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析了传统考试模式的弊端,强调了考试的导向、反馈功能。构建新的考试模式势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全过程的诊改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考试模式;职业教育;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45-01
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近年签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这势必要求学校对现行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诊改,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着明确的导向功能。随着现代教育评价概念的发展,学生学业评价考核的功能由最初的证明性评价向改善性评价转变[1]。考试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很好的反馈作用,进而实现对教学过程有效诊改。
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重评价轻导向,“一卷定终身”,有些学生只要做做笔记、习题就能获得好成绩,简单地以试卷成绩衡量学生的能力,比较片面,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其弊端首先表现在考试内容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考的主要是书本上一些死记硬背的概念,有相当一部分教材内容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衔接不够[2],有悖于职业教育初衷。其次是考试形式单一,提到考试,学生就会想到试卷,那么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甚至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历练。最后是考试题型比较固定,大部分是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造成了考试格式化,不少教师热衷于题库建设,追求一劳永逸,学生搞起题海战术,造成为考试而考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弱化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培养出书呆子。这样的考试同样不能很好地反应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不利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更新,阻碍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考试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而考试的目的是设计和完成考试的前提,应以国家职业人才培养标准为依据衡量学生,确定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考试题型等。利用考试强化办学理念与定位,特别是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各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具体课程将考试内容进行分解,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全面考查学生,提高成绩含金量。对于专业课程应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把握本行业最新动向,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选择上注重实践性教学,而对于基础及文化课则应着重基本知识及技能的积累。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期中、期末考试,避免“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现象。充分利用考试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设计不同形式的考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可加强平时考核力度,提高课堂表现、回答提问、课后作业、小测验的权重,将考试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以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在实验课安排小组讨论,开拓思维;组织面试以锻炼学生人际沟通及应急反应能力;小论文写作和答辩有利于思维逻辑及科研兴趣的培养。专业课可考慮实景考试,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出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课程的考试模块需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建立,它涉及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管理、第二课堂的拓展等诸多因素。
探索新形势下职业人才培养的考试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由培养狭窄的学科型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3]。必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全过程的诊改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战新梅,刘宗柱.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J].考试周刊,2016(88).
[2]姚昌模,赵柱文,向上.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探索[J].学园,2014(17).
[3]许莉.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8):55.
[关 键 词] 考试模式;职业教育;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45-01
为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近年签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这势必要求学校对现行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诊改,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着明确的导向功能。随着现代教育评价概念的发展,学生学业评价考核的功能由最初的证明性评价向改善性评价转变[1]。考试可以促进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对教师的教学效果有很好的反馈作用,进而实现对教学过程有效诊改。
传统的考试模式往往重评价轻导向,“一卷定终身”,有些学生只要做做笔记、习题就能获得好成绩,简单地以试卷成绩衡量学生的能力,比较片面,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习过程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其弊端首先表现在考试内容的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考的主要是书本上一些死记硬背的概念,有相当一部分教材内容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衔接不够[2],有悖于职业教育初衷。其次是考试形式单一,提到考试,学生就会想到试卷,那么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甚至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历练。最后是考试题型比较固定,大部分是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造成了考试格式化,不少教师热衷于题库建设,追求一劳永逸,学生搞起题海战术,造成为考试而考试,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弱化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禁锢学生的思想,培养出书呆子。这样的考试同样不能很好地反应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不利于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更新,阻碍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考试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而考试的目的是设计和完成考试的前提,应以国家职业人才培养标准为依据衡量学生,确定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考试题型等。利用考试强化办学理念与定位,特别是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各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课程体系。应根据具体课程将考试内容进行分解,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全面考查学生,提高成绩含金量。对于专业课程应充分发挥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以“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把握本行业最新动向,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教學方法及手段的选择上注重实践性教学,而对于基础及文化课则应着重基本知识及技能的积累。注重过程性评价,弱化期中、期末考试,避免“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现象。充分利用考试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设计不同形式的考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可加强平时考核力度,提高课堂表现、回答提问、课后作业、小测验的权重,将考试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以PBL(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在实验课安排小组讨论,开拓思维;组织面试以锻炼学生人际沟通及应急反应能力;小论文写作和答辩有利于思维逻辑及科研兴趣的培养。专业课可考慮实景考试,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出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课程的考试模块需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建立,它涉及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管理、第二课堂的拓展等诸多因素。
探索新形势下职业人才培养的考试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由培养狭窄的学科型人才向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转变[3]。必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教师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全过程的诊改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战新梅,刘宗柱.高校课程考试模式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的错位[J].考试周刊,2016(88).
[2]姚昌模,赵柱文,向上.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探索[J].学园,2014(17).
[3]许莉.高职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6(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