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新方案的贯彻实施,重要的是实现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要提高《基础》课的教学实效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二是教师已有知识与新教材内容的关系;三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四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五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多种教学方法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实效性;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4-0066-02
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新方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新方案的贯彻实施,重要的是实现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从新课改方案实施到现在已整两年。总结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要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首先,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教材体系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载体,为教学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等。教学内容的生成是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加工而成的。如果随意变动教学内容,将会改变教材的设计思想、理念和体系,达不到教材的设计目的。离开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课教材是由中央审定、知名专家经过半年多时间,紧张、辛苦的编写而成,代表当前国内最高学术水平,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依据教材,以教材为基础,这是根本。《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它与其他三门必修课一起,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1]可见,《基础》课教材既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载体;又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载体,教师必须根据《基础》课教材体系来组织教学体系。其次,教学体系是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超越和升华。教师在实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是教师对《基础》课条条框框的书本内容,赋予鲜活生命力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体系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主旨内容,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教材进入教学过程前,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接受状况对其进行分析、解读,提炼教材的思想和内容,形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体系,为达到教学实效奠定了基础。
二、处理好教师已有知识结构与教材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上好《基础》课,必须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课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有机整合,课程既体现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一定的继承性,又体现了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性。其内容涉及面之广泛,已超出了任课教师原有的知识范围,对任课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基础》课教学的新要求,必然会导致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体系构建时对课程知识的思想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把握不准、不牢,不能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功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无法提高教学实效。因此,作为教师应首先认清形势、找准差距;其次,吃透教材、把握新特点;第三,加强学习、努力探索完善知识结构。广大《基础》课教师“应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来,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狠下功夫”[2]。才能创造出《基础》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见,教师肩负着育人重大而特殊责任。教师要履行这一职责,就要在教学关系中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在构建教学体系前,必须明确的问题。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基础》课方向的把舵、教学思想的灌输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因此,“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关键在教师”[3],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提高教学实效至关重要。为保证《基础》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应做到:第一,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做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有高尚的师德风范,做到言传身教;第三,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适应课程和学生的需要;第四,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追逐探索知识和真理。除此之外,《基础》课教师还应该从内在的心理品质和情感,外在的仪表、语言、举止和风度等方面提高修养,成为受学生敬仰爱戴的人师[4],主导《基础》课教学。
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是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来实现的,实施思想教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地接受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解问题程度、接受问题能力和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体系;其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行为选择等;第三,关注学生课上课下的思想变化,积极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性大,如不及时引导,《基础》课将失去思想教育的意义;第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学生学习《基础》课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在《基础》课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既是《基础》课自身的要求,更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应贯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原则,这是高等学校教学规律决定的。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在高校《基础》课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学生获取《基础》课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形式,辅助理论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实践教学过程是学生消化、理解理论课教学所学理论知识的过程;其次,实践教学将检验理论教学所学知识的正确与否;第三,实践教学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机会;第四,实践教学为学生用所学知识变成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创造了条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课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达到教学实效。在实践教学中,开辟教学环境,通过参观、访问、演讲、社会调查、听审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理论的运用,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明确教学方向,达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使理论深入、升华,实践更精彩。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实效性; 关系
中图分类号: 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4-0066-02
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新方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新方案的贯彻实施,重要的是实现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之一,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从新课改方案实施到现在已整两年。总结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要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在教学中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
一、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首先,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前提和基础。教材体系是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载体,为教学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培养目标等。教学内容的生成是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加工而成的。如果随意变动教学内容,将会改变教材的设计思想、理念和体系,达不到教材的设计目的。离开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课教材是由中央审定、知名专家经过半年多时间,紧张、辛苦的编写而成,代表当前国内最高学术水平,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依据教材,以教材为基础,这是根本。《基础》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它与其他三门必修课一起,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共同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1]可见,《基础》课教材既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载体;又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载体,教师必须根据《基础》课教材体系来组织教学体系。其次,教学体系是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对教材的超越和升华。教师在实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过程中,是教师对《基础》课条条框框的书本内容,赋予鲜活生命力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体系要充分体现教材的逻辑结构和主旨内容,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教材进入教学过程前,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接受状况对其进行分析、解读,提炼教材的思想和内容,形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教学体系,为达到教学实效奠定了基础。
二、处理好教师已有知识结构与教材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上好《基础》课,必须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基础》课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有机整合,课程既体现了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一定的继承性,又体现了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其他多种相关学科知识的整合性。其内容涉及面之广泛,已超出了任课教师原有的知识范围,对任课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是一个新的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基础》课教学的新要求,必然会导致教师在《基础》课教学体系构建时对课程知识的思想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把握不准、不牢,不能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功能,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无法提高教学实效。因此,作为教师应首先认清形势、找准差距;其次,吃透教材、把握新特点;第三,加强学习、努力探索完善知识结构。广大《基础》课教师“应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全身心地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来,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教学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狠下功夫”[2]。才能创造出《基础》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可见,教师肩负着育人重大而特殊责任。教师要履行这一职责,就要在教学关系中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在构建教学体系前,必须明确的问题。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决定着《基础》课方向的把舵、教学思想的灌输和教学内容的完成。因此,“高质量实施新课程方案,关键在教师”[3],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提高教学实效至关重要。为保证《基础》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应做到:第一,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做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有高尚的师德风范,做到言传身教;第三,有完善的知识结构,适应课程和学生的需要;第四,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学生追逐探索知识和真理。除此之外,《基础》课教师还应该从内在的心理品质和情感,外在的仪表、语言、举止和风度等方面提高修养,成为受学生敬仰爱戴的人师[4],主导《基础》课教学。
在教学关系中,学生是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来实现的,实施思想教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地接受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组织教学。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理解问题程度、接受问题能力和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体系;其次,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隐私、行为选择等;第三,关注学生课上课下的思想变化,积极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变化性大,如不及时引导,《基础》课将失去思想教育的意义;第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掘学生学习《基础》课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实践性特点。在《基础》课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既是《基础》课自身的要求,更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应贯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原则,这是高等学校教学规律决定的。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在高校《基础》课是通过理论课教学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学生获取《基础》课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形式,辅助理论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实践教学过程是学生消化、理解理论课教学所学理论知识的过程;其次,实践教学将检验理论教学所学知识的正确与否;第三,实践教学为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提供机会;第四,实践教学为学生用所学知识变成指导实际生活的能力创造了条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基础》课教学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课教师应在理论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达到教学实效。在实践教学中,开辟教学环境,通过参观、访问、演讲、社会调查、听审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注重理论的运用,坚持以理论为指导,明确教学方向,达到教学目标,增强教学实效。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使理论深入、升华,实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