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手术方式选择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总结复发性腹股沟疝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腹腔镜手术方式选择。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30例(352侧)行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由同组医师完成,手术方式由术者选择行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全腹膜外修补术(TEP)或腹腔内补片平铺术(IPOM)。观察指标包括前次手术的复发部位,此次手术的修补方法、手术方式选择和临床疗效。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为疝复发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复发部位:352侧复发疝中,直疝区域186侧,斜疝区域111侧,股疝区域6侧,复合疝区域49侧。125侧缝合修补术后复发疝中,直疝区域44侧,斜疝区域48侧,股疝区域2侧,复合疝区域31侧;110侧网塞平片修补术后复发疝中,直疝区域85侧,斜疝区域16侧,复合疝区域9侧;61侧平片修补术后复发疝中,直疝区域37侧,斜疝区域16侧,股疝区域3侧,复合疝区域5侧;36侧腹膜前修补术后复发疝中,直疝区域19侧,斜疝区域12侧,股疝区域1侧,复合疝区域4侧;14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疝中,直疝区域1侧,斜疝区域13侧;6侧硬化剂注射后复发疝均为斜疝。复发疝中直疝的比例为52.84%(186/352),高于初发疝的23.70%(998/4 2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397,P<0.05);植入补片的复发疝中直疝的比例为68.12%(141/207),高于未植入补片复发疝的31.03%(45/1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52,P<0.05)。(2)修补方法:未植入补片的复发疝和平片修补术后复发疝,均采用修补肌耻骨孔的方法完成手术,补片固定与不固定的比例为82∶124;网塞平片和腹膜前修补术后复发疝,采用修补肌耻骨孔或修补疝缺损完成手术,补片固定与不固定比例为133∶13。两种修补方法补片固定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52,P<0.05)。(3)手术方式选择:352侧复发疝中,行TAPP治疗288侧,行TEP治疗50侧,行IPOM治疗14侧。缝合修补术后复发疝:行TAPP治疗91侧,行TEP治疗34侧;网塞平片修补术后复发疝:行TAPP治疗108侧,行IPOM治疗2侧;平片修补术后复发疝:行TAPP治疗46侧,行TEP治疗15侧;腹膜前修补术后复发疝:行TAPP治疗24侧,行IPOM治疗12侧;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疝:行TAPP治疗13侧,行TEP治疗1侧;硬化剂注射后复发疝:行TAPP治疗6侧。(4)临床疗效:330例患者成功行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未应用镇痛剂。330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0±13) min (15~100 min)。术后第1天疼痛分数为(2.4±1.1)分(0.6~7.3分),2周内恢复非限制性活动人数比例为99.70%(329/330)。330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35例,其中1例平片修补术后复发疝患者,行TEP治疗时术中损伤肠管,再次手术行肠管修补并取出补片;其余34例并发症依次为血清肿22例,尿潴留8例,暂时性神经感觉异常3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痊愈。术后住院时间为(1.7±1.4)d(1.0~9.0 d)。330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8个月(6~174个月)。

结论

复发性腹股沟疝中直疝区域复发较为常见,植入补片的复发疝中直疝比例更高。腹腔镜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时可根据术中情况采用修补肌耻骨孔或修补疝缺损方法进行修补。TAPP和TEP的选择取决于前次手术的入路、补片植入的间隙以及术者自身的经验。IPOM可做为TAPP的备选手术方式。

其他文献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作为眼内重要细胞组成,在近视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视网膜局部调控学说"认为,RPE细胞在近视发生过程中能够接受一级近视信号因子作用,并产生二级信号因子作用于下游传导通路。因此,通过对RPE细胞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近视的发病机制。现从RPE细胞形态学结构、神经递质及细胞受体、细胞因子、离子通道等方面进行综述。
目的 探讨视知觉学习对早期老视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来本院就诊的有早期老视症状者80例,年龄40~45岁,平均(42.3±2.5)岁,负镜片法测量双眼调节幅度,选取调节力差的眼为受检眼(80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一组进行为期3个月,每周3次,每次12~15 min的视知觉学习训练(治疗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评估治疗组训练前和训练3、6、9、12周后的主观感受,2组训
期刊
期刊
目的 研究配戴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结膜囊菌群的影响,以及角膜塑形镜存储盒带菌情况。方法 实验研究。分别对101名配戴角膜塑形镜(配戴组)和110名未配戴角膜塑形镜青少年(对照组)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并对158个角膜塑形镜存储盒进行细菌培养。所有标本置于37 ℃恒温箱中培养48 h后统计培养阳性率。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对照组结膜囊培养菌株68株,阳性率为30.9%;配戴组结膜囊培养菌株59株,
目的 评估CASIA SS-1000新型扫频OCT(SS-1000 OCT)测量正常人中央角膜厚度(CCT)的重复性,并与A型超声测厚仪结果进行比较,评估2种仪器的一致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收集正常受检者62名,均由同一熟练操作者对受检者右眼进行测量,先采用非接触SS-1000 OCT,再使用A超重复测量角膜厚度。组内标准系数(ICC)、Bland-Altman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评估SS-10
目的 研究共同性斜视弱侧眼外肌的病理变化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方法 实验研究。收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行共同性斜视手术的58例患者手术中切下的眼外肌作为斜视组,将其分成共同性外斜视(32例)和共同性内斜视(26例)2组,同期10例角膜移植供体眼眼外肌作为对照组(供体均无斜视)。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眼外肌中HGF的表达,并测定其平均光密度值。比较斜视组与对照组
视网膜是接受光能、产生视觉的重要组织结构,但视网膜也是眼组织中最易受光损害的部位。当光强度或光照时间等超过了视网膜的防御能力,就会造成视网膜损伤。过多的光照射在AMD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研究发现不同的光损伤动物模型表现出视网膜不同的形态改变,损伤程度与多因素相关,如:光照强度、照射时间、模型物种等。视网膜光损伤致病及其防御机制的研究是目前眼科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现对视网膜光损
目的 通过分析2009年7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间全国白内障复明手术信息报告系统中手术患者的白内障类型和术前视力,来了解我国白内障类型的构成特点,以及白内障手术适应证掌握情况。方法 数据分析。资料来源于全国白内障手术信息报送系统,纳入分析数据5 013 694条。术眼白内障类型根据出院诊断分为年龄相关性、先天性、并发性、外伤性以及未分类的白内障共5种。手术适应证的判断主要为术前矫正视力。
《医学电子学》是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学习动力弱、知识体系混乱、电路实践能力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目标,设计了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差异化原则、量化公平原则),提出了四项教学改革措施,即:以学生助教团队带动普通学生学习、以学案撰写促进学生主体意识觉醒、以课堂教学风格转变促进学生参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