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保护问题研究文献的分析,从明确保护对象及教育意义、不同学科背景下的研究内容、教育保护对策等几方面对非遗保护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力求总结国内各科学者对该问题研究的现状,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一、引言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的、高品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项目多、品位高、基础广、保护与传承方式独特等特点,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概况
(一)研究文献概况
通过对国内权威知识文献库的综合搜索,检索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相关度较高的期刊文章约2565篇,核心期刊文章有644篇。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相关文章约130篇,核心期刊文章有50篇。
近年来国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①内涵和范畴研究;②特征、价值以及功能性研究;③保护的现状、作用和意义研究;④民保护原则和措施的研究,见表1;⑤不同区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个案分析)。
分析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得出该结构图,见图1,可以看到保护的现状、方式和目前对该问题关注的学科。
(二)研究方法分析
均无学者在文章中指明具体的研究方法,但通过对所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多数学者均采用了资料搜集和文献综合分析法。部分采用了比较和综合分析法,也有人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描述性的定性分析文章较多,定量分析的文章则为数不多,往后的研究可以更多的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三)主要研究内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畴研究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历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来表达“民间创作”。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内涵作出了界定。时吉光(2006)认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国内学者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畴研究。
向云驹(2002)认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以上溯至两点:一个是1950年日本政府提出的从“有形文化财”的概念延伸出的“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另一个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刘玉清(2003)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形态文化;另一类是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为文化,以民俗的形式出现。
2、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以及功能性研究
王宁(2003)从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易度方面对其特点进行研究,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浓缩的民族性是他总结出的特点。刘魁立(2005)认为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朱祥贵(2004)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只是工具性价值,应该在保护深层次内在价值的基础上,确认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体的生态义务和责任。
3、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作用和意义研究
(1) 保护的现状乔晓光(2003),认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遗产比较丰富,但是消失得比较快,因为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够,民俗流变冲击大。汪立珍(2005)认为应建设全国范围内多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专家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将有关文字、音像、图片和实物资料运用数码技术、光盘等现代手段加以保存。
(2)作用和意义
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理论认识上带来极大的影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魁立(2004等)认为“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涉及民族命运的重要问题,同时是建设全人类文化,使人类文化得以多样性发展的基础。”
4、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和措施的研究
(1)注重保留研究
①政府立法研究
加强立法并探寻民间规则中有效的保护规则已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趋势。黎明(2007)认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制度,必须先理清法源,为建立这个法律制度的重要前提。姚艳(2007)探讨了民间规则和公众参与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提出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立法并应挖掘和研究民间规则以弥补法律。何星亮(2005)等认为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之一,知识产权法的最大作用不在于对遗产的保护,而在于使拥有遗产的团体或个人获得一定的权益,并适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利用。姚艳,郭璠(2007)则对该问题做出了实例研究。
②做好普查工作
张卫民(2007)等认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也是保护措施之一。做好普查,建立国家级和各地方级的保护名录,有助于查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对不同分类的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③做好完善的建档工作
胡艳艳(2007)认为建档应该:首先,建立并妥善保存在申遗过程中的档案;其次建立传承人立档保护。覃美娟(2007)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等一系列程序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都应以《档案法》为行为准则。
(2)教育传承
将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张卫民,黄文伟(2007)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比较深入。他们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标。二是开发和构建教育课程。三是建构教材内容体系。四是形成校内、校外等形式多样化的保护和发展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传承人聘为学校荣誉教师。而(孙露晞,张血玲2007)则对教育保护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对幼儿教育课程开发做了初步阐述,对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的课程开发做出了尝试。
(3)在发展中保护
①宣传保护
大众传媒大力宣传是保护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数字化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蔡群,任荣喜,邱望标2007)。如许多机构和学校都设立了相关网站,来进行宣传。杨兆麟(2006)等认为博物馆在宣传、教育保护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举办陈列展览,向社会公众展示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
②产业化发展
徐赣丽(2005)认为建立旅游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与民俗旅游开发等产业经济形式结合起来。张婷(2005)认为,在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来发展文化产业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文化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的特点,要将保护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二者协调好。
三、结论
随着时间推进,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从阐述意义,逐渐发展到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探讨保护措施,提出政策措施或行为措施。从研究趋势看,采用的研究方法更多样化,研究内容更具体化。一些研究很有价值,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提出了详实、宝贵的意见。但不足之处是研究的专家多为民族学,艺术学或政治学专家,其他专业的专家介入较少,研究视角就较窄,造成不同学科角度下保护措施研究缺失或不够深入,以及多学科结合的分析欠缺。很多措施没有规范的理论指导,保护措施的系统研究不到位就很难对其现状归纳总结和创新。研究方法也较单一,文献综合分析法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论文撰写多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部分做得不够。
参考文献:
[1]张卫民,黄文伟.构筑保护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究[J].装饰,2007,(5).
[2]陈华文.关于新时期非物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王志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策略探究——以“谭振山民间故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J].旅游科学,2007,(4).
[5]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01).
[6]向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民间文化论坛,2002,(7).
[7]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市场观察,2003,(3).
[8]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2003,(4).
9]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10]朱祥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3).
[11]乔晓光.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7).
[12]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J].民族研究,2007,(3).
[13]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今日民族,2005,(2).
[14]方李莉.全球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贵州从江县的实践为例[J].
[15]姚艳,郭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阿细跳月非法音像制品的个案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6]胡艳艳.公共档案馆的历史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山西档案,2007,(4).
[17]覃美娟.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J].档案管理,2007,(5).
[18]孙露晞,张血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J].学前课程研,2007,(5).
[19]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0]杨兆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西双版纳勐泐博物馆陈列随想,2006,(3).
[21]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22]张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开发中的保护与管理[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一、引言
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大量的、高品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项目多、品位高、基础广、保护与传承方式独特等特点,保护好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意义。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概况
(一)研究文献概况
通过对国内权威知识文献库的综合搜索,检索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相关度较高的期刊文章约2565篇,核心期刊文章有644篇。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相关文章约130篇,核心期刊文章有50篇。
近年来国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文献主要集中在:①内涵和范畴研究;②特征、价值以及功能性研究;③保护的现状、作用和意义研究;④民保护原则和措施的研究,见表1;⑤不同区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包括个案分析)。
分析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现状得出该结构图,见图1,可以看到保护的现状、方式和目前对该问题关注的学科。
(二)研究方法分析
均无学者在文章中指明具体的研究方法,但通过对所有文献的综合分析,发现多数学者均采用了资料搜集和文献综合分析法。部分采用了比较和综合分析法,也有人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描述性的定性分析文章较多,定量分析的文章则为数不多,往后的研究可以更多的采用定性分析方法。
(三)主要研究内容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畴研究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历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源于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用“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或“无形文化遗产”的概念来表达“民间创作”。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内涵作出了界定。时吉光(2006)认为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①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风俗、礼仪、节庆;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国内学者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畴研究。
向云驹(2002)认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以上溯至两点:一个是1950年日本政府提出的从“有形文化财”的概念延伸出的“无形文化财”的概念,另一个即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刘玉清(2003)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形态文化;另一类是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为文化,以民俗的形式出现。
2、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以及功能性研究
王宁(2003)从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易度方面对其特点进行研究,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浓缩的民族性是他总结出的特点。刘魁立(2005)认为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朱祥贵(2004)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只是工具性价值,应该在保护深层次内在价值的基础上,确认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体的生态义务和责任。
3、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作用和意义研究
(1) 保护的现状乔晓光(2003),认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遗产比较丰富,但是消失得比较快,因为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够,民俗流变冲击大。汪立珍(2005)认为应建设全国范围内多个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专家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将有关文字、音像、图片和实物资料运用数码技术、光盘等现代手段加以保存。
(2)作用和意义
2001年11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理论认识上带来极大的影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魁立(2004等)认为“保护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仅涉及民族命运的重要问题,同时是建设全人类文化,使人类文化得以多样性发展的基础。”
4、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和措施的研究
(1)注重保留研究
①政府立法研究
加强立法并探寻民间规则中有效的保护规则已经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趋势。黎明(2007)认为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制度,必须先理清法源,为建立这个法律制度的重要前提。姚艳(2007)探讨了民间规则和公众参与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提出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私法立法并应挖掘和研究民间规则以弥补法律。何星亮(2005)等认为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之一,知识产权法的最大作用不在于对遗产的保护,而在于使拥有遗产的团体或个人获得一定的权益,并适当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利用。姚艳,郭璠(2007)则对该问题做出了实例研究。
②做好普查工作
张卫民(2007)等认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也是保护措施之一。做好普查,建立国家级和各地方级的保护名录,有助于查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对不同分类的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③做好完善的建档工作
胡艳艳(2007)认为建档应该:首先,建立并妥善保存在申遗过程中的档案;其次建立传承人立档保护。覃美娟(2007)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整理等一系列程序以及档案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都应以《档案法》为行为准则。
(2)教育传承
将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张卫民,黄文伟(2007)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比较深入。他们认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标。二是开发和构建教育课程。三是建构教材内容体系。四是形成校内、校外等形式多样化的保护和发展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传承人聘为学校荣誉教师。而(孙露晞,张血玲2007)则对教育保护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对幼儿教育课程开发做了初步阐述,对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的课程开发做出了尝试。
(3)在发展中保护
①宣传保护
大众传媒大力宣传是保护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路径。数字化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法(蔡群,任荣喜,邱望标2007)。如许多机构和学校都设立了相关网站,来进行宣传。杨兆麟(2006)等认为博物馆在宣传、教育保护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举办陈列展览,向社会公众展示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
②产业化发展
徐赣丽(2005)认为建立旅游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与民俗旅游开发等产业经济形式结合起来。张婷(2005)认为,在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来发展文化产业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文化遗产资源的不可再生的特点,要将保护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二者协调好。
三、结论
随着时间推进,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从阐述意义,逐渐发展到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来探讨保护措施,提出政策措施或行为措施。从研究趋势看,采用的研究方法更多样化,研究内容更具体化。一些研究很有价值,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提出了详实、宝贵的意见。但不足之处是研究的专家多为民族学,艺术学或政治学专家,其他专业的专家介入较少,研究视角就较窄,造成不同学科角度下保护措施研究缺失或不够深入,以及多学科结合的分析欠缺。很多措施没有规范的理论指导,保护措施的系统研究不到位就很难对其现状归纳总结和创新。研究方法也较单一,文献综合分析法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论文撰写多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部分做得不够。
参考文献:
[1]张卫民,黄文伟.构筑保护和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探究[J].装饰,2007,(5).
[2]陈华文.关于新时期非物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王志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民间故事的传承发展策略探究——以“谭振山民间故事”[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为旅游产品的路径研究——以大型天然溶洞实景舞台剧《夷水丽川》为例[J].旅游科学,2007,(4).
[5]时吉光,喻学才.我国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J].长沙大学学报,2006,(01).
[6]向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民间文化论坛,2002,(7).
[7]刘玉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休闲市场[J].市场观察,2003,(3).
[8]王宁.非物质遗产的界定及其价值[J].学术界,2003,(4).
9]刘魁立.从人的本质看非物质文化遗产[J].江西社会科学,2005,(1).
[10]朱祥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价值理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3).
[11]乔晓光.关于农耕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7).
[12]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J].民族研究,2007,(3).
[13]何星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J].今日民族,2005,(2).
[14]方李莉.全球化语境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以贵州从江县的实践为例[J].
[15]姚艳,郭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阿细跳月非法音像制品的个案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16]胡艳艳.公共档案馆的历史责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山西档案,2007,(4).
[17]覃美娟.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J].档案管理,2007,(5).
[18]孙露晞,张血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开发[J].学前课程研,2007,(5).
[19]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0]杨兆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西双版纳勐泐博物馆陈列随想,2006,(3).
[21]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
[22]张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商业开发中的保护与管理[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