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绘画创作的完整内涵主要应包括绘画技能技法和创作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绘画创作的发展。所以,我们既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灵感,又要加强学生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这并不是要回到以往片面强调技能技法的老路上去,而是让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创作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
关键词: 专业技能自我体验作业展示
引言
研究专题的动因:初中课程改革已经6年了,绝大部份美术教师都能按照《普通初中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去研究新课程、研究新教材,以使自己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但是,也有不利于美术教学一些误区存在,过多的注重所谓新课程理念,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审美与创造的同时,把必要的技能练习,教师演示的技能、相关的技法示范都省略掉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或者是用媒体中的技法演示去代替,学生动手的时间没了,影响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在削弱教师的专业技能。所以,在课堂上渐渐养成“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作风,久而久之,美术教师失去了学科教学的能力,只剩下会讲鉴赏课的本领了。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一定的尝试,在不偏离课改理念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提高。
一、初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较强专业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1、必须具有丰富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它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其中“范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尽管教师在课前准备了步骤范画,但还是很难一应俱全。如画中国画,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水彩画干湿的衔接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领会,特别是对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当场挥笔明示方能令人满意。
案例:教师演示中国画中的树的画法: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树,它们从枝干到叶都是不同的,松与杉的枝干不同,梧桐与银杏的叶也不同。因此画树首先要观察、研究各种树木的形态和特征,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
枝干的画法:可从上往下,也可相反,强调“树分四岐”,把树画的有立体感。
叶子的画法:画叶法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单叶,一种为夹叶。但也是由“点”点成的,可用中锋直点或用侧锋横点,点的形状要根据树叶来定。夹叶是用双勾画法来画叶。无论夹叶或点叶,在作画时候,均应该注意叶和枝干的关系,一叶子本身的主次、疏密穿插等问题。
教师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把感觉到的树的特征画出来,这样声、动结合的教学方式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要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
2、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给了美术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新教材进行了有效整合: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或者进行调换与重组;适当取舍和改变教学内容,以期更适合当地教学条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及时升华教学内容;只有真正作到与教材对话,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才能发挥教材最优化的作用,从而极大提升学生的绘画。
初中美术六册分别以 “时代风貌、校园生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创造天地和艺术瑰宝”这六个人文单元结构来编排教材。这样的单元结构虽然统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略显生硬勉强,同一册的教学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有各自为政的感觉,即使相互之间有联系和递进关系且需要连续学习或重点解决的内容也因为要迎合这样的编排方式而被人为地割裂了,造成部分内容有生搬硬套之嫌。因而我采取以下办法,把第十三册,十四册中的“人与自然”单元方在一个学期给学生讲解、练习,教学内容和技法都具有延续性,必定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教学效果一定更好。
这样的调换和重组,既很好地利用了教材范例里的知识内容,又使整个学习活动十分连贯。不但学生兴趣足,作业效果好,而且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 鼓励学生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绘画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用什么形式,先画什么?再画什么?都不作统一规定,在必要的讲解,示范下,让学生自己对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
三、重视美术教学中作业展示环节
它是美术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作品讲评的课不是完整的美术课。
一件作业作品形式或创意再好,不把他分享给大家,等于零,同时不利于学生绘画技能的提高。把作品和创意展示出来,一是为了大家,二是为了自己获得反馈信息,给同学们这种分享的思想,它的自信心很自然的建立起来了,他们会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展示中发展和完善自我。所有的羞涩、胆怯、难为情和对自己的不信任都是自己成长的绊脚石。而教师的作用在于激起这种想法、点燃这种行动。
1、自我评价,即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自己的作品,从作品的形式的运用到意境的创造。
以自我为中心评价自己的创新之处,说出自己创造过程的感受,认识他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人生发展的影响,建立自我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有无是否有自信心的标志。
2、集体评价,以集体中个体评价和总结评价的形式,促进作者价值观的成熟和新的自我的建立。
个体评价是个体价值观的体现,每个人从自己的观点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创意以及作品的自我表述,进行全方位的发表看法。这种自我认识的冲突大碰撞,恰恰是全班同学成熟自我的一个契机。然后通过总结评价,确定比较好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评价内容,这无疑是对个体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的一个检验,以便获得再提高。这过程是对自信力的加强。
3、自我认定,通过以上三个评价过程,请作者谈谈自己再认识的收获,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走向成熟。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坚定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信心和决心。自己的梦想在一天天的接近。
总之,一个同学的作品通过以上三个程式的运作,实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的发展。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而其他的同学也想得到这种体验,因此,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这种高涨的氛围里,人人都在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成长,我们的民族在成长。
四、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要的当然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爱,更要让学生享受到爱,还要让学生学会爱。在此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建立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后做学生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分享他的快乐化解他的苦恼,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绘画技能差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是美术课的教学任务之一,美术教师要以极大的爱心帮助学生,耐心地指导学生。指导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具体指点,甚至手把手地教学生画,使学生逐步提高绘画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要尊重学生
苏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人才,也可能毁灭一个人才”一个教师首先在课堂表现了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尊重,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他的课。美国哲学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为此,必须明确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学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精神。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案例:记得在一次美术课上,我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很少的男生,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我偶然遇见他时(这时他已读高中),在与他交谈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不愿和他交往。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总之,要追求教育的成功,就要协调好教育主体和各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凭借爱和尊重,教会学生肯定自我,热爱、尊重自我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各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成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发展相和谐的人才。
(二)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动
唐代教育家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的熏陶教育,对于初步萌芽和发展中的学生的情感世界显得十分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苦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至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教师对学生只有先动之以情,再小之有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就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的热情,想方设法做学生的“有心人”,做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欢迎深爱的老师。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如对线条、色彩表现的一些基本技能技法,不过同时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经验和想象等个性色彩融入绘画过程中去,进行个性化创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创作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改通识培训丛书
[2]《教育学》
[3.]苏姆霍林斯基《论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几个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
[4]《京、津地区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5]杨建滨美术学科教学概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三中311100 )
关键词: 专业技能自我体验作业展示
引言
研究专题的动因:初中课程改革已经6年了,绝大部份美术教师都能按照《普通初中美术课程标准》的精神去研究新课程、研究新教材,以使自己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但是,也有不利于美术教学一些误区存在,过多的注重所谓新课程理念,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审美与创造的同时,把必要的技能练习,教师演示的技能、相关的技法示范都省略掉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或者是用媒体中的技法演示去代替,学生动手的时间没了,影响着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也在削弱教师的专业技能。所以,在课堂上渐渐养成“动口不动手”的君子作风,久而久之,美术教师失去了学科教学的能力,只剩下会讲鉴赏课的本领了。针对这一现象,我进行一定的尝试,在不偏离课改理念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提高。
一、初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较强专业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1、必须具有丰富的美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专业技能
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它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其中“范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尽管教师在课前准备了步骤范画,但还是很难一应俱全。如画中国画,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水彩画干湿的衔接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才能真正领会,特别是对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当场挥笔明示方能令人满意。
案例:教师演示中国画中的树的画法: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树,它们从枝干到叶都是不同的,松与杉的枝干不同,梧桐与银杏的叶也不同。因此画树首先要观察、研究各种树木的形态和特征,生长规律和组织结构。
枝干的画法:可从上往下,也可相反,强调“树分四岐”,把树画的有立体感。
叶子的画法:画叶法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单叶,一种为夹叶。但也是由“点”点成的,可用中锋直点或用侧锋横点,点的形状要根据树叶来定。夹叶是用双勾画法来画叶。无论夹叶或点叶,在作画时候,均应该注意叶和枝干的关系,一叶子本身的主次、疏密穿插等问题。
教师再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把感觉到的树的特征画出来,这样声、动结合的教学方式更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要领的掌握,技能的提高。
2、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给了美术教师很大的创造空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新教材进行了有效整合: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或者进行调换与重组;适当取舍和改变教学内容,以期更适合当地教学条件;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及时升华教学内容;只有真正作到与教材对话,创造性的使用好教材,才能发挥教材最优化的作用,从而极大提升学生的绘画。
初中美术六册分别以 “时代风貌、校园生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创造天地和艺术瑰宝”这六个人文单元结构来编排教材。这样的单元结构虽然统一,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略显生硬勉强,同一册的教学内容之间联系不紧密,有各自为政的感觉,即使相互之间有联系和递进关系且需要连续学习或重点解决的内容也因为要迎合这样的编排方式而被人为地割裂了,造成部分内容有生搬硬套之嫌。因而我采取以下办法,把第十三册,十四册中的“人与自然”单元方在一个学期给学生讲解、练习,教学内容和技法都具有延续性,必定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提高,教学效果一定更好。
这样的调换和重组,既很好地利用了教材范例里的知识内容,又使整个学习活动十分连贯。不但学生兴趣足,作业效果好,而且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 鼓励学生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绘画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用什么形式,先画什么?再画什么?都不作统一规定,在必要的讲解,示范下,让学生自己对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
三、重视美术教学中作业展示环节
它是美术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缺少作品讲评的课不是完整的美术课。
一件作业作品形式或创意再好,不把他分享给大家,等于零,同时不利于学生绘画技能的提高。把作品和创意展示出来,一是为了大家,二是为了自己获得反馈信息,给同学们这种分享的思想,它的自信心很自然的建立起来了,他们会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展示中发展和完善自我。所有的羞涩、胆怯、难为情和对自己的不信任都是自己成长的绊脚石。而教师的作用在于激起这种想法、点燃这种行动。
1、自我评价,即用自己的价值观评价自己的作品,从作品的形式的运用到意境的创造。
以自我为中心评价自己的创新之处,说出自己创造过程的感受,认识他的这种行为是对自己人生发展的影响,建立自我的意识,而这种意识的有无是否有自信心的标志。
2、集体评价,以集体中个体评价和总结评价的形式,促进作者价值观的成熟和新的自我的建立。
个体评价是个体价值观的体现,每个人从自己的观点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创意以及作品的自我表述,进行全方位的发表看法。这种自我认识的冲突大碰撞,恰恰是全班同学成熟自我的一个契机。然后通过总结评价,确定比较好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评价内容,这无疑是对个体的价值观、情感态度的一个检验,以便获得再提高。这过程是对自信力的加强。
3、自我认定,通过以上三个评价过程,请作者谈谈自己再认识的收获,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走向成熟。加强了自己的自信心。坚定了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价值的信心和决心。自己的梦想在一天天的接近。
总之,一个同学的作品通过以上三个程式的运作,实现了自我认识和自我的发展。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而其他的同学也想得到这种体验,因此,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在这种高涨的氛围里,人人都在发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成长,我们的民族在成长。
四、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工程师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首要的当然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爱,更要让学生享受到爱,还要让学生学会爱。在此基础之上,努力追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和谐,建立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在课后做学生真正值得信赖的朋友,分享他的快乐化解他的苦恼,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绘画技能差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是美术课的教学任务之一,美术教师要以极大的爱心帮助学生,耐心地指导学生。指导时,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具体指点,甚至手把手地教学生画,使学生逐步提高绘画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基础。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2、要尊重学生
苏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人才,也可能毁灭一个人才”一个教师首先在课堂表现了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尊重,喜欢教师,进而喜欢他的课。美国哲学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为此,必须明确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学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精神。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
案例:记得在一次美术课上,我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一位性格内向、平常说话很少的男生,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位平常不爱表现、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在各种集体活动中表现越来越出色,成绩也稳步提高,与我的关系也一下子拉近了好多。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是为什么。直到有一次我偶然遇见他时(这时他已读高中),在与他交谈中我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他性格内向,说话声音小,很多学生都不愿和他交往。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表扬竟然会改变他。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总之,要追求教育的成功,就要协调好教育主体和各客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凭借爱和尊重,教会学生肯定自我,热爱、尊重自我和他人,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与他人建立各种和谐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成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发展相和谐的人才。
(二)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感动
唐代教育家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感情的熏陶教育,对于初步萌芽和发展中的学生的情感世界显得十分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苦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教师的最大的悲哀过于眼看原来天真活泼的,对世上万物充满热情的生命,在学校“教育”的塑造中变成只对“知识”怀有“单纯”的好奇心的“机械人”。是的,如不改变这种重智轻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教师纵使口吐莲花,也未必能使学生“顽石点头”,教师要想在学生冷漠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连漪至浪花,必须着力培养“多情善感”的学生。教师对学生只有先动之以情,再小之有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晚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就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满腔的热情,想方设法做学生的“有心人”,做学生心灵的工程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学生欢迎深爱的老师。
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如对线条、色彩表现的一些基本技能技法,不过同时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经验和想象等个性色彩融入绘画过程中去,进行个性化创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创作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教改通识培训丛书
[2]《教育学》
[3.]苏姆霍林斯基《论小学道德教育中的几个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
[4]《京、津地区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5]杨建滨美术学科教学概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杭州市余杭区临平三中311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