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怪爸爸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你信不信,小时候某段时间最让我不解的问题是“大人为什么要吸烟?”当向我爸提出这个疑问后,他建议我先试着吸一下。六岁的我抽完半根烟以后的一整天里,每吸一口空气,胸口都在疼。我试图在这疼痛中找到一丝一毫的快感,以证明大人吸烟是有理由的。但,并没有——这比胸口疼难受多了。我爸爸当然也没有告诉我他为什么继续吸烟,烟味几乎等同于“爸爸的气息”,甚至形象于屡屡磨蹭我的脸的胡茬。也许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没法回答我。
  列出这些问题(如右图),不是做某种花俏的心理测试,也不是为了暗示你懂的真的不太多。但它也许会提醒你,在我们像个发问的小机器人一样的小时候,得到的答案是少之又少的,大概他们也不知道答案,或者“不方便”回答;就算有些问题得到了答案,在成年之后我们才发觉那都是无奈编造的。我们被困扰得抓狂,发问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大人则往往消极应战或搪塞了事,也因此,我们在小时候就知道,垃圾桶、草丛、腋下和肚脐眼是盛产孩子的地方,并且那个时代抱养孩子蔚然成风。
  如果你是年轻的父母,经历被问得哑口无言的情况之后大概不会再怪自己的父母当初为什么不正视“回答小孩问题”这件事。自从小孩自主设定了发问程序,开始列出考题之后,父母们就进入了旷日持久且偶发、突击性的考试日程。不论往上倒几代,父母的遭遇都是一样的。让父母们多少摆脱种种难言处境的作家艾玛·库克,在她的《问你爸去》一书中提醒道:我们千万不要简单将孩子的提问看作小儿科,事实上,不为世界污染的他们,澄澈之眼所见的问题常常比成年人更敏锐,更鞭辟入里。
  无论如何,至少在我们这一代,在经历了堪称“惨痛”的教训之后,大多数都愿意选择更坦率地回答孩子的问题,何况父母都不愿让这份敏感与好奇在幼小的年纪因为随意的敷衍而就此消失(我们应该庆幸小时候有刨根问底的天性,以及有了刨根问底的孩子)。事实上,在孩子刚进入开始问“我是从哪里来的?”阶段,仅仅是想知道那个来源,这时的他未必需要了解额外的知识,不必多加解释,只要让他确定他不是天外飞仙或垃圾桶产物就好。这只是问题的起点,总会有一天他会发现一个问题并且再接着问:“那我是怎么跑到你肚子里去的?”在这两个问题之间,你应该还有时间去确定选择哪一种更合适的方式来充分告诉他那个事实,那段亘古而甜蜜的浪漫史。
  话说回来,假使有一天我的孩子问我:“大人为什么要吸烟?”我只懂得告诉他:“也许烟能解决一些大人的烦恼。”若他再问:“为什么烟能解决大人的烦恼?”在没人可请求支援的情况下,我大概只会迫切且严肃地希望有一个方式,例如一本恰当的书,通俗易懂地让我和我的孩子知道那个答案。
  如果我爸当初也是这么想的,那我一点都不怪他。
其他文献
其实很多设计师不甘寂寞,都在参与编辑,他们甚至是作者、策划。我没有写过什么东西,但是特别想参与编辑。参与多了之后,我就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书籍设计师要参与编辑?可能是因为我很喜欢编辑的工作,很喜欢整理资料、内容;也有可能出版社的工作需要设计师和编辑来一起做,是工作上的义务,但是我认为它是一个出版行业的趋势。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用以储存知识/信息、被阅读和传递的书籍这个媒介是怎么演变过来的?从最
期刊
《亲爱的小孩》虽然是刘梓洁新近的作品,创作时间的跨度却很长,其中一些作品是早在十二年前,她在大学时期便开始创作的。  刘梓洁说自己从高中开始便凭着文艺女青年的兴趣和热情投入文字创作,但是并不算太认真,即便是2003年以一篇《失明》获得当年的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之后也没有积累创作、结集出版任何作品。要晓得,骆以军以及已故作家邱妙津等青年作家,当年都是获得“联合文学新人奖”这张进入文坛的“入场券”,遂
期刊
飞氘的作品常常需要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它的妙处。这部中短篇作品集一共有六个故事。《苍天在上》、《荣光年代》、《大道朝天》这三个,是用现代宇宙学,重写了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和夸父逐日的神话;《蝴蝶效应》则以一系列西方现代科幻小说和电影为由,再现了斑斓多姿并诡异恐怖的中国古代史;而《一览众山小》是写孔子求道,登上泰山,最后与未来世界相遇;《城堡》借用了卡夫卡那部名著的名字,却装入了后现代梦境一般的全新
期刊
前一阵子跟一位老朋友闲聊,她提及不知道怎么跟三岁的小女儿谈“生命教育”的问题,感到很是棘手。原因是,前一阵子朋友老公的外婆过世了,小女儿问她:“曾祖母怎么不见了?”她不知道如何向小女儿解释“曾祖母已经离开人世”这一事实。说她“去很远的地方旅行”,小女儿会觉得奇怪,因为当时老人家已经相当年迈,不良于行,没法子随意活动。而且,小女儿会问:“为什么曾祖母不想跟大家在一起,却要自己一个人去旅行?”“那她还
期刊
南方有光,彼岸有花。  观诸地理文化流变,台湾自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成为日本殖民地之后,便不乏有许多日本人把台湾和野蛮的“蕃人”划上等号,对台湾各地风土民俗也充满了猎奇心态;且随着明治中期到昭和时期“南进论”的形塑,即以台湾作为帝国扩张主义“南进政策”的起点。如是,一处“未开化”需要被征服、被开拓、被启蒙的“南方”形象俨然浮现。至于早期一度盛行书写、描绘台湾的诸多图像与文学作品,则是主要出自
期刊
早在《日本进化:流行文化解毒》中,当汤祯兆以日本杂志《Around Forty》讨论中女/剩女问题时,就试图在书中以日本流行文化作为香港社会问题的参照系。作为知日作家,汤祯兆对日本社会问题的了解并非第一手研究,却旨于以日本社会话题、流行文化甚至文学等作为一个坐标,既让读者了解其中反映的日本社会问题,亦藉此反观香港与日本社会的异同。而汤祯兆最近出版的《人间开眼》,就以日本流行文学反观日本社会的下流现
期刊
谈到孩子,父母都有共同感受,那就是孩子问题特别多,像问题机器人一样,一个问题还没回答完,孩子早就想好了下一个问题;而且问题还特别奇特,父母远不是对手;一些问题让人难以启齿,让父母羞愧难言。开始,家长还很兴奋,乐于回答,后来就变得山穷水尽,无从应对;再后来就开始烦恼,抱怨孩子为什么那么多问题。  其实孩子提问题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他们有问题说明在动脑筋,在渴望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我们给孩子一个答案
期刊
在这个纸书和电书交界的时代,编辑被迫要学习两种媒体的工作模式,其中有个问题对纸书编辑特别困难,那就是“我要全权控制内容在版面上长成什么样子”的执念,大部分纸书编辑都很难放弃。  对纸版面而言,这件事情是天经地义的,我要它长什么样,它就要,而且也就会长成什么样;但在电子屏幕上这却行不通——你不可能精准规划你的内容在屏幕上要长成什么样,也许你有可能针对一个屏幕完成精准规划,但你不可能针对所有屏幕做同样
期刊
亲子阅读的过程中,曾经读到绘本的孩子,我相信,都能感受得到绘本的力量。因为绘本是一种艺术,能够直抵孩子的内心。  绘本,文图共奏的艺术  在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的眼里,绘本是一种文图相乘的艺术形式,这正是它区别于其他儿童读物的特质。对于幼儿来说,绘本之所以成为最佳的读物,正是因为这种共奏所带来的体验,其他形式都无法比拟。图画之于幼儿,无疑是认识世界的窗户,文图结合的形式,自然让孩子们在文字之余,
期刊
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人总是有点儿分裂。精神上,我们以一种收拾的心情回头看走过的足迹,整理这一年的日子;但时间不会因此而停止,有时无声无息,有时哗啦啦地流过,新书,也还是一本一本地诞生、流通,抵达某个人手中,或者在仓库里结束一生。  一脚往后退,一脚向前进,就是这种古怪的姿势。  这个时间,说来是出书的尴尬点。博客来网络书店主打年度百大,金石堂、诚品也公布十大畅销书或十大影响力书,《中国时报》开卷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