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社会学者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家庭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家族观念日渐呈现淡化的趋势。由于家庭单元越来越小,对许多家庭来说,家风已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常识告诉我们,家风越是被忽视、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就越是应该受到关注、得到加强。作为对社会风气更具影响力的官员家庭,显然应当率先加强家风建设,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民心所向。
在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官员施展抱负必备条件的殷切忠告。这四个关键词中,修身是基础,齐家是要务。道理很简单:如果自身不端、家风不正,何谈治理国家,何以天下太平!
用今天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打铁先要自身硬。
对于各级官员来说,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经常面对各种诱惑与考验的日常生活中,“修身”的重点应当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从而保证官员的家庭观、亲情观、幸福观不误入歧途,不发生裂变,通过律己慎行,做好家庭成员的表率。在“齐家”方面,尤其应当关注家教与家训问题。所谓家教,是指家庭中的礼法或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所谓家训,是指长辈对子孙如何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认为:“家教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家训则是维护家风的基本规范体系。由于各家有各家的规矩训诫,家教方式、程度和效果不同,故而各家的家风也会相互见异。但家教、家风的内涵却互有重叠。一般来说,勤俭治家、诚实为人、宽厚处事、崇学尊礼、温良恭让、善良宽容等等,当是诸家治持教养、光耀门庭的基本美德伦理。”
有学者指出,近些年,家庭教育的功利化问题非常普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思想品德、礼貌常识、做人原则等基本素养的培育。在一些官员家庭,一些孩子从小就形成了特权意识,甚至养成了专横作风,待酿成大祸时,往往使全家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加强官员的家风建设,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措施促使官员形成一种自觉,从而成为优良家风的主导者。
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新华社副总编辑慎海雄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命题,振聋发聩,既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敏锐洞察,也是对反腐倡廉现实教训的深刻反省。他在《瞭望》周刊刊发的一篇题为《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的特稿中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从政环境恶劣、政治生态不健康的问题由来已久,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更是积弊成疴,需要我们掘地三尺,彻底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如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跑门子走关系找靠山,自立山头搞‘小圈子’。近年来查处的贪腐窝案怵目惊心,‘拔起萝卜带出泥’,贪官被查处后,往往带出其权力‘圈子’里的一批腐败分子。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弄权、搞钱、玩乐的‘圈子’,演变为严重危害政治生态的腐败雾霾。‘圈子’的实质,是‘弄权联盟’,毫无党性与组织纪律,互相利用,互相拉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圈子’的实质,是从政者把政治生活私人化,培植家奴、形成默契,给形形色色的腐败创造条件。凡领导干部大搞‘小圈子’的地方和单位,从政环境必然恶劣。这突出表明,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是多么紧迫!”
环境影响人,这是毋庸置疑的。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从家风建设的角度看,一些官员放弃原有的信念、操守,背弃良好的家风,从主观上讲是为眼前利益所惑,从客观上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周围环境所迫。从近两年整饬“四风”的力度上看,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正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这将为全社会特别是官员家风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中国有句著名的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今年2月下旬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他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也就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段人生感言,很能说明家风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在就家风建设发表意见时说:“良好的家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做支撑,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来改变,更需要全社会重视起来,共同营造一个重视家风的良好环境。”他建议,要在宣传上推陈出新,不断运用良好的宣传载体,强化家风的影响力。
基于官员配偶在家风建设特别是廉洁家风培育方面的特殊作用,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着积极尝试。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一些官员的家属法纪意识差,很容易受到腐败的冲击。对官员配偶进行经常性的廉政培训,有助于巩固官员廉政的后防线,通过家属的支持坚定廉政决心,具有现实意义。
最近,有香港媒体对内地的一系列反腐败举措予以密切关注。在内地可以订阅的《成报》上的一篇文章分析指出:“近年来,中共逐渐重视‘枕边风’廉洁,结合当下反腐行动,把反腐大火烧到官员家的‘后院’,内外结合,将党风和家风廉政建设一起抓,深化反腐败斗争。”文章还以香港预防腐败的经验为例,对在家风建设中强化廉洁教育的重要性表示赞赏:“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港英体制下的香港依然腐败横行。香港廉政公署建立之后,除了在反腐力度上给力,更依靠社区关系处,通过各种手段,针对社区不同职业、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反腐教育宣传。现在整个香港社会视腐败为可耻,视腐败为敌寇,视腐败为风险。人们不需要等到腐败后被制度惩罚,而是自觉保持清廉。这种大范围宣传,让所有可能形成家庭的社会成员内心都有了反腐败的因素,使未来形成的家庭将有更多机会将反腐败立为家风。比如,接受反腐教育多年的少女,未来或将成为官员的夫人,她从‘三观’上就不可能接受和纵容丈夫腐败。”
实践已经证明,建设良好家风,不能单靠官员道德上的自觉,还必须通过法律和制度的手段,形成具有实际约束力的监管机制。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指出,无论是家风的重塑还是诚信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没有法律做准绳,没有法律来推动,任何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都很难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很难内化为公民的信仰。
有观点认为,完善制度的当务之急,应当尽快探索建立一套可以覆盖官员私人生活领域的监管机制。
江苏省徐州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吴根平认为,某些领导干部家风不正,深层次原因在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他建议,组织、纪检部门应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活动进行全面考察。此外,对于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还应在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上寻求突破,积极拓展社会监督渠道,建立完善举报制度。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考核官员家风并非易事,相对可行的办法是让官员“自我评分”透明化,将“家庭美德”的评判权交给社会。
常识告诉我们,家风越是被忽视、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就越是应该受到关注、得到加强。作为对社会风气更具影响力的官员家庭,显然应当率先加强家风建设,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民心所向。
在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对官员施展抱负必备条件的殷切忠告。这四个关键词中,修身是基础,齐家是要务。道理很简单:如果自身不端、家风不正,何谈治理国家,何以天下太平!
用今天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打铁先要自身硬。
对于各级官员来说,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特别是在经常面对各种诱惑与考验的日常生活中,“修身”的重点应当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从而保证官员的家庭观、亲情观、幸福观不误入歧途,不发生裂变,通过律己慎行,做好家庭成员的表率。在“齐家”方面,尤其应当关注家教与家训问题。所谓家教,是指家庭中的礼法或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所谓家训,是指长辈对子孙如何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认为:“家教是家风形成的基础,家训则是维护家风的基本规范体系。由于各家有各家的规矩训诫,家教方式、程度和效果不同,故而各家的家风也会相互见异。但家教、家风的内涵却互有重叠。一般来说,勤俭治家、诚实为人、宽厚处事、崇学尊礼、温良恭让、善良宽容等等,当是诸家治持教养、光耀门庭的基本美德伦理。”
有学者指出,近些年,家庭教育的功利化问题非常普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许多家长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略思想品德、礼貌常识、做人原则等基本素养的培育。在一些官员家庭,一些孩子从小就形成了特权意识,甚至养成了专横作风,待酿成大祸时,往往使全家多年的努力毁于一旦。加强官员的家风建设,首先需要通过各种措施促使官员形成一种自觉,从而成为优良家风的主导者。
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改进作风制度建设进行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
新华社副总编辑慎海雄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命题,振聋发聩,既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敏锐洞察,也是对反腐倡廉现实教训的深刻反省。他在《瞭望》周刊刊发的一篇题为《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的特稿中指出:“一些地方和部门从政环境恶劣、政治生态不健康的问题由来已久,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更是积弊成疴,需要我们掘地三尺,彻底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如有的领导干部热衷于跑门子走关系找靠山,自立山头搞‘小圈子’。近年来查处的贪腐窝案怵目惊心,‘拔起萝卜带出泥’,贪官被查处后,往往带出其权力‘圈子’里的一批腐败分子。他们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弄权、搞钱、玩乐的‘圈子’,演变为严重危害政治生态的腐败雾霾。‘圈子’的实质,是‘弄权联盟’,毫无党性与组织纪律,互相利用,互相拉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圈子’的实质,是从政者把政治生活私人化,培植家奴、形成默契,给形形色色的腐败创造条件。凡领导干部大搞‘小圈子’的地方和单位,从政环境必然恶劣。这突出表明,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是多么紧迫!”
环境影响人,这是毋庸置疑的。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从家风建设的角度看,一些官员放弃原有的信念、操守,背弃良好的家风,从主观上讲是为眼前利益所惑,从客观上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周围环境所迫。从近两年整饬“四风”的力度上看,营造良好从政环境,正向深度和广度进军,这将为全社会特别是官员家风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中国有句著名的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在今年2月下旬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提出,要将家风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他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有的家长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抓家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也就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段人生感言,很能说明家风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他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在就家风建设发表意见时说:“良好的家风,需要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美德做支撑,需要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来改变,更需要全社会重视起来,共同营造一个重视家风的良好环境。”他建议,要在宣传上推陈出新,不断运用良好的宣传载体,强化家风的影响力。
基于官员配偶在家风建设特别是廉洁家风培育方面的特殊作用,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在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着积极尝试。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一些官员的家属法纪意识差,很容易受到腐败的冲击。对官员配偶进行经常性的廉政培训,有助于巩固官员廉政的后防线,通过家属的支持坚定廉政决心,具有现实意义。
最近,有香港媒体对内地的一系列反腐败举措予以密切关注。在内地可以订阅的《成报》上的一篇文章分析指出:“近年来,中共逐渐重视‘枕边风’廉洁,结合当下反腐行动,把反腐大火烧到官员家的‘后院’,内外结合,将党风和家风廉政建设一起抓,深化反腐败斗争。”文章还以香港预防腐败的经验为例,对在家风建设中强化廉洁教育的重要性表示赞赏:“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港英体制下的香港依然腐败横行。香港廉政公署建立之后,除了在反腐力度上给力,更依靠社区关系处,通过各种手段,针对社区不同职业、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反腐教育宣传。现在整个香港社会视腐败为可耻,视腐败为敌寇,视腐败为风险。人们不需要等到腐败后被制度惩罚,而是自觉保持清廉。这种大范围宣传,让所有可能形成家庭的社会成员内心都有了反腐败的因素,使未来形成的家庭将有更多机会将反腐败立为家风。比如,接受反腐教育多年的少女,未来或将成为官员的夫人,她从‘三观’上就不可能接受和纵容丈夫腐败。”
实践已经证明,建设良好家风,不能单靠官员道德上的自觉,还必须通过法律和制度的手段,形成具有实际约束力的监管机制。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指出,无论是家风的重塑还是诚信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基础之上。没有法律做准绳,没有法律来推动,任何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都很难真正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很难内化为公民的信仰。
有观点认为,完善制度的当务之急,应当尽快探索建立一套可以覆盖官员私人生活领域的监管机制。
江苏省徐州市委党校领导科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吴根平认为,某些领导干部家风不正,深层次原因在于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他建议,组织、纪检部门应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圈”活动进行全面考察。此外,对于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还应在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上寻求突破,积极拓展社会监督渠道,建立完善举报制度。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考核官员家风并非易事,相对可行的办法是让官员“自我评分”透明化,将“家庭美德”的评判权交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