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装备下发部队以后,65631部队气象分队在装备管理与运用上,坚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装备管理条例为依据,以建设与遂行应急机动作战任务相适应的气象保障为目标,完善气象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研究探索规范化管理,有效地促进了气象装备管理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气象装备;实战;装备管理
1.坚持党委统管,注重“三个教育”,增强装备管理的自学性
我们始终把气象装备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把气象装备“三化”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作为“两成两力”来重点抓。坚持党委议装、管装制度,注重三个教育的落实。一是搞好法规宣传教育。在“条令学习月”活动中,我们把《武器装备管理条例》、《气象装备管理规定》等法规纳入到活动中去,以条令学习活动牵引装备法规宣传,并结合装备换季保养,采取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组织官兵集中培训,并组织考核评比,着重解决官兵不知法、不懂法的问题。二是搞好爱装管装教育。充分发挥政治思想教育的优势,组织官兵进行管装爱装教育,激发官兵管装爱装的积极性,提出了“爱装就是爱生命,管装就是保胜利”的口号,把装备管理教育纳入年度教育计划,积极开展管装爱装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形成了全员管装爱装的良好氛围。三是搞好战备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战备教育,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看录像片,使广大官兵充分认识到,只有平时管好用好装备,战时才能完成上级赋予的气象保障任务,即提高了装备战备教育的效果,又增强了官兵爱装管装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坚持科学管理,落实“三项制度”,增强装备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为使气象装备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我们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格落实装备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官兵依法管装意识。一是落实“三分四定”制度。根据装备管理的有关规定,完善了气象装备库(室)建设。在装备管理上,针对“三分四定”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们按照“两个不经、两个随时”的要求,将编制的所有保障装备、战备物质及生活物资按“种类、性质、数量”进行标签化管理,按“携行、运行、后留”进行量化区分,按“定人、定车、定物、定位”进行细化分解,有效地解决了装备物资管理“存放散、管理难、维护难、装载难”的问题。在野战条件下,按照战时装备物资“存放箱包化、运输集装化、管理信息化、保障野战化” 的要求,将各类装备物资按大小、种类进行分类集成存放,并开发研制了一套野战气象综合保障箱,有效地解决了野战条件下装备物资管理“存放散、管理难、维护难、搬运难”的问题。二是落实车场日制度。按照装备管理“日验周检”、“周保季检”的有关要求,每周对车辆进行维护保养,定期检查车辆的油液,及时更换机油,经常点验和补充随车工具、附件和备品,做到装备无锈蚀、无丢失、无损坏、无霉烂变质,对故障装备能够及时报请上级和有关单位进行修检。坚持车辆外出请示报告制度,嚴格落实出入库登计制度,做到出车前进行技术检查,不带故障出车,入库后认真检查、清洗和保养,使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三是落实检查评比制度。根据《武器装备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利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将所有装备管理信息纳入微机管理,建立一体化的装备管理综合数据库,实施信息化查询和管控。在此基础上组织分队官兵从上而下逐级签订“装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级人员的管装责任,做到每间库室、每套装备、每件器材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每周对武器装备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每月进行一次评比,每季一次通报,促进装备经常性管理工作的落实,保证装备管理的每个环节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
3.注重人才培养,狠抓“三个环节”,增强装备管理的能动性
坚持以抓人才培养为龙头,以促进新技术、新装备形成保障能力为根本,狠抓“选、训、用、管”等环节,不断加强装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气象保障装备操作与管理的“明白人”,有效提高了气象装备管理和保障能力。一是注重管理人才的选拔。装备下发部队后,我们从气象保障工作需要出发,在人员结构设置上,突出“复合型”人才的编配,通过“选强补弱”的方式,对干部进行全面考核和筛选,挑选出综合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的干部负责装备管理,提高装备管理水平。二是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新装备的逐步到位,气象保障工作基本上实现了以计算机为支撑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保障模式。为此,我们结合年度工作计划和各项保障任务,有计划地组织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并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学习、专业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每名技术骨干提供再“充电”机会。促使各级干部和技术骨干熟悉装备的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装备的技术性能,成为装备管理的“明白人”。三是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我们将“三熟悉”、“四会”等内容纳入年度军事训练计划之中,扎扎实实开展“技术能手”、“优秀操作手”、“优秀‘四会’教练员”评比活动,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比竞赛,重点组织官兵进行气象装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方面的训练,使官兵熟练掌握武器装备,做到会使用、会维护保养。
4.坚持按纲施训,完善“三种训法”,增强装备管理的可靠性
新颁发的气象专业训练大纲对气象分队训练内容做了较大调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组训形式,抓好重点环节,强化训练管理,按照特定战场环境对训练课目进行细化,增强了装备训练的针对性,在训练中我们采取了“网络媒体训练法、分类强化训练法、综合演练集成法”三种方法,将装备训练与气象专业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训练效益。一是网络媒体训练法。在装备理论学习阶段,我们采取统一授课的方式,由专业技术骨干将所授的课程制作成多媒体,组织官兵统一学习;并通过组建的局域网,利用自己研制的《测绘气象室管理系统》,将气象装备的性能、技术指标及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整理上网,组织气象分队官兵进行网上自学,提高了官兵操作、使用装备的能力。二是分类强化训练法。将编制内的气象装备按车辆装备、接收装备、终端处理设备、气象保障软件等进行划分,将分队官兵按专业编组,采取“专业交叉结对训、岗位互换轮流训、结合任务重点训、注重质量强化训”的方式,组织官兵对气象装备操作与维护以及仪器维修等专业进行轮训,并将气象装备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把训练内容以课件、教案、参考资料、考核试题提前下发,采取“吃自助餐”的办法,进行分散自训,并不定期组织考核验收,公布成绩、通报情况。通过训练,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型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气象保障能力。三是综合演练集成法。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出发,按照“以演促训”的原则,形成以实兵演习带动气象分队整体训练的方式,以野战条件下气象保障训练为主要内容,结合部队野外驻训、演习,采取摸拟实战训练法,进行带有战术背景条件下的气象保障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保障组织协同、保障手段、情报传递、地方性天气预报等难点问题的训练,强化野战条件下气象预报保障车的机动、展开、信号接收及发布气象预报的训练,锻炼分队在野战条件下的“吃、住、打、走、藏”的能力,提高气象分队野战机动条件下气象综合保障能力。■
【关键词】气象装备;实战;装备管理
1.坚持党委统管,注重“三个教育”,增强装备管理的自学性
我们始终把气象装备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把气象装备“三化”管理和配套设施建设作为“两成两力”来重点抓。坚持党委议装、管装制度,注重三个教育的落实。一是搞好法规宣传教育。在“条令学习月”活动中,我们把《武器装备管理条例》、《气象装备管理规定》等法规纳入到活动中去,以条令学习活动牵引装备法规宣传,并结合装备换季保养,采取多媒体教学等手段,组织官兵集中培训,并组织考核评比,着重解决官兵不知法、不懂法的问题。二是搞好爱装管装教育。充分发挥政治思想教育的优势,组织官兵进行管装爱装教育,激发官兵管装爱装的积极性,提出了“爱装就是爱生命,管装就是保胜利”的口号,把装备管理教育纳入年度教育计划,积极开展管装爱装先进个人评比活动,形成了全员管装爱装的良好氛围。三是搞好战备教育。深入开展形势战备教育,通过多媒体教学和看录像片,使广大官兵充分认识到,只有平时管好用好装备,战时才能完成上级赋予的气象保障任务,即提高了装备战备教育的效果,又增强了官兵爱装管装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坚持科学管理,落实“三项制度”,增强装备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为使气象装备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充分发挥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我们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格落实装备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官兵依法管装意识。一是落实“三分四定”制度。根据装备管理的有关规定,完善了气象装备库(室)建设。在装备管理上,针对“三分四定”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们按照“两个不经、两个随时”的要求,将编制的所有保障装备、战备物质及生活物资按“种类、性质、数量”进行标签化管理,按“携行、运行、后留”进行量化区分,按“定人、定车、定物、定位”进行细化分解,有效地解决了装备物资管理“存放散、管理难、维护难、装载难”的问题。在野战条件下,按照战时装备物资“存放箱包化、运输集装化、管理信息化、保障野战化” 的要求,将各类装备物资按大小、种类进行分类集成存放,并开发研制了一套野战气象综合保障箱,有效地解决了野战条件下装备物资管理“存放散、管理难、维护难、搬运难”的问题。二是落实车场日制度。按照装备管理“日验周检”、“周保季检”的有关要求,每周对车辆进行维护保养,定期检查车辆的油液,及时更换机油,经常点验和补充随车工具、附件和备品,做到装备无锈蚀、无丢失、无损坏、无霉烂变质,对故障装备能够及时报请上级和有关单位进行修检。坚持车辆外出请示报告制度,嚴格落实出入库登计制度,做到出车前进行技术检查,不带故障出车,入库后认真检查、清洗和保养,使装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三是落实检查评比制度。根据《武器装备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利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将所有装备管理信息纳入微机管理,建立一体化的装备管理综合数据库,实施信息化查询和管控。在此基础上组织分队官兵从上而下逐级签订“装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级人员的管装责任,做到每间库室、每套装备、每件器材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每周对武器装备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每月进行一次评比,每季一次通报,促进装备经常性管理工作的落实,保证装备管理的每个环节有人问、有人管、有人抓。
3.注重人才培养,狠抓“三个环节”,增强装备管理的能动性
坚持以抓人才培养为龙头,以促进新技术、新装备形成保障能力为根本,狠抓“选、训、用、管”等环节,不断加强装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气象保障装备操作与管理的“明白人”,有效提高了气象装备管理和保障能力。一是注重管理人才的选拔。装备下发部队后,我们从气象保障工作需要出发,在人员结构设置上,突出“复合型”人才的编配,通过“选强补弱”的方式,对干部进行全面考核和筛选,挑选出综合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的干部负责装备管理,提高装备管理水平。二是注重管理人才的培养。随着新装备的逐步到位,气象保障工作基本上实现了以计算机为支撑的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保障模式。为此,我们结合年度工作计划和各项保障任务,有计划地组织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并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学习、专业培训和函授教育,为每名技术骨干提供再“充电”机会。促使各级干部和技术骨干熟悉装备的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装备的技术性能,成为装备管理的“明白人”。三是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我们将“三熟悉”、“四会”等内容纳入年度军事训练计划之中,扎扎实实开展“技术能手”、“优秀操作手”、“优秀‘四会’教练员”评比活动,定期组织检查、考核和评比竞赛,重点组织官兵进行气象装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方面的训练,使官兵熟练掌握武器装备,做到会使用、会维护保养。
4.坚持按纲施训,完善“三种训法”,增强装备管理的可靠性
新颁发的气象专业训练大纲对气象分队训练内容做了较大调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灵活多样的组训形式,抓好重点环节,强化训练管理,按照特定战场环境对训练课目进行细化,增强了装备训练的针对性,在训练中我们采取了“网络媒体训练法、分类强化训练法、综合演练集成法”三种方法,将装备训练与气象专业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训练效益。一是网络媒体训练法。在装备理论学习阶段,我们采取统一授课的方式,由专业技术骨干将所授的课程制作成多媒体,组织官兵统一学习;并通过组建的局域网,利用自己研制的《测绘气象室管理系统》,将气象装备的性能、技术指标及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整理上网,组织气象分队官兵进行网上自学,提高了官兵操作、使用装备的能力。二是分类强化训练法。将编制内的气象装备按车辆装备、接收装备、终端处理设备、气象保障软件等进行划分,将分队官兵按专业编组,采取“专业交叉结对训、岗位互换轮流训、结合任务重点训、注重质量强化训”的方式,组织官兵对气象装备操作与维护以及仪器维修等专业进行轮训,并将气象装备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把训练内容以课件、教案、参考资料、考核试题提前下发,采取“吃自助餐”的办法,进行分散自训,并不定期组织考核验收,公布成绩、通报情况。通过训练,培养了一批“一专多能”型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气象保障能力。三是综合演练集成法。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出发,按照“以演促训”的原则,形成以实兵演习带动气象分队整体训练的方式,以野战条件下气象保障训练为主要内容,结合部队野外驻训、演习,采取摸拟实战训练法,进行带有战术背景条件下的气象保障训练,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保障组织协同、保障手段、情报传递、地方性天气预报等难点问题的训练,强化野战条件下气象预报保障车的机动、展开、信号接收及发布气象预报的训练,锻炼分队在野战条件下的“吃、住、打、走、藏”的能力,提高气象分队野战机动条件下气象综合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