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英雄末路为哪般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20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雄,是杰出人物的称号,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追慕英雄,崇拜英雄,是无数人的心灵所往。英雄多以他们过人的才能和卓越的成就,华丽、高大地定格在世人心中。当英雄末路,泪撒乌江,就格外让人扼腕叹息。
  项羽无愧“英雄”的称号,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是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从家庭背景看,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战功赫赫,项羽出身贵族;从个人魅力而言,他力能扛鼎,不怒自威,人神皆惧;从为人品质看,他是正人君子,重情重义。他能如秋风扫落叶般,以摧枯拉朽之势,荡涤天下,让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秦王朝土崩瓦解。但他却输给了泗水亭长,败给了无才无德、喜好酒色的刘邦。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项羽过于迷信个人的神勇
  项羽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他的神勇可谓千古无二,“霸王”一词专属项羽。项羽攻城掠地,可谓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卓越的军事天才让他无往而不胜,他的过多胜利又让他极度自负。他认为个人的神勇能解决一切难题,所以他极为麻痹,易轻信。“鸿门宴”上,他脱口说出曹无伤的名字,表现得轻率、麻痹。面对范增的多次举玦无动于衷,表现得优柔寡断,缺乏谋略。这是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更是项羽的过于自信,他相信凭借自己的神勇,凭着自己的四十万大军,刘邦不足畏惧。自负让项羽心智迷糊,目光短浅。他缺乏长远的眼光,所以认识不到刘邦是劲敌,误入项伯的圈套,被刘邦的苦情戏伎俩蒙骗。他不能预测放虎归山的无穷后患,所以坐失良机,空留遗憾。
  二、项羽认识不到民心的力量
  项羽不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在灭秦的过程中应该明白,秦王朝的分崩离析,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法严酷,百姓不堪,二世荒谬暴虐,政治不修,朝政腐败,民心尽失。秦王朝不乏名将,像章邯,他精忠报国,无奈大势已去,回天无力。项羽带领农民起义军,应该了解百姓的呼声,得民心者得天下。秦王朝先失民心,再失根基,大厦倾覆。项羽如果认识到这些,他就不会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记载:城无遗类。他杀义帝,烧咸阳,坑杀士卒,惹得民怨沸腾,失了民心就失了胜利的可能。
  三、项羽不能凝聚集团内部的人心
  项羽军事集团内部是有问题的,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却私通外敌,范增,虽被尊为“亚父”,谏言却得不到采纳。听不进忠言,必然偏听偏信,盲目自信,很多时候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项羽的骄横、自大,让他与诸多人才失之交臂,像后来成为刘邦重臣的陈平。项羽目光短浅,谋略不足,也寒了谋士的心,难怪范增说出那句愤激之语:竖子不足与谋也。集团内部人心分散,必然会削弱战斗力,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项羽不懂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不善发挥众人的智慧,不知分解个人利益,不能拉拢人心。但刘邦深谙此道,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他只有一句口头禅——“为之奈何”,问张良、陈平、韩信,我该怎么办。能将有才能的人留在自己的麾下,集采众人之长为我所用,愿意分解个人利益,调动众人的忠诚,收拢人心,凝聚集团,这是刘邦成就伟业的根本原因。
  项羽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他勇猛,顽强,但他不善思考,不懂政治,不谙人情,不明人心,只是迷恋自我的神勇,狂热个人的力量。正如孤掌难鸣,独木难撑船,“个人英雄主义”让他走入穷途。
  乌江自刎的一幕是撼人心魄的,英雄走向末路让人潸然泪落。是性格的缺陷导致千古的遗憾,有多少遗憾就有多少叹息,有多少叹息就有多少对英雄的追忆。
其他文献
舒婷的《致橡树》,借抒情主人公倾诉爱情理想,塑造了一位见识卓然、不同凡俗的现代新女性形象,显示了一种男子之气,展现了一种阳刚之美。该诗用“木棉”的独白口吻,同“橡树”对话,曲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情观:真正的爱情必须在相知、相依、相恋、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也就是像诗人所说“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  这首诗一开始
期刊
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寇的铁蹄践踏了神州大地,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的苦难深渊之中。北平、天津告急!中国最著名的三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战火中惨遭摧残,为保存文化力量,三校合迁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7年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始上课。不到两个月,南京又陷入敌手。武汉告急,长沙震动!面对华北沦陷、中原动荡、三吴烽火、九夏蜩
期刊
正如法国十九世纪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所说:“不去考察作家而要判断他的作品,是很困难的。我愿意说:‘有其树,必有其果。’”作家往往将对生活的观察或人生经验付诸笔端,汇集成文字。尤其是那些苦痛的、令人记忆深刻的过往或思考,更容易被作家采撷下来,有的直接记录下来,有的很隐晦地藏匿于自己所描画的人物、情节里。结合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发展路程,品读《铸剑》,不难看出作品中的隐性作者。《铸剑》虽为故事新编,但
期刊
2004年,我参加教学工作刚刚两年,担任高二四班、十七班的语文课。  开学不到两个月,已写过三次作文,其中出现一篇“上乘之作”。评讲课上,我稍加修改就很满意地把作文在全班念了,但教室始终乱哄哄的,安静不下来,更远远没有达到范文应有的引人注目、令人肃然起敬的效果。我心觉不妙,莫非剽窃之作?果然,一位“大胆”的学生不顾其他学生的劝阻,将一本《小小说选刊》摊在了我的讲桌上:相同的题目,相同的情节,甚至语
期刊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类题型包括:内容概括题、传主主要事迹和成功原因归纳整合题、探究题等。分值分别是5分、6分、6分、8分,共计25分。这个阅读题从分值上看,在整个试卷所占的比重可以说相当的大。那么在高考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学生都必须正视它,并要想办法解决困难,答出水平,考出成绩。  一、内容概括题  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文本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  解决要领:内容形式重诠释,特色作用善判断,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写作教学中,明确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论的机会。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一些尝试,把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融进写作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对于作文,大部分学生除了畏难情绪,根本无兴趣可谈。怎样让沉闷的作文课堂生动起来?怎样让沉默的学生在作文课堂活动起来?在一次命题作文《美好的相遇》的课堂
期刊
锦瑟中最难解的是中间两联,就是因为难解,所以才有万千的魅力引人入胜。  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前句中的“迷”可以理解为迷惑、迷惘、沉迷、迷恋、迷离、迷魂、迷失、迷醉等许多符合诗歌意境的意思,而“晓梦”和“迷蝴蝶”之间既可以是承接关系,又可以是因果关系。故而,光把“迷”解释成“迷惑”就可以感悟为:庄周在早晨做梦,然后被一只梦中的蝴蝶所迷惑(这样强调的是“被迷惑”的过程);也可
期刊
从2007年开始,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考查内容、命题原则与往年有了许多不同之处。其中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考纲明确规定:“《教学大纲》中推荐课外阅读的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即《红楼梦》《三国演义》《家》《子夜》《围城》《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欧也妮·葛朗台》《复活》列入考试范围。”(现为七部,删减《围城》《堂吉诃德》《匹克威克外传》)这一重大变革,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师、家长、学生的
期刊
小时候,母亲对我说:人争一口气!  上学时,孟子对我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如今,社会上多的是歪风邪气,痞气匪气,缺少的是浩然正气,骨气志气。  因此,编辑这一“气篇”,以正视听。  谈正气——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亚圣的话在我们心中久久回荡。那么,什么才是浩然之气呢,怎样的浩然之气才能铸就一个完美的人格呢,我以为,那就是正气。  正气,是为人之根本。  遥望茫茫人世,几千年来,在
期刊
经过小学和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以及记叙文、议论文等基本文体的写作训练,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写鉴赏文章的理论素养和基本技能。从现阶段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已经自觉地在以周记的形式写鉴赏文章,且有一定的思考和观点。在此基础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高中生写鉴赏性、评论性的文章。  从社会教育看,随着电子媒体的空前发展,文学以快餐的形式迅速普及和推广。现在的学生,从小就会背很多古诗词,很多名家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