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公开课,我听到的抨击比赞美要多得多,很多文章都在声讨公开课的“表演”、“作秀”,很多人听完课后都说:“假,太假了!”于是各种舆论呼唤真实的课堂教学,这是一句实在话。虽然存在那么多不同的声音,但我依然爱着它——公开课。
课堂需要留白,有留白才会有生成。“表演的课堂”也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让人回味的精彩;“表演的课堂”也会带给孩子们很多收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表演训练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由原来的“不会说”、“不敢说”变得“会说”、“敢说”。几位在教学方面“有一手”的同行曾对我说:“我最喜欢参赛老师借我班的学生上公开课,在上完公开课后的一段日子里,班上的课最好上了!”上公开课,听课者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取舍,不断地生成,不断地碰撞。当然,经常地这样“表演”是不可取的,任何一个普通的教师也无法去这样经常“表演”,偶尔的一两次“表演”其实无伤大雅。
没有了公开课,可能要丢失很多次大家在一起深入研究的机会,正是有了公开课,才让大家的心“沉”下去、静下来。“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有灵光。”同伴相互交流的过程,大家各抒己见的过程,给了我们教学的灵感,使理念得以更新,经验得以升华。公开课的准备阶段,就是教师集体教研的阶段,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我认为公开课有三大好处:
一是给我们传递崭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常提常新,广大一线教师从不同的层面真切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就是好”。可是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究竟“好”在何处?怎样让自己的课堂也跟着“好”起来?部分教师却一头的雾水。公开课正是连结新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载体。公开课犹如星星之火,听课教师就像柴禾,一旦点燃,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什么是交流探讨的好形式?我觉得首先是公开课,其次才是专家的讲座或书籍。当然,公开课可能受地域或学校差异的影响而表现良莠,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实施和研究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抛开教师学习新课程过于功利和感性的一面不说,公开课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确实比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直接和有效。
二是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公开课最大的特征是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明显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的对象不仅是学生,更主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好比是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的“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教态洒脱自然,富有激情;教法精当,洋溢着布局之美;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许多优秀教师直言不讳地说:“好的课堂就像是一台戏,内核是火热的,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外表是活泼的,吸引着孩子置身其中。”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就是要为我们塑造这样的典范。
三是唤醒了我们强烈的成长意识。如果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那么公开课就是一出精致的“课本剧”,教师听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欣赏的愉悦,有情到深处的震撼,也有局部处理不当的遗憾……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绝不是“跪着”听的,他们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审视和同化。有了这一心理过程,公开课就成为教师“自助式”成长的重要支撑环节。在听课者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堂公开课,而是像暴风骤雨,把各自的心绪浇了个酣畅淋漓。当他们把这种心情带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时,将激发起无穷的探究热情。
有的课堂教学提倡“扎实朴实,返璞归真”;有的课堂教学则提倡“生动活泼,时尚创新”。它们各有取舍,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以偏概全,应该沟通互补,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滴水瓣花总是情,万紫千红春满园”。
有了公开课,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教师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会心智灵慧,行为机敏;就会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作者单位
禄丰县黑井小学
◇责任编辑:黄云刚◇
课堂需要留白,有留白才会有生成。“表演的课堂”也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让人回味的精彩;“表演的课堂”也会带给孩子们很多收获,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表演训练的过程就是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他们由原来的“不会说”、“不敢说”变得“会说”、“敢说”。几位在教学方面“有一手”的同行曾对我说:“我最喜欢参赛老师借我班的学生上公开课,在上完公开课后的一段日子里,班上的课最好上了!”上公开课,听课者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取舍,不断地生成,不断地碰撞。当然,经常地这样“表演”是不可取的,任何一个普通的教师也无法去这样经常“表演”,偶尔的一两次“表演”其实无伤大雅。
没有了公开课,可能要丢失很多次大家在一起深入研究的机会,正是有了公开课,才让大家的心“沉”下去、静下来。“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有灵光。”同伴相互交流的过程,大家各抒己见的过程,给了我们教学的灵感,使理念得以更新,经验得以升华。公开课的准备阶段,就是教师集体教研的阶段,每位参与的教师在教学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我认为公开课有三大好处:
一是给我们传递崭新的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常提常新,广大一线教师从不同的层面真切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就是好”。可是与传统的教学观念相比,究竟“好”在何处?怎样让自己的课堂也跟着“好”起来?部分教师却一头的雾水。公开课正是连结新课程理念与教师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载体。公开课犹如星星之火,听课教师就像柴禾,一旦点燃,必将形成燎原之势。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什么是交流探讨的好形式?我觉得首先是公开课,其次才是专家的讲座或书籍。当然,公开课可能受地域或学校差异的影响而表现良莠,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教师参与新课程实施和研究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抛开教师学习新课程过于功利和感性的一面不说,公开课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确实比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直接和有效。
二是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公开课最大的特征是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明显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的对象不仅是学生,更主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好比是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的“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种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教态洒脱自然,富有激情;教法精当,洋溢着布局之美;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许多优秀教师直言不讳地说:“好的课堂就像是一台戏,内核是火热的,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外表是活泼的,吸引着孩子置身其中。”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就是要为我们塑造这样的典范。
三是唤醒了我们强烈的成长意识。如果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那么公开课就是一出精致的“课本剧”,教师听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欣赏的愉悦,有情到深处的震撼,也有局部处理不当的遗憾……教师在听课的过程中绝不是“跪着”听的,他们更多的是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审视和同化。有了这一心理过程,公开课就成为教师“自助式”成长的重要支撑环节。在听课者眼中,这不仅仅是一堂公开课,而是像暴风骤雨,把各自的心绪浇了个酣畅淋漓。当他们把这种心情带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时,将激发起无穷的探究热情。
有的课堂教学提倡“扎实朴实,返璞归真”;有的课堂教学则提倡“生动活泼,时尚创新”。它们各有取舍,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以偏概全,应该沟通互补,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滴水瓣花总是情,万紫千红春满园”。
有了公开课,无论是授课还是听课,教师在教学中欣赏,在欣赏中教学,教师就会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就会心智灵慧,行为机敏;就会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就会习惯于“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作者单位
禄丰县黑井小学
◇责任编辑:黄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