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山西省晋剧院最新创排的舞台剧《红高粱》日前被列入文化部纪念抗战胜利全国巡演剧目之一,同时入选全国中青年优秀演员调演剧目,在北京、河北等地连续演出13场,场场爆满。谢幕时观众久久不愿离去,甚至出现了要求加场的呼声,演出场面之热烈,反应之强烈,完全超出预期。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协会的领导、专家观看了演出并对该剧予以赞扬。
晋剧《红高粱》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它把原著中的自由、热烈、红色、激情、血性、无拘无束和狂野奔放的原始生命力与自发的抗战、民间的抗战、田野的抗战、农民的抗战等多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讲述了抗战时期黄河岸边一群有血性的中国农民,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觉醒,奋力抗争、抵御日寇的故事,塑造了九儿、余占鳌、刘罗汉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敢爱敢恨、不惧生死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整个剧情跌宕有致、情感浓郁。
化用跷功特技 融合戏曲舞蹈
为了这部戏能够适应多层次观众需求,富有时代新意,山西晋剧院在创作排演该剧时,既注意保持晋剧艺术的基本品质,又注重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手法,强化了该剧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在演出中融入山西民歌、舞蹈等元素,在“颠轿”“祭酒”等场次中,增加了“双人舞”“群舞”等片段,巧妙地将戏曲与舞蹈融合到一起,增强了人物表现力;同时吸收了祁太秧歌、柳林伞头秧歌等民间音乐,使音乐和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该剧还充分展现山西地方戏的特技绝活。比如剧中“九儿”在表演上运用了跷功、椅子功等戏曲特技。在尊重原著基础上,增加了武戏打斗场面,一方面展现中国民众的抗战精神,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剧院的整体阵容,突出抗战主题,弘扬民族气节。饰演九儿的演员师学丽师出名门田桂兰,唱做功夫可圈可点。第一场的“坐轿”、第二场的“椅子功”、第三场的“骑驴”,都展示了她高超的表演技术和技巧。难得的是演员全场“踩跷”:所有的圆场、台步,包括“椅子功”,都得在“跷功”状态下完成。这一方面体现了演员的全面艺术功力,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导演的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使多年不见的艺术“遗产”有了现代生命力。
新颖舞美设计 增添时尚气息
晋剧《红高粱》汇集了中国当代戏曲创作的高端阵容,整合了山西省晋剧院最优秀的演员队伍。该剧特邀著名导演石玉昆执导,国家一级编剧龚孝雄编剧,晋剧音乐泰斗刘和仁担任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赵国良担任舞台美术设计,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蓝玲担任服装设计,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蒙秦担任灯光设计。诸多名家合力为京城观众奉献精美大戏。
在剧中,LED和三维虚拟景象技术灵活而巧妙运用,不但使舞台演出效果丰富丰满,而且也使舞美实质性地参与了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红高粱》的舞美处理,完好地保留了晋剧艺术的本体和本性,又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增添了新颖时尚的现代气息,达到现代影像技术与传统晋剧艺术的完美结合。
该剧还首次运用了晋剧器乐改革成果,对晋剧主奏器乐晋胡进行了改革。在山西省晋剧院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晋剧男女同腔同调的问题,解放了男声的声腔。
抓演出、抓精品、抓人才
在国家大力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新形势下,作为山西省最大的艺术院团,山西省晋剧院如何有所作为,在全省艺术院团中起到应有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山西省晋剧院院长白向杰介绍,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在传承基础上创新,把戏曲演出市场、精品剧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新发展,铸新辉煌。为此,山西省晋剧院制定了“抓演出、抓精品、抓人才”的战略部署并逐一落实。
白向杰说,为占领演出市场,满足城乡广大观众的需要,山西省晋剧院恢复排练了《白蛇传》《杨门女将》《金沙滩》《清风亭》等大小剧目30余部,在保证下乡演出的同时,以“一年一部戏”的效率,连续推出新作品。2010年推出的《晋情晋韵晋剧名家交响演唱会》大胆将戏曲服装与时装结合,晋剧与交响乐融合,通过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创意,在晋剧舞台上引发了强烈的轰动效应。2013年推出的新编历史晋剧《巴尔思御史》一经上演便广获好评,摘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并入选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目资助项目,至今已在全国演出130多场。晋剧《打金枝》晋陕冀革命老区行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交流传播推广项目。剧院的出色表现令专家赞誉,被观众肯定,同行惊叹。在人才队伍建设上,2012年恢复了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创排新剧目,培养优秀青年演员;引进晋剧本科班毕业生,解决后继人才匮乏问题。在新创剧目中,大胆使用青年演员,培养新人。晋剧《巴尔思御史》中启用了李建清、刘建平等,晋剧《红高粱》中启用了师红丽、杨志君等。通过这些举措,一批中青年演员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并在全国获得大奖。
从乡村到城市、从中老年戏迷到青年观众、从山西到全国……乘着创新的列车,晋剧,这一极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古老戏曲,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晋剧《红高粱》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它把原著中的自由、热烈、红色、激情、血性、无拘无束和狂野奔放的原始生命力与自发的抗战、民间的抗战、田野的抗战、农民的抗战等多种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讲述了抗战时期黄河岸边一群有血性的中国农民,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觉醒,奋力抗争、抵御日寇的故事,塑造了九儿、余占鳌、刘罗汉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他们敢爱敢恨、不惧生死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整个剧情跌宕有致、情感浓郁。
化用跷功特技 融合戏曲舞蹈
为了这部戏能够适应多层次观众需求,富有时代新意,山西晋剧院在创作排演该剧时,既注意保持晋剧艺术的基本品质,又注重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运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手法,强化了该剧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在演出中融入山西民歌、舞蹈等元素,在“颠轿”“祭酒”等场次中,增加了“双人舞”“群舞”等片段,巧妙地将戏曲与舞蹈融合到一起,增强了人物表现力;同时吸收了祁太秧歌、柳林伞头秧歌等民间音乐,使音乐和唱腔更加丰富多彩。
该剧还充分展现山西地方戏的特技绝活。比如剧中“九儿”在表演上运用了跷功、椅子功等戏曲特技。在尊重原著基础上,增加了武戏打斗场面,一方面展现中国民众的抗战精神,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剧院的整体阵容,突出抗战主题,弘扬民族气节。饰演九儿的演员师学丽师出名门田桂兰,唱做功夫可圈可点。第一场的“坐轿”、第二场的“椅子功”、第三场的“骑驴”,都展示了她高超的表演技术和技巧。难得的是演员全场“踩跷”:所有的圆场、台步,包括“椅子功”,都得在“跷功”状态下完成。这一方面体现了演员的全面艺术功力,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导演的奇思妙想和大胆创新,使多年不见的艺术“遗产”有了现代生命力。
新颖舞美设计 增添时尚气息
晋剧《红高粱》汇集了中国当代戏曲创作的高端阵容,整合了山西省晋剧院最优秀的演员队伍。该剧特邀著名导演石玉昆执导,国家一级编剧龚孝雄编剧,晋剧音乐泰斗刘和仁担任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赵国良担任舞台美术设计,国家一级服装设计师蓝玲担任服装设计,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蒙秦担任灯光设计。诸多名家合力为京城观众奉献精美大戏。
在剧中,LED和三维虚拟景象技术灵活而巧妙运用,不但使舞台演出效果丰富丰满,而且也使舞美实质性地参与了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红高粱》的舞美处理,完好地保留了晋剧艺术的本体和本性,又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增添了新颖时尚的现代气息,达到现代影像技术与传统晋剧艺术的完美结合。
该剧还首次运用了晋剧器乐改革成果,对晋剧主奏器乐晋胡进行了改革。在山西省晋剧院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晋剧男女同腔同调的问题,解放了男声的声腔。
抓演出、抓精品、抓人才
在国家大力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山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新形势下,作为山西省最大的艺术院团,山西省晋剧院如何有所作为,在全省艺术院团中起到应有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山西省晋剧院院长白向杰介绍,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必须在传承基础上创新,把戏曲演出市场、精品剧目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新发展,铸新辉煌。为此,山西省晋剧院制定了“抓演出、抓精品、抓人才”的战略部署并逐一落实。
白向杰说,为占领演出市场,满足城乡广大观众的需要,山西省晋剧院恢复排练了《白蛇传》《杨门女将》《金沙滩》《清风亭》等大小剧目30余部,在保证下乡演出的同时,以“一年一部戏”的效率,连续推出新作品。2010年推出的《晋情晋韵晋剧名家交响演唱会》大胆将戏曲服装与时装结合,晋剧与交响乐融合,通过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的创意,在晋剧舞台上引发了强烈的轰动效应。2013年推出的新编历史晋剧《巴尔思御史》一经上演便广获好评,摘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并入选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目资助项目,至今已在全国演出130多场。晋剧《打金枝》晋陕冀革命老区行项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交流传播推广项目。剧院的出色表现令专家赞誉,被观众肯定,同行惊叹。在人才队伍建设上,2012年恢复了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创排新剧目,培养优秀青年演员;引进晋剧本科班毕业生,解决后继人才匮乏问题。在新创剧目中,大胆使用青年演员,培养新人。晋剧《巴尔思御史》中启用了李建清、刘建平等,晋剧《红高粱》中启用了师红丽、杨志君等。通过这些举措,一批中青年演员专业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并在全国获得大奖。
从乡村到城市、从中老年戏迷到青年观众、从山西到全国……乘着创新的列车,晋剧,这一极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古老戏曲,焕发出了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