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选择多元的评价主体,采用有效的语言评价,使课堂评价更有实效,更显魅力,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语言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而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诚然,激励性的评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充分体现教师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可遗憾的是,在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评价却呈现出并不尽如人意的情景: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放之诸生而皆准;评价过于盲目,缺少真感情;表扬滥用,评价次数过多;单纯使用语言评价,评价方式略显单一;教师“一言堂”式评价,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
那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更有实效,更显魅力呢?
一、评价方式要恰当
1.变纯口头性评价为多样性评价
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十分注重口头即时评价,而忽视了其他方式的评价,殊不知,缺少体态语配合的评价显得呆板,缺少灵气,不真诚。若教师在口头即时评价时,加上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真诚的眼神或是一个恰当的手势,评价效果会更好。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微笑着提醒:“把老师的提问再想想。”也可以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当学生回答十分精彩时,教师可以用欣赏的目光凝视他并竖起拇指为其点赞。当学生回答声音很轻时,教师可以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后背,温柔地告诉他:“老师相信你的声音可以被所有的同学听清楚。”
如,教学《春笋》时,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读的“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又一节”“再向上”读得那么有力,字字铿锵,让我好像看到了春笋的不畏艰难、执著向上。边说边频频点头,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样的评价远比“你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等单纯的口头评价有魅力得多。
2.变实物性评价为精神奖励性评价
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大多喜欢用星星、小红花等小物品来奖励坐姿端正或是认真倾听的学生。诚然,这种激励性評价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在一定时间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对奖品产生了依赖心理,只关注是否得到了“小红花”,并且把得到这一实物奖励当做自己的学习目标,那与教师的初衷就大相径庭了。再者,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喜新厌旧”,对星星、红花等传统奖品失去兴趣,教师就得寻找新鲜奖品来刺激学生。
笔者曾经去外地上过一节公开课,考虑到受教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就带了一些小文具作为奖励。即使事先和学生做了“拿到奖品要马上收好”的约定,但真实的课堂上,许多学生拿到奖品还是会偷瞄几眼,甚至偷偷地拆开细看,也不愿意积极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也有学生因为没有拿到心仪的奖品而面露不悦,怎么还会有心思来认真听讲吗?
因此,奖励学生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实物奖励,而是真诚的评价语。在老师真诚的评价下,踏实地学习,踏实地探究,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从而对学习本身产生热爱。
3.变即时性评价为延缓性评价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探究一些开放性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各有不同,甚至会完全相悖,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面对一些出其不意的答案时,教师怎样才能在多彩空间中尽情地纵横驰骋呢?
一位教师在上《狐假虎威》时,问学生“你喜欢狐狸吗?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狐狸太狡猾了,会倚仗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小动物,所以不喜欢。老师没有即时评价。就在这时,班里一位男生就自信满满地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他面对老虎临危不惧,想到保护自己的办法,我就喜欢狐狸。”话音刚落,班里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老师马上引导学生就两种观点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渐渐明白了狐狸的这种“聪明”只是“小聪明”,是不可取的。老师最后才评价:“聪明是褒义词,而文中狐狸倚仗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小动物,是不光彩的行为。”在这里,教师运用了延缓性评价,没有立即肯定或否定,而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也给学生明确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1.变专制性评价为全员性评价
沿袭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在时下的部分教师课堂上仍有体现,教师有着不容置疑的评判权利,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会呈现“一言堂”的现象。当然,也有部分老师认为学生不会评价,要花时间指导,或是担心会浪费时间,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也无情了扼杀了学生评价的权利。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语文评价,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参与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日后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评与互评:提倡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让学生体验凭借自身努力而获得进步的喜悦;从生生互评中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笔者在执教《美丽的丹顶鹤》第一课时时,一共教了五个生字,随文分别教学了“引”和“之”“遥”,最后集中教学了“虑”和“度”。第一次展评,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评价两份作品,第二次展评,让同桌相互评价,第三次展评,请学生自己评价,有进步的学生给自己点赞。整个过程中,既有老师评价,也有同桌互评,学生自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更显公正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语言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而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诚然,激励性的评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充分体现教师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可遗憾的是,在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评价却呈现出并不尽如人意的情景: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放之诸生而皆准;评价过于盲目,缺少真感情;表扬滥用,评价次数过多;单纯使用语言评价,评价方式略显单一;教师“一言堂”式评价,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
那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更有实效,更显魅力呢?
一、评价方式要恰当
1.变纯口头性评价为多样性评价
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十分注重口头即时评价,而忽视了其他方式的评价,殊不知,缺少体态语配合的评价显得呆板,缺少灵气,不真诚。若教师在口头即时评价时,加上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真诚的眼神或是一个恰当的手势,评价效果会更好。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微笑着提醒:“把老师的提问再想想。”也可以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当学生回答十分精彩时,教师可以用欣赏的目光凝视他并竖起拇指为其点赞。当学生回答声音很轻时,教师可以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后背,温柔地告诉他:“老师相信你的声音可以被所有的同学听清楚。”
如,教学《春笋》时,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读的“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又一节”“再向上”读得那么有力,字字铿锵,让我好像看到了春笋的不畏艰难、执著向上。边说边频频点头,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样的评价远比“你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等单纯的口头评价有魅力得多。
2.变实物性评价为精神奖励性评价
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大多喜欢用星星、小红花等小物品来奖励坐姿端正或是认真倾听的学生。诚然,这种激励性評价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在一定时间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对奖品产生了依赖心理,只关注是否得到了“小红花”,并且把得到这一实物奖励当做自己的学习目标,那与教师的初衷就大相径庭了。再者,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喜新厌旧”,对星星、红花等传统奖品失去兴趣,教师就得寻找新鲜奖品来刺激学生。
笔者曾经去外地上过一节公开课,考虑到受教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就带了一些小文具作为奖励。即使事先和学生做了“拿到奖品要马上收好”的约定,但真实的课堂上,许多学生拿到奖品还是会偷瞄几眼,甚至偷偷地拆开细看,也不愿意积极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也有学生因为没有拿到心仪的奖品而面露不悦,怎么还会有心思来认真听讲吗?
因此,奖励学生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实物奖励,而是真诚的评价语。在老师真诚的评价下,踏实地学习,踏实地探究,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从而对学习本身产生热爱。
3.变即时性评价为延缓性评价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探究一些开放性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各有不同,甚至会完全相悖,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面对一些出其不意的答案时,教师怎样才能在多彩空间中尽情地纵横驰骋呢?
一位教师在上《狐假虎威》时,问学生“你喜欢狐狸吗?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狐狸太狡猾了,会倚仗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小动物,所以不喜欢。老师没有即时评价。就在这时,班里一位男生就自信满满地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他面对老虎临危不惧,想到保护自己的办法,我就喜欢狐狸。”话音刚落,班里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老师马上引导学生就两种观点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渐渐明白了狐狸的这种“聪明”只是“小聪明”,是不可取的。老师最后才评价:“聪明是褒义词,而文中狐狸倚仗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小动物,是不光彩的行为。”在这里,教师运用了延缓性评价,没有立即肯定或否定,而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也给学生明确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1.变专制性评价为全员性评价
沿袭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在时下的部分教师课堂上仍有体现,教师有着不容置疑的评判权利,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会呈现“一言堂”的现象。当然,也有部分老师认为学生不会评价,要花时间指导,或是担心会浪费时间,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也无情了扼杀了学生评价的权利。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语文评价,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参与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日后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评与互评:提倡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让学生体验凭借自身努力而获得进步的喜悦;从生生互评中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笔者在执教《美丽的丹顶鹤》第一课时时,一共教了五个生字,随文分别教学了“引”和“之”“遥”,最后集中教学了“虑”和“度”。第一次展评,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评价两份作品,第二次展评,让同桌相互评价,第三次展评,请学生自己评价,有进步的学生给自己点赞。整个过程中,既有老师评价,也有同桌互评,学生自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更显公正性、客观性和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