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德育课教学面临的问题促使我们认识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要积极转变德育课教学观念,德育课教学要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特别是要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德育课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为基础和目标。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前德育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学生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因为在他们头脑中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学了就得马上有用,对他们来说德育课只是一种说教,他们根本无法产生兴趣。
2、教师对教材缺乏灵活的处理,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学缺乏吸引力。
有些科任教师对相关教材的内容缺乏灵活的处理,没有对教材中已经不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没有对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内容进行充实加工。在教学模式上沿用传统固有模式,过于陈旧单一,改革力度不够,使教学缺乏吸引力。
3、与其他学科缺乏整合。
德育课教学还停留在本学科范围内,没有将其他学科有用的东西充分地吸收进来。就目前来说,尤其缺乏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4、没有充分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德育课教学孤立作战,没有充分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
(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
大多数中职生在小学、初中没有打好学习基础,中考成绩极差,到了中职学校由于自卑而失去奋斗目标,缺乏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
2、存在各种各样的坏习气。
大多数中职生自小学或初中开始,无心向学,结交坏朋友,沾染诸如打架、吸烟、偷盗、抢劫、攀比打扮、化装、消费、沉迷网吧等坏习气,这些坏习气到了中职学校继续存在。
3、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存在各种各样的坏习气,归根结底是学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比如:意志消沉、看破红尘、崇尚暴力、狂妄自大等等。上海七宝中学杨敏毅老师所著的书中指出:“汇集近年来国内心理专家对辽宁、上海、浙江、广东、黑龙江等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正常的,但大约有三成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一)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
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教育家、心理学家第斯多惠的观点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找回自信、增强自立意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德育课教学一定要围绕学生展开,如果抛开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的教学进度和考试任务而进行教学,那是浪费时间和误人子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二)要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一定要改变那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能力。教学的具体模式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依据教学中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各种教学模式之间也应该做到有机结合。这样德育课教学才能由“死”变“活”,真正达到实效。
(三)要加强学科整合
德育课教学必须走出学科局限,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结合。在这种互动结合的有机整合下,提高德育实效性,才是改变目前德育课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的有效途径,才能取得德育和心育的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健全人格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观念、方法及内容上,对德育课教学具有补偿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创设良好心境,学校德育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科成绩也会因德育实效性的提升而大幅度地提高。
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德育课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的扩展和延伸,使德育课教学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的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根本的心理需求。德育课教学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课教学的新途径。德育课教学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德育课活动中通过互动、沟通、讨论,实现自我发展。
(四)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德育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要在学校整体德育方案的指导下开展。因为德育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整体德育方案的服务对象和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三、具体实践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在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过程中,德育课教学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德育课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真正面对全体学生,以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又要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其次是教学实践可以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但不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不妨尝试一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1)德育科任教师向德育导师转化并形成德育导师制。这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是指学生和科任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名学生,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这当中,导师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技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困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德育导师不仅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而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
(2)理情教育。理情教育是从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中发展而来的,强调个体自我接纳的哲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接受自己、不苛责他人的生活态度,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充分发展的人。理情教育的理论基础是ABCDE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D是指对产生困扰的信念进行反思和驳斥;E是指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信念。理情教育认为是B引起或导致C,而不是A引起或导致C,所以当不理性的信念B出现后,就应该进行反思和驳斥D,并形成新的有理性的信念E。
(3)内观疗法。内观疗法是日本吉本伊信于1937年 创造的治疗方法。内观又称内省,通过内观,使内观者在内观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解和反省,产生应有的做了错事后的罪恶感、羞耻感、与亲人朋友之间的连带感及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通过内观者对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进行调整,提高同他人的共鸣、协调和自我控制能力,使自己的情绪行为变得稳定,各种不良情绪得以舒缓减轻。
(4)阿德勒疗法。在阿德勒疗法中,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建立在深层次关心、卷入和友谊的基础之上的。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取得应有效果的前提条件。阿德勒疗法可分为确立咨询关系——探索个体动力——鼓励自我认识与自我洞察——行为取向四个阶段。这当中非常强调咨询师要通过倾听、回应、共情、真诚表露、希望、积极关注以及坚信来访者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并且具有进行改变的能力,建立起一种正面和积极的关系,让来访者体验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在咨询中要让来访者进行早期记忆或回顾过去,然后进行分析使其发现过去成功的经历和积极的经验,使其生活发生积极改变。
其实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要求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处、共同探讨。让学生发生积极的转化。
另外诸如心理剧、拓展训练、心理社团和同伴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也都可以适当渗透到德育课教学中,有利于丰富德育课教学活动的形式。现代网络技术,如E-mail、QQ、短信和网上视频聊天等,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教育课堂的延伸。
德育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多关注学生,特别是多关注学生的“心”,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德育课教学的基础和目标。
(作者系广东省梅州市城西职业技术学校政治中学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换成,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
[2]扬敏毅,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技巧与实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李继星,我国近中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8,(1)
[4]黄辛隐,周冶,内观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J]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8,(5)
[5]成淑云,不想成为怪物的女孩——阿德勒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8,(5)
见习编辑 朱守锂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目前德育课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学生对德育课的教学内容缺乏足够的兴趣,因为在他们头脑中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认为学了就得马上有用,对他们来说德育课只是一种说教,他们根本无法产生兴趣。
2、教师对教材缺乏灵活的处理,教学模式陈旧单一,教学缺乏吸引力。
有些科任教师对相关教材的内容缺乏灵活的处理,没有对教材中已经不适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没有对缺乏生机与活力的内容进行充实加工。在教学模式上沿用传统固有模式,过于陈旧单一,改革力度不够,使教学缺乏吸引力。
3、与其他学科缺乏整合。
德育课教学还停留在本学科范围内,没有将其他学科有用的东西充分地吸收进来。就目前来说,尤其缺乏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
4、没有充分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德育课教学孤立作战,没有充分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班主任工作。
(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
大多数中职生在小学、初中没有打好学习基础,中考成绩极差,到了中职学校由于自卑而失去奋斗目标,缺乏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
2、存在各种各样的坏习气。
大多数中职生自小学或初中开始,无心向学,结交坏朋友,沾染诸如打架、吸烟、偷盗、抢劫、攀比打扮、化装、消费、沉迷网吧等坏习气,这些坏习气到了中职学校继续存在。
3、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
学习基础差,缺乏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存在各种各样的坏习气,归根结底是学生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比如:意志消沉、看破红尘、崇尚暴力、狂妄自大等等。上海七宝中学杨敏毅老师所著的书中指出:“汇集近年来国内心理专家对辽宁、上海、浙江、广东、黑龙江等地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正常的,但大约有三成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一)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
德育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学生,我们要做的就是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教育家、心理学家第斯多惠的观点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找回自信、增强自立意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所以,德育课教学一定要围绕学生展开,如果抛开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材的教学进度和考试任务而进行教学,那是浪费时间和误人子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二)要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也就是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我们一定要改变那种“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多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能力并重,突出能力。教学的具体模式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依据教学中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各种教学模式之间也应该做到有机结合。这样德育课教学才能由“死”变“活”,真正达到实效。
(三)要加强学科整合
德育课教学必须走出学科局限,要与心理健康教育双向互动结合。在这种互动结合的有机整合下,提高德育实效性,才是改变目前德育课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的有效途径,才能取得德育和心育的成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健全人格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观念、方法及内容上,对德育课教学具有补偿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创设良好心境,学校德育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科成绩也会因德育实效性的提升而大幅度地提高。
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看作是德育课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的扩展和延伸,使德育课教学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的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根本的心理需求。德育课教学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课教学的新途径。德育课教学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在德育课活动中通过互动、沟通、讨论,实现自我发展。
(四)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德育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要在学校整体德育方案的指导下开展。因为德育课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校整体德育方案的服务对象和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三、具体实践方式的思考与探索
在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过程中,德育课教学可以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德育课教学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既要真正面对全体学生,以开发全体学生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又要针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其次是教学实践可以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但不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不妨尝试一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1)德育科任教师向德育导师转化并形成德育导师制。这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是指学生和科任教师通过双向选择,每位导师有针对性地选择若干名学生,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这当中,导师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操作技巧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困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德育导师不仅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而且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
(2)理情教育。理情教育是从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中发展而来的,强调个体自我接纳的哲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接受自己、不苛责他人的生活态度,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充分发展的人。理情教育的理论基础是ABCDE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D是指对产生困扰的信念进行反思和驳斥;E是指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信念。理情教育认为是B引起或导致C,而不是A引起或导致C,所以当不理性的信念B出现后,就应该进行反思和驳斥D,并形成新的有理性的信念E。
(3)内观疗法。内观疗法是日本吉本伊信于1937年 创造的治疗方法。内观又称内省,通过内观,使内观者在内观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理解和反省,产生应有的做了错事后的罪恶感、羞耻感、与亲人朋友之间的连带感及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感,通过内观者对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进行调整,提高同他人的共鸣、协调和自我控制能力,使自己的情绪行为变得稳定,各种不良情绪得以舒缓减轻。
(4)阿德勒疗法。在阿德勒疗法中,咨询师和来访者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是建立在深层次关心、卷入和友谊的基础之上的。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取得应有效果的前提条件。阿德勒疗法可分为确立咨询关系——探索个体动力——鼓励自我认识与自我洞察——行为取向四个阶段。这当中非常强调咨询师要通过倾听、回应、共情、真诚表露、希望、积极关注以及坚信来访者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目的并且具有进行改变的能力,建立起一种正面和积极的关系,让来访者体验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在咨询中要让来访者进行早期记忆或回顾过去,然后进行分析使其发现过去成功的经历和积极的经验,使其生活发生积极改变。
其实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方法,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要求师生之间要平等相处、共同探讨。让学生发生积极的转化。
另外诸如心理剧、拓展训练、心理社团和同伴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也都可以适当渗透到德育课教学中,有利于丰富德育课教学活动的形式。现代网络技术,如E-mail、QQ、短信和网上视频聊天等,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教育课堂的延伸。
德育课教学应该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创新,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多关注学生,特别是多关注学生的“心”,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德育课教学的基础和目标。
(作者系广东省梅州市城西职业技术学校政治中学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换成,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6
[2]扬敏毅,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技巧与实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李继星,我国近中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8,(1)
[4]黄辛隐,周冶,内观疗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用性[J]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8,(5)
[5]成淑云,不想成为怪物的女孩——阿德勒疗法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2008,(5)
见习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