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中议论的美学意蕴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ingb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结合。在坚持真实的原则下,还应该运用多种文学手法,进行艺术创造,它可以运用小说,电影的一些艺术手法在加工不加料的基础上,使其更具感染力。其中,适当的,准确地议论也是重要的艺术手法。本文着重从议论的思辨性,形象性,情感美,简洁明快美等方面对议论的美学疑云进行了探索。指出议论是报告文学的点睛之笔,是报告文学的聚光点。
  关键词:新闻;报告文学;美学意蕴;情感
  好的新闻作品,历久弥新,岁月的流逝不减它的艺术魅力。重读一些报告文学名著,犹如品尝多年窖藏美酒,越回味越觉甘醇。当然,其中的人和事感人至深是其永葆艺术生命力的基础。而更能俘获读者的是它的精到的议论,这也是报告文学的聚光点。
  报告文学,又称文艺通讯。它由新闻和文学相结合,通讯与文艺联姻。它必须遵循新闻真实的铁律,真实具体地报告典型事件和人物。同时又必须具备文学的艺术属性,它可以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在“加工不加料”的原则下进行艺术创造,使之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同时,作者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法对他所报告的对象适时的,恰当的进行议论,评价,阐发自己的见解。如果说叙述,描写是画龙,那么这议论就应该是点睛。这议论、评价、见解,不应该是空泛的,必须是真知卓见,使其成为作品的聚光点,点睛之笔,要有多重美学意蕴。
  一、深刻的哲理和思辨色彩
  报告文学中的议论,切忌空泛,力避长而无当,竭力通过对生活的真谛,人物的命运,甚至自然法则进行挖掘、探索、洞悉其深刻内涵,获取透彻的感悟,从而使其显现出深刻的美学意蕴。
  这种深刻性的美学意蕴来自于议论的哲理成分。有的作家善于寻找人们心灵的火花,用深刻的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把人们的智光点燃,被人们誉为“寻火者”的陈祖芬在《棋道和人道》中发出“没有远大目标的人,只注意琐事;注意琐事的人,不等于没有远大目标”的议论,在《心灵》中又发出“生命在于奉献,不尽的奉献便是不尽的扩充生命”的议论。这些语言看似平凡,好像是在玩绕口令,其实是作家对生活中具体的人物,事件,进行深刻的思考,是理智的燧石和现实的原体撞击,发出来的火花,不仅启迪读者的心智,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种深刻性的美学意蕴还得力于议论的思辨色彩。《青藏风景线》(王宗仁)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三组感人群像:追求“吃苦,在最前头”,“牺牲,在最前头”的“特权”的各级领导干部;艰苦创业对知识分子;女兵和军人的妻子们。作家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情不自禁地发出议论“走上昆仑山之巅,山低了,人高了”的赞语。这朴实的语言,恰是对“青藏精神”的最佳概括,充满着思辨的成分,是警句,是格言,令人三思,反复回味。
  二、生动鲜活的形象美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在进行“议论”的时候,绝不满足枯燥的说理和简单的推论,大多借助“形象”来赢得感人的美学效果。议论取得形象的神韵,就满纸飞动,给读者以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夏衍的报告文学名篇《包身工》曾引用达维特-索络以“美国铁路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的形象议论,揭露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的罪恶,进而用“在东洋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灵魂!……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灵魂!”的形象议论,对日本殖民主义者进行揭露和抗议。鲜活的形象极具威慑力。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结尾议论道“他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玫瑰花,他反而取得成绩。而现在呢,应有所警惕了呢,当美丽的玫瑰花朵微笑时”作家把荣誉,地位比作“美丽的玫瑰花”,借助形象发议论,使议论和形象紧密结合,水乳交融,令人感到亲切,生动,风趣,幽默,耐咀嚼,耐回味。假如直白地说“陈景润同志,在荣誉面前可要警惕啊”也算语重心长,但比起那形象的议论就乏味得多了。陈祖芬,徐迟,黄宗英,孟晓云都善于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具体的形象中产生理性升华,孕育出抽象而深刻的道理。它们有的以对落叶的赞美,歌颂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心灵》);有的用歌颂蒲公英的甘愿消失,来赞美知识分子的忘我情怀(《生命之树常青》);有的通过对桔的颂扬,来表现人的崇高品格(《桔》);有的借歌颂胡杨的坚韧和通身有益于人,来光大主人公的顽强奋斗的性格和献身精神(《胡杨泪》)。不同的作家,不约而同地运用由具体的形象抽象出深刻的议论,都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因为形象本身鲜明生动,自然能引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使议论的内蕴更加生动充实。
  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指出:“盖正言直述,则易穷尽,而难于感发;唯有所寓托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上面所举之议论的形象美,正得益于“有所寓托”的“反复摹写”。不论是寓抽象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还是在具体的形象中引申出抽象的道理,都具有形象描写和议论的双重特色。
  三、真挚充沛的情感美
  魏巍是诗人。他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影响深广,由这篇佳作,志愿军和解放军得到了一个新的称呼:最可爱的人。此文开篇便说“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我祖国的朋友,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我越来越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陈祖芬说“我是先动感情后动笔,动了感情,和他(她)们共鸣,然后才深入到他(她)的内心世界”。穆青说“在必要的时候,记者需要用含哲理的议论使读者动情。”这些作家都强调“动情”,一是强调作家本人动感情,一是强调使读者动感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议论要有情感美的意蕴。
  魏巍强调“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的时候,穆青强调“在必要的时候”,陈祖芬强调“动了感情的”的时候。这就是作者被他所写之人,所叙之事而感动,情感和表现对象撞击迸发出火花的时候。这时所发的议论,具有浓郁的抒情成份,具有真挚充沛的情感美,具有撼人心扉的艺术力量。
  在报告文学作品中,作家调动多种艺术手法以获取议论的情感美。李存葆用崇高庄严的事物相比附,抒发他对沂蒙山“红嫂”的崇敬之情。他被“红嫂”明德英以乳汁救活奄奄一息的战士的“弥天壮举”所感动,情感的闸门洞开,崇敬之情奔腾流淌:“在有着几千年‘男女授受不亲’的礼规的国度里,这弥天的壮举,不亚于殉道者的浇油自焚,当年的红嫂啊!人类战争有史以来,你第一个用乳汁为正义淬火。”在这里,他用最崇高庄严的事物“殉道者的浇油自焚”,“为正义淬火”来比附“红嫂”明德英的“弥天壮举”,不但恰切,而且神圣。作者的激情,也令我们心潮澎湃。   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夹叙夹议中,让情感自然流露。在朝鲜人民送别志愿军战士回国时,男女老少都哭了。这时,作者议论道“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你真是一张拉不断的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当你的战友——中国战士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么多点眼泪……你今天的泪是对中国战士的最高评价,是给予中国战士的无上的光荣。”这段文字在叙述中夹着议论,以排比的“你没有哭”赞美朝鲜人民“是一张拉不断的弓”,“烧不毁的金刚”,对朝鲜人民的崇敬和热爱,在叙述议论中,掀起阵阵波浪。
  有的议论,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家被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不可抑制地赞美“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宽广”。魏巍的“放纵奔流着”的“感情地潮水”也激荡着读者,从而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
  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写到兰考最困难的时候,却有一些生产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要求把这些“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己”的时候,写到“焦裕禄是多么激动啊,他看见毛泽东思想像甘露一样滋润了兰考人民的心,党号召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硬骨头精神,已变成千千万万群众敢于同天抗,同灾斗的物质力量了”。在这里作家借用主人公的感受来抒发自己的体会,相当自然,巧妙。
  有的作家常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取得情理合一的美学效应。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结尾用一连串的“当你……的时候”的排比句,提醒生活在和平环境下“走向工厂”,“走向田野’,“走向学校”,“计划一天工作”,“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和爱人悠闲散步”的“亲爱的朋友”要意识到“你是生活在幸福之中”。从而要“深深的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段议论,情理交融,抒情之笔用到了极致。这段议论,每个字都是跳动着情感的音符,也成了脍炙人口的美文,被几代人背诵吟咏。
  四、简洁明快美
  郭小川关于报告文学的议论曾说:‘报告文学究竟要靠事实说话的,作者的议论主要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一定要讲得正确、新鲜、深刻,讲到节骨眼上”。郭小川的话准确地指出了报告文学中议论的简洁美的美学意蕴。他强调“讲到节骨眼上”,有时要在关键的地方,“必要的时候”,“动了感情’的时候发议论。而不是随时随地发议论,这是议论简洁美的基础。所谓“议论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是要求议论要精当,言简意赅,而不能散漫游离,长篇大论。这是简洁美的精髓。
  《军魂壮歌》(徐钊,王绶平)写了两个“默默无闻的拉纤人”。一个是十八年一直守卫着导弹坑道库的连家安,他十八年间朝夕与冷峻的高山,坚硬的石头相伴,春节也是在清冷的小屋里,伴着孤独和寂寞度过。这平凡而又感人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作者,作家由衷地发出议论:“厮守孤独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的情操,一种由真挚的爱衍生出来的博大胸怀。正是靠着这些甘于寂寞的普通脊梁,撑起了共和国的地下长城。”这段议论简洁,明快。赞美甘于孤独寂寞的“拉纤人”具有高贵的情操,是撑起共和国地下长城的脊梁。准确,凝练,得体。另一位是五十年代名校的高才毕业生。在导弹部队,他默默地一丝不苟地从事着缜密繁琐的检测工作。这工作留给他的不是显著的成就和学术著作,而是因核辐射而过早的脱落头发的光头。面对这样的“拉纤人”,作家心潮起伏,似有千言万语要说,但也只凝练成极简洁的几句议论:“明明知道自己的职业终身与功利无缘,却甘于淡泊;明明知道自己的青春才华要尽耗在荒山野岭,却无怨无悔。生命,就是在一次又一次个人价值与事业需要的两难选择中,书写壮美与崇高。”这里连用“明明知道……却……”的句式,让无限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喷涌而出。
  理由是以议论见长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的《中年颂》的报告对象是中年女工索桂清的多重忧患:父母病亡,婆婆患病,孩子幼小且多病,自己劳累成疾……虽如此,她仍然“出满勤,干满活,使满劲”。面对这位坚韧不拔,忘我奉献的“中年人”,作家有千言万语要说,可是,只在结尾处凝练出一句“啊,中年,社会的壮工,国家的筋骨”的议论。真是惜墨如金,看来理由深谙“意则期多,言唯求少”的简洁美的秘诀。“社会的壮工”,国家的筋骨”,还有什么比这再崇高的评价了!古人云“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理由的这一行议论,占全了“文笔老”,“意真”,“辞切”,“理当”的因素。可谓简洁美的范例。
  前面我们论述报告文学中议论的几种美学意蕴,这是从具体作品中抽象出来的一些规律,彼此间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多由表现对象而取舍。并且这些特点在具体作品中往往是互相融合浑然一体的。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各种议论手法的奥妙和美学意蕴,以便提高我们报告文学的创作和欣赏水平。
其他文献
探究机械电子式软启动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有助于提升系统对噪音的抵抗能力,对延长控制系统的使用年限具有重要帮助.本文在对机械电子式软启动装置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进
在安防门禁领域,由于机械锁具钥匙容易被复制的特点,会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好在安防类技术专家从来没有停止研发的脚步,并且大多数安防企业都认识到,将新技
摘 要:“海滩人”是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首先提出的文学形象,其主要特点为无家无根、流浪漂浮和昙花一现等。其他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奈保尔、略萨、莫言、门罗、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作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多次表现出这些特征,因而“海滩人”是近些年来文学作品中的突出特征,并在现实中有深刻体现。在全球化视野下,我们都是“海滩人”。  关键词:“海滩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全球化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二者都以爱情为主题,细腻的展示了一位女子在面对爱情时的举动以及心理。但由于不同作家对爱情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因为创作背景和创
摘 要:植根于中日两块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上的两位民族作家——川端康成和沈从文,却在同一时代描绘出了他们各自心目中的女性之美,在相近的审美诉求中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相近的审美诉求是指两位作家都将女性美和自然美统一起来;不同的艺术风格是指前者借男性视角表达女性之美,后者把男性作为配角来衬托女性之美。本文将详细比较川端康成与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川端康成;沈从文;女性美  川端康成是曾荣获诺
摘 要:印度神话中作为地狱主人的阎摩与中国文学中作为死神的阎罗王都掌握着众生在寿命长短及死后的归宿问题,他们在面貌、形象特点及现实意义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国人文环境的差异,两者的差异又是明显的。本文将从两国不同的文化环境出发,分析阎摩在两国的本土化特征。  关键词:阎摩;阎罗王;比较  一、两者的来源及目的比较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民间并没有明确的阎罗王之说,但对于死神的说法却在本土道
本文讨论的是诗歌格律问题。参照音乐,我为诗歌又加上了一格—长短音格,旨在让诗歌变成高低音与长短音齐备的真正的音乐。
期刊
摘 要:中国的人物画发展是贯穿中国绘画史的始终,继而跟随时代的发展吸收有益元素得到长足发展。人物画在美学风格上从湖南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图”中人物画的以线取型到南朝谢赫的“应物象形”和顾恺之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继而梁楷的“泼墨仙人”的减笔写意法。在二十世纪出现“京派”的代表人物黄胄,在继承传统绘画美学的基础上引入西方的造型结构,使其绘画风格具有新中国的时代性,使其绘画风格达到“形与神”的统一
摘 要:武生行当是京剧艺术逐渐走向成熟和最终完善的重要标志,也是在所有京剧行当中最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感观冲击力的行当。文章就京剧武生的表演艺术的特点、京剧武生舞台表现力特点以及京剧武生表现力的提升方法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京剧;武生;表演特点;舞台艺术  在京剧表演中,武生凭借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夸张有力的武打动作以及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摘 要:聆听交响乐的演奏会让给你带来极其丰富的想象。而在一个庞大的交响乐队中,弦乐组是创造这些神奇的不可缺少的声部。笔者就弦乐组在交响乐队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以浅谈,意在让更多的人了解交响乐队中的弦乐组,以及弦乐组在交响乐曲的演奏中创造的神奇音响和美妙旋律,更好地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交响乐;弦乐组;人格化  每当我们聆听到交响乐的演奏都会被交响乐的那种威武雄壮、气势磅礴、优雅委婉所感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