剪辑的片段,把学生引入到所提出的问题中)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适时指导。
教师小结:从宋丹平的眼神中我们读到了平静和
从容,这份从容是他用10年时间历练的,经历让他更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其实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用外貌去包装的,而他敢于以真面目示人的勇气也令我们钦佩,所以我们会说,经历了才会美丽。
3.聆听主题歌《夜半歌声》,小组讨论音乐蕴含的情感及其在电影中的作用。
(学生积极热烈讨论,教师此时需把歌词和旋律都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学生在交流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歌词和旋律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并且要将音乐置于电影作品中)
教师小结:这首主题曲非常贴切,真切地抓住了夜半歌声的精髓,温暖的主旋律预示着抗争后的爱情终于有了美好的结局。虽然云嫣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只要他们心中有爱,就是幸福的。在配器中,长笛和弦乐也把这份情感渲染得更为充分。
4.通过一组照片,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寓意。
(出示一组照片,一张为宋丹平在为云嫣歌唱,光线打在其毁容的半边脸上,另一张为影片结尾两人随着马车向远方驶去,光线集中在宋丹平完好的另半边脸上,在他眼中流露出的是淡定和从容)
提问:请问从这两张照片中你读到了什么?镜头的处理与人物塑造有何关联?
(引导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在电影中,镜头的细节处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大关系,强化其毁容脸庞,为的是进一步表现宋丹平的勇敢和胸怀坦荡,而当光线强化在完好的半边脸上,则是要凸现经历苦难、大彻大悟后的那份沉静,因此,导演在电影拍摄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会关系到整部作品的完成。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如此,都应该值得重视。
三、通过课堂内容,拓展对美的认识
1.对比宋丹平毁容前后的形象,请学生感受美的含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美的本质)
提问:你们觉得宋丹平丑不丑?你是怎样理解美的含义的?
小结:真正的美是蕴含在一个人心中的,宋丹平以他的执著和勇敢,不仅向我们诠释了爱的定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坦然和无畏,由此我们对人性中的美有更深刻的认识。
2.小组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
(这一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而且涉及面也很广,教师可在他们的交流之后适当引导。我在其中运用了贾平凹的《丑石》片段和一些学生熟知的绘画作品,引导他们知道美与丑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四、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艺术作品分析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夜半歌声》这部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受到音乐剧《剧院魅影》的影响很大,我们通过欣赏对电影已经有所了解,下面我们自由分组,寻找你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发现和分析电影和音乐剧在文学创作、建筑特征、音乐和人物形象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和借鉴。每个小组有两台电脑,资料包已经准备好在你们的桌面上,有10分钟的时间让你们准备和讨论,而后请派出一位代表作出你们的小组汇报。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交流,教师在其间可引导学生在现有资料中如何查找所需知识)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要善于把已有知识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以发现很多因素都可以直接影响艺术创作)
教师小结:不同艺术体裁之间也是会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如这两部作品之间的故事情节均来自于20世纪20年代的同名小说,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创作手法、舞台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艺术美的眼睛。
今天的课不仅仅是告诉大家电影到底表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了可以怎样去欣赏、去分析一部作品,希望同学们都能从电影感受到艺术创作的魅力。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学生对作品原本就比较熟悉,而通过第一课时的体验,对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和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从情感与主题着手,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电影创作中音乐、镜头等相关元素对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所起的作用,因此课的前半部分以感受体验为主。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兴致较高,尤其是对主题音乐的分析让人十分欣喜。其中有一个学生谈道:歌词的第一句“只有在夜深,我和你才能,敞开灵魂去释放天真”,其中的“天真”用得很贴切,让我们看到了真正懂爱情的人是不会受世俗约束的,也由此让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美。另一个学生谈道:主题音乐在电影的尾声部分才响起,但是却十分真切地进入了我们的心中,尤其在结尾部分,马车在迷雾中向前行,虽然看不见前方的路到底会是如何,但对于经历苦难而得到爱的真谛的人来说,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此时,长笛作为主奏乐器再次响起,配以弦乐提示了我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也通过电影音乐把这份美丽带给了每一位观众。
学生们的发言有很多是我没有预想到的,之所以没有预想到,是因为我觉得可能这样一个已经被大家熟知的故事很难再次打动观众,但事实证明,情感的铺垫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比预想中的要好。学生能够运用已有诸多音乐知识来分析词曲,虽然这样的感受可能并不专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努力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部分即拓展部分,这是本课的
重点,也是比较难以控制的一个部分,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仔细思考并找寻了相关资料,决定选择音乐、建筑、人物形象和文学创作这四个方面作为两个作品的分析元素。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对此
学生们容易找到切入点,而且课堂中可以查找资料的时间非常有限,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很多学生看过电影和音乐剧,因此可以使教师寻找的内容更为充实。
艺术的课程理念强调了尊重个体差异、提供可选择课程;丰富艺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素养。因此让学生们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小组,遵循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原则,课堂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应充分体现课程理念,并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服务。这一个部分的备课量非常大,课前,我通过网络和音像资料,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为学生存储在相关的文件夹中。也有教师曾经和我商榷,认为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研究性的课题放在课后让学生们完成,我也曾经作过尝试,但是效果不如预想中的理想,而且由于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资料的收集、比较和整理,难度不大,因此还是决定放在课堂中,由学生当堂完成。事实证明,学生们有能力达到要求。
这一部分的交流过程是学生们的一个享受过程,其一所讲的内容是他们自己的兴趣所至,因此每个小组都有很多想说的话;其二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因此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会相互补充。
从内容而言,学生们在交流中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这一媒体,把教师准备的资料包中经过筛选以后的内容尽可能地展现了,因此效果比较好。比如介绍建筑的小组,非常详细地把电影中搭建的电影院的场景与巴黎歌剧院作了比较,大到建筑风格,小到楼梯、阁楼的设计等,都一一列举。又如介绍音乐创作的小组,由于两部作品中都有一首曲子叫《夜半歌声》,小组的学生们从音乐旋律的创作,到歌词所表达的主题,再到演员的演唱等多方面作了诠释,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谈到了东西方流行音乐在创作过程中的借鉴,这本是我在备课中准备的内容,希望可以引导学生们在今后的赏析中关注,由学生把这样的内容讲出来了,效果非常好。
总体而言,这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当然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最后的拓展部分,对硬件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容易出现一些差错。同时也由于是自由选择,有较多学生选择了人物形象这一个小组,因此在研究讨论的组织过程中有些学生找不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最后有一点感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扩大空间、丰富手段非常重要。教师由于面对的教材内容有很多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因此如何寻找切入点,应充分遵循发挥专长、全面兼顾的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
《银幕幻变飞异彩,夜半歌声扬真善》一课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艺术》(二期课改)高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的内容。
上海课程改革强调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关注学习过程,确立其主体地位。因此,在艺术教材的内容选择上注重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强调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和技术学习领域的整合。
高二年级教材上册的主题为“艺术与人生”,通过八部作品,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主人公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对生存意义的思索考验,对美丑善恶的真切感受和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其中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美丑善恶,传神怡情”。这一单元选取了四部不同体裁的综合艺术作品,其内容均为学生熟知的作品,诸如《巴黎圣母院》、《天鹅湖》、《天书奇谭》等。这些作品旨在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表现形式作品的赏析,了解艺术在生活中对美丑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材选用的电影《夜半歌声》为1995年重拍版本,学生对这部电影较为熟悉,因此有利于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加强感悟与分析。而影片中的演员表演真挚自然,配以电影技巧及其特有的电影音乐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主题,也体现了多种艺术形式的相互融合。因此,教师在分析处理教材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加强情感的融合以及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在这个重新拍摄的版本中,导演选用的场景、作曲家所运用的音乐创作元素等均与以往两个版本有很大的不同,也充分借鉴了音乐剧《剧院魅影》中的很多元素,这一点也值得教师注意,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加以研究和品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电影艺术中电影音乐的作用。
2.了解电影中镜头处理的作品与主题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赏析,拓展对美的理解。
2.通过感受和讨论,比较不同年代对美丑善恶的定义和艺术表现手段的差异,认识艺术创作的时代特征。
3.学习合作与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与国外同类作品比较,提高艺术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重塑自身对美的认识和定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赏析,重塑对美的认识和定位。
2.通过小组的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
学情分析
1995年版本的电影受音乐剧《剧院魅影》影响很大,学生对这两部作品都比较熟悉。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品评已经有了自己的定位与认识,但由于人生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尚不能非常准确地表达。因此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与比较,不仅可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也可以激发其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欲望。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音响、音像资料、电脑8台、内置多媒体资料包。
教学安排
共2课时,本设计为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影片片段剪辑,作剧情回顾
引言:通过这一短片,我们对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相信大家对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了印象。
二、 尾声部分赏析,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1.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我们来欣赏影片的最后一个片段,当宋丹平被韦青骂醒之后,他终于战胜了自己,摘下了带了10年的斗篷来到云嫣身边。那么在片段中,我们从宋丹平的眼睛中读到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欣赏剪辑的片段,把学生引入到所提出的问题中)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适时指导。
教师小结:从宋丹平的眼神中我们读到了平静和
从容,这份从容是他用10年时间历练的,经历让他更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爱,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其实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用外貌去包装的,而他敢于以真面目示人的勇气也令我们钦佩,所以我们会说,经历了才会美丽。
3.聆听主题歌《夜半歌声》,小组讨论音乐蕴含的情感及其在电影中的作用。
(学生积极热烈讨论,教师此时需把歌词和旋律都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
(学生在交流发言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歌词和旋律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并且要将音乐置于电影作品中)
教师小结:这首主题曲非常贴切,真切地抓住了夜半歌声的精髓,温暖的主旋律预示着抗争后的爱情终于有了美好的结局。虽然云嫣的眼睛看不见了,但是只要他们心中有爱,就是幸福的。在配器中,长笛和弦乐也把这份情感渲染得更为充分。
4.通过一组照片,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作品中的主题寓意。
(出示一组照片,一张为宋丹平在为云嫣歌唱,光线打在其毁容的半边脸上,另一张为影片结尾两人随着马车向远方驶去,光线集中在宋丹平完好的另半边脸上,在他眼中流露出的是淡定和从容)
提问:请问从这两张照片中你读到了什么?镜头的处理与人物塑造有何关联?
(引导学生回答)
师生小结:在电影中,镜头的细节处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很大关系,强化其毁容脸庞,为的是进一步表现宋丹平的勇敢和胸怀坦荡,而当光线强化在完好的半边脸上,则是要凸现经历苦难、大彻大悟后的那份沉静,因此,导演在电影拍摄中任何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会关系到整部作品的完成。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如此,都应该值得重视。
三、通过课堂内容,拓展对美的认识
1.对比宋丹平毁容前后的形象,请学生感受美的含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美的本质)
提问:你们觉得宋丹平丑不丑?你是怎样理解美的含义的?
小结:真正的美是蕴含在一个人心中的,宋丹平以他的执著和勇敢,不仅向我们诠释了爱的定义,也让我们看到了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坦然和无畏,由此我们对人性中的美有更深刻的认识。
2.小组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
(这一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的余地很大,而且涉及面也很广,教师可在他们的交流之后适当引导。我在其中运用了贾平凹的《丑石》片段和一些学生熟知的绘画作品,引导他们知道美与丑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四、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艺术作品分析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夜半歌声》这部电影在创作过程中受到音乐剧《剧院魅影》的影响很大,我们通过欣赏对电影已经有所了解,下面我们自由分组,寻找你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去发现和分析电影和音乐剧在文学创作、建筑特征、音乐和人物形象这四个方面的关系和借鉴。每个小组有两台电脑,资料包已经准备好在你们的桌面上,有10分钟的时间让你们准备和讨论,而后请派出一位代表作出你们的小组汇报。
(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交流,教师在其间可引导学生在现有资料中如何查找所需知识)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要善于把已有知识与所学知识相结合,以发现很多因素都可以直接影响艺术创作)
教师小结:不同艺术体裁之间也是会相互借鉴和影响的。如这两部作品之间的故事情节均来自于20世纪20年代的同名小说,但由于文化背景和创作手法、舞台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艺术美的眼睛。
今天的课不仅仅是告诉大家电影到底表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了可以怎样去欣赏、去分析一部作品,希望同学们都能从电影感受到艺术创作的魅力。
教学反思
这堂课是教学内容的第二课时,学生对作品原本就比较熟悉,而通过第一课时的体验,对作品要表达的主题和人物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我主要从情感与主题着手,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电影创作中音乐、镜头等相关元素对人物刻画和主题表现所起的作用,因此课的前半部分以感受体验为主。
通过课堂实践发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兴致较高,尤其是对主题音乐的分析让人十分欣喜。其中有一个学生谈道:歌词的第一句“只有在夜深,我和你才能,敞开灵魂去释放天真”,其中的“天真”用得很贴切,让我们看到了真正懂爱情的人是不会受世俗约束的,也由此让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了美。另一个学生谈道:主题音乐在电影的尾声部分才响起,但是却十分真切地进入了我们的心中,尤其在结尾部分,马车在迷雾中向前行,虽然看不见前方的路到底会是如何,但对于经历苦难而得到爱的真谛的人来说,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此时,长笛作为主奏乐器再次响起,配以弦乐提示了我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也通过电影音乐把这份美丽带给了每一位观众。
学生们的发言有很多是我没有预想到的,之所以没有预想到,是因为我觉得可能这样一个已经被大家熟知的故事很难再次打动观众,但事实证明,情感的铺垫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比预想中的要好。学生能够运用已有诸多音乐知识来分析词曲,虽然这样的感受可能并不专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努力地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部分即拓展部分,这是本课的
重点,也是比较难以控制的一个部分,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仔细思考并找寻了相关资料,决定选择音乐、建筑、人物形象和文学创作这四个方面作为两个作品的分析元素。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对此
学生们容易找到切入点,而且课堂中可以查找资料的时间非常有限,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就是学生们的已有经验,很多学生看过电影和音乐剧,因此可以使教师寻找的内容更为充实。
艺术的课程理念强调了尊重个体差异、提供可选择课程;丰富艺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素养。因此让学生们根据兴趣自由组成小组,遵循了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原则,课堂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应充分体现课程理念,并不遗余力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服务。这一个部分的备课量非常大,课前,我通过网络和音像资料,收集了大量的信息,为学生存储在相关的文件夹中。也有教师曾经和我商榷,认为可以把这一部分的内容作为研究性的课题放在课后让学生们完成,我也曾经作过尝试,但是效果不如预想中的理想,而且由于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资料的收集、比较和整理,难度不大,因此还是决定放在课堂中,由学生当堂完成。事实证明,学生们有能力达到要求。
这一部分的交流过程是学生们的一个享受过程,其一所讲的内容是他们自己的兴趣所至,因此每个小组都有很多想说的话;其二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因此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会相互补充。
从内容而言,学生们在交流中不仅用语言表达,也充分利用了计算机这一媒体,把教师准备的资料包中经过筛选以后的内容尽可能地展现了,因此效果比较好。比如介绍建筑的小组,非常详细地把电影中搭建的电影院的场景与巴黎歌剧院作了比较,大到建筑风格,小到楼梯、阁楼的设计等,都一一列举。又如介绍音乐创作的小组,由于两部作品中都有一首曲子叫《夜半歌声》,小组的学生们从音乐旋律的创作,到歌词所表达的主题,再到演员的演唱等多方面作了诠释,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还谈到了东西方流行音乐在创作过程中的借鉴,这本是我在备课中准备的内容,希望可以引导学生们在今后的赏析中关注,由学生把这样的内容讲出来了,效果非常好。
总体而言,这堂课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当然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最后的拓展部分,对硬件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容易出现一些差错。同时也由于是自由选择,有较多学生选择了人物形象这一个小组,因此在研究讨论的组织过程中有些学生找不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最后有一点感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扩大空间、丰富手段非常重要。教师由于面对的教材内容有很多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之外,因此如何寻找切入点,应充分遵循发挥专长、全面兼顾的原则,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