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颇多,有表扬、批评、建立班级公约等等。然而无论采取何种手段,落脚点仍须放在教育对象——学生身上。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施教内容产生由衷感受,从我做起,从内心产生实施——矫正——再实施的冲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只能是“唯唯诺诺”、“阳奉阴违”。为了达到此目的,本人在班级内召开了学生互评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主动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下面就如何开展学生互评活动介绍如下:
一、活动的酝酿与筹备
为了使这项活动进行的实际而有成效,我在活动之前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分析班级现状,充分了解学生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学年来,通过与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我认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强,但是为集体服务的行为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学会怎样为集体服务,表现为:班上的花从来没有人主动浇水;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被集体严重忽视,没人帮助他们,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差,可以说有部分学生不关心班集体在学校中的成绩如何等等。这些行为极不利于班集体的健康成长。
其次,制定班级周计划。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正如有位领导人所讲的“饭要一口一口吃,总能吃饱,路要一步一步走,总能到达目的地。”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没有本事让他们在短期内变成我们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但我不能无所作为,让他们永远成为我们责备的“自私鬼”。我深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复杂与琐碎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从每一周开始,从每一天做起是我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座右铭。为此,我将这些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计划。如第一周开展“保持个人座位卫生工作,为争夺班级流动红旗努力”的德育实践活动,第二周开展“做好小组卫生,争做优秀小组长、小组员”实践活动等等,步子小,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荣誉面前有感受,使他们逐步体会到集体与我有联系,集体光荣我自豪。随着班级的不断升高,学生年龄的增长,再提出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要求,提升德育力度。
第三,明确管理职责,组内重点提示。班级事物由班干部分工负责。在班集体中进行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小组,每个小组往往共同承担着卫生工作,有着共同作业任务,与其他小组间存在着一些有益的竞争,可以说是世界上一个最小的利益共同体。每周开展小组民主评议后,由小组长宣布小组本周重点做好哪些事,然后相互提示重点人与重点事应注意些什么,力争为小组争光。这种为小组争光的感受是小学生集体荣誉感形成的“原始情感”,是最不易忽视的东西。
二、活动过程的引导与常规管理
我从教已有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我大部分时间担任班主任,对班主任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我觉得,担任班主任,能更直接地与同学们幼小的心灵接触。在努力把这些幼小而近乎空白的心灵塑造成为美好健全的心灵的同时,我自己也时常被他们纯真烂漫的童趣感染,使我自己也时常有机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工作!
几十年来,我对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倾尽了心力,目的是尽可能多地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尽管这一工作并不轻松,常常是耗费许多精力而成果甚微。尤其是我早期做班主任时,信奉勤看、勤跟、勤管的老套路,结果走了不少弯路,碰了许多壁,颓丧的情绪曾一度伴随我度过许多时日。但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这样会得到什么结果?我这样对得起谁?再想想自己的责任以及小朋友们那玉洁冰晶的心灵世界,如果我不能用心把他们描绘好,而是任其不断地扭曲变形,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迫自己振作起来,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与原因,以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规律,也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
开展学生互评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它的直接组织者是班干部。因此这一过程的引导工作重点应放在指导班干部工作上。要让班干部学会带头为班级服务,积极为班级荣誉奉献,并带领大家一起为争取荣誉而努力。因此培养得力班干部是做好这一工作的保证。既要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又要给他们为集体服务的岗位,还要及时树立班干部威信。
其次,要在树立好学生中间的德育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构成应具体、有层次。一是每周结合周计划评选小组内优秀成员;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三是一向表现良好的孩子。
第三,“焦点透析”。对周围及集体中产生的突发事件要明确是非,具体分析,让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引领学生品德形成的风向标。今年各地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在班队会上组织大家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上下楼梯拥挤、放学路上打闹不是小事。
例如,要求学生保持身边卫生,有的学生说纸张是别人乱扔的自己不拣。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明确相互谅解,共同为集体荣誉而奉献的意义,不要做无用的争执,为创建一个和谐的集体而努力。
三、总结评比,自主评议。
这一环节学生获得道德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特别重视,精心组织。一是由班委会依据班务分工,全面总结,评选出一周优秀小组,肯定优秀小组表现突出的地方,指出努力方向,并在评比栏内贴画标志,予以显示。其次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评议,评选本组优秀组员,明确与优秀小组之间的差距,指出不足。在此基础上,在小组内开展个别教育,对影响小组荣誉的成员进行个别教育。在小组内教育与在班级内教育效果不一样。他们会真切感受自己行为对集体的影响,十分具体而又有说服力。即使是那些平常不情愿接受批评的孩子在亲合力极强的小组内也会自觉产生一种为小组争光的内驱力。
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关键是要特别重视小组亲合力的形成,要把有共同趣向的学生放在一起,让学生民主选举自己喜欢的学生做小组长。其次是在班级内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不能以“师道尊严”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取向问题。
一、活动的酝酿与筹备
为了使这项活动进行的实际而有成效,我在活动之前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分析班级现状,充分了解学生在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学年来,通过与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我认为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强,但是为集体服务的行为弱。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学会怎样为集体服务,表现为:班上的花从来没有人主动浇水;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被集体严重忽视,没人帮助他们,更没有人愿意和他们做朋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差,可以说有部分学生不关心班集体在学校中的成绩如何等等。这些行为极不利于班集体的健康成长。
其次,制定班级周计划。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正如有位领导人所讲的“饭要一口一口吃,总能吃饱,路要一步一步走,总能到达目的地。”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没有本事让他们在短期内变成我们期望的“德才兼备”的人;但我不能无所作为,让他们永远成为我们责备的“自私鬼”。我深知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复杂与琐碎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从每一周开始,从每一天做起是我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座右铭。为此,我将这些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计划。如第一周开展“保持个人座位卫生工作,为争夺班级流动红旗努力”的德育实践活动,第二周开展“做好小组卫生,争做优秀小组长、小组员”实践活动等等,步子小,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荣誉面前有感受,使他们逐步体会到集体与我有联系,集体光荣我自豪。随着班级的不断升高,学生年龄的增长,再提出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要求,提升德育力度。
第三,明确管理职责,组内重点提示。班级事物由班干部分工负责。在班集体中进行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小组,每个小组往往共同承担着卫生工作,有着共同作业任务,与其他小组间存在着一些有益的竞争,可以说是世界上一个最小的利益共同体。每周开展小组民主评议后,由小组长宣布小组本周重点做好哪些事,然后相互提示重点人与重点事应注意些什么,力争为小组争光。这种为小组争光的感受是小学生集体荣誉感形成的“原始情感”,是最不易忽视的东西。
二、活动过程的引导与常规管理
我从教已有十多年了,这十多年来,我大部分时间担任班主任,对班主任工作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我觉得,担任班主任,能更直接地与同学们幼小的心灵接触。在努力把这些幼小而近乎空白的心灵塑造成为美好健全的心灵的同时,我自己也时常被他们纯真烂漫的童趣感染,使我自己也时常有机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是一份多么美好的工作!
几十年来,我对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倾尽了心力,目的是尽可能多地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尽管这一工作并不轻松,常常是耗费许多精力而成果甚微。尤其是我早期做班主任时,信奉勤看、勤跟、勤管的老套路,结果走了不少弯路,碰了许多壁,颓丧的情绪曾一度伴随我度过许多时日。但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这样会得到什么结果?我这样对得起谁?再想想自己的责任以及小朋友们那玉洁冰晶的心灵世界,如果我不能用心把他们描绘好,而是任其不断地扭曲变形,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迫自己振作起来,不断地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与原因,以期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渐渐地,我发现了一些规律,也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
开展学生互评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它的直接组织者是班干部。因此这一过程的引导工作重点应放在指导班干部工作上。要让班干部学会带头为班级服务,积极为班级荣誉奉献,并带领大家一起为争取荣誉而努力。因此培养得力班干部是做好这一工作的保证。既要教给他们工作方法,又要给他们为集体服务的岗位,还要及时树立班干部威信。
其次,要在树立好学生中间的德育学习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构成应具体、有层次。一是每周结合周计划评选小组内优秀成员;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三是一向表现良好的孩子。
第三,“焦点透析”。对周围及集体中产生的突发事件要明确是非,具体分析,让正确的价值取向成为引领学生品德形成的风向标。今年各地学校安全事故频发,在班队会上组织大家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上下楼梯拥挤、放学路上打闹不是小事。
例如,要求学生保持身边卫生,有的学生说纸张是别人乱扔的自己不拣。这时就要引导学生明确相互谅解,共同为集体荣誉而奉献的意义,不要做无用的争执,为创建一个和谐的集体而努力。
三、总结评比,自主评议。
这一环节学生获得道德感受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特别重视,精心组织。一是由班委会依据班务分工,全面总结,评选出一周优秀小组,肯定优秀小组表现突出的地方,指出努力方向,并在评比栏内贴画标志,予以显示。其次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评议,评选本组优秀组员,明确与优秀小组之间的差距,指出不足。在此基础上,在小组内开展个别教育,对影响小组荣誉的成员进行个别教育。在小组内教育与在班级内教育效果不一样。他们会真切感受自己行为对集体的影响,十分具体而又有说服力。即使是那些平常不情愿接受批评的孩子在亲合力极强的小组内也会自觉产生一种为小组争光的内驱力。
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关键是要特别重视小组亲合力的形成,要把有共同趣向的学生放在一起,让学生民主选举自己喜欢的学生做小组长。其次是在班级内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不能以“师道尊严”对待学生中出现的道德取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