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是科学的灵魂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它强调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关键词]走出教室 探究自然 解决问题 放飞理想
在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都是学生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传授”。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实验室的建设,老师们又把科学课搬进实验室。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尽管这样学生也会被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所束缚,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现成的知识,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科学的趣味与作用,无法体验到科学的魅力。为此,我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应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这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科学大教材”中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走出教室,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为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对探究自然地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素养。
学生都喜欢玩镜子反射的游戏,但他们平时玩得时候可能没有去注意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在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我就让他们尽情地玩,让他们把太阳光照到不同的地方,再把镜子换成别的材料反射。在和他们玩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和点拨,让他们从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例如在学习《光和影》一课时,这课是以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为重点内容的。虽然 他们对影子并不陌生,但没有进行认真地观察。如果在室内讲无论怎么讲学生也不会明白。因此,我把这次课安排在课外进行。首先我在室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玩过之后写一个以《我了解了影子》为题的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是:(1)你走到什么地方开始发现自己的影子了?为什么在这儿会有影子?(2)影子在什么方向?影子方向会改变吗?怎样才能改变影子的方向呢?(3)你会变化自己的影子吗?(4)你能踩到别人的影子吗?带着这些任务,学生来到了操场。在操场上,你踩踩我的影子,我踩踩你的影子,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并且学生之间还不时的交流,他们玩累了,就回教室拿出自己的笔,完成了报告。像这样把教学内容融于游戏当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二、走出教室、探究自然
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探究学习时,实验室能给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单一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经过“加工”和“处理”过的,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广、更丰富的科学知识,我们老师的眼光要放远一点,步子要迈大一点,把手放开一点,大胆让学生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在大自然中有更多更广的,原滋原味的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这些都是学校实验室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大自然课堂中获取知识也是课本所不能比拟的。
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心和敬畏。”就是因为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充分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
科学来源于自然,自然中也孕集着科学。在大自然中有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单凭实验室里面的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把书本和现实生活脱节,久而久之让学生对科学探究也失去兴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自然,探究自然。如在教学三年上册中《植物的叶》的观察时,他们对植物的叶都很熟悉,上课时如果老师只是把有限的几片树叶带到教室中,让学生去观察,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把书中的“植物的叶”和“大自然的叶”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
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实验室”。学生在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更会全身投入,更会细心观察,更能积极动手,潜心思考,真正实现兴趣、知识、生活、能力社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走出教室,放飞理想
上课不是科学课的开始,下课也不是科学课的结束。课本是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探究不能被教室的四面墙壁所隔离。科学无处不在,也不应该被学校的大门所关闭。我们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家庭、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给他们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他们在科学的天空翱翔。
小学科学每一课的内容都与社会和自然密切相关,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课堂。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同时又彰显了学生的品质和个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科学课堂回归自然让孩子与大自然进行对话,让每一堂科学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在科学课中成长,放飞科学的梦想!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河栏九年一贯制学校)
[关键词]走出教室 探究自然 解决问题 放飞理想
在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都是学生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接受老师的“传授”。现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经费用于实验室的建设,老师们又把科学课搬进实验室。实验室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科学学习和科学探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尽管这样学生也会被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所束缚,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现成的知识,不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科学的趣味与作用,无法体验到科学的魅力。为此,我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应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大自然这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科学大教材”中去感受科学的魅力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一、走出教室,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为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打破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让学生走出教室,自己动手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他们充分的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对探究自然地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素养。
学生都喜欢玩镜子反射的游戏,但他们平时玩得时候可能没有去注意这其中的科学道理。在教学《光的反射》一课时,我就让他们尽情地玩,让他们把太阳光照到不同的地方,再把镜子换成别的材料反射。在和他们玩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和点拨,让他们从玩的过程中去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例如在学习《光和影》一课时,这课是以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为重点内容的。虽然 他们对影子并不陌生,但没有进行认真地观察。如果在室内讲无论怎么讲学生也不会明白。因此,我把这次课安排在课外进行。首先我在室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学生在玩过之后写一个以《我了解了影子》为题的实验报告。报告的内容是:(1)你走到什么地方开始发现自己的影子了?为什么在这儿会有影子?(2)影子在什么方向?影子方向会改变吗?怎样才能改变影子的方向呢?(3)你会变化自己的影子吗?(4)你能踩到别人的影子吗?带着这些任务,学生来到了操场。在操场上,你踩踩我的影子,我踩踩你的影子,他们玩得非常开心,并且学生之间还不时的交流,他们玩累了,就回教室拿出自己的笔,完成了报告。像这样把教学内容融于游戏当中,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二、走出教室、探究自然
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探究学习时,实验室能给学生提供的探究材料是单一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经过“加工”和“处理”过的,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更广、更丰富的科学知识,我们老师的眼光要放远一点,步子要迈大一点,把手放开一点,大胆让学生走进自然,拥抱自然。在大自然中有更多更广的,原滋原味的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这些都是学校实验室所不能代替的。学生从大自然课堂中获取知识也是课本所不能比拟的。
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心和敬畏。”就是因为他的好奇心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每一件事直到掌握为止。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各种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与自然零距离的接触,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充分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
科学来源于自然,自然中也孕集着科学。在大自然中有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单凭实验室里面的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会把书本和现实生活脱节,久而久之让学生对科学探究也失去兴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自然,探究自然。如在教学三年上册中《植物的叶》的观察时,他们对植物的叶都很熟悉,上课时如果老师只是把有限的几片树叶带到教室中,让学生去观察,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会让学生把书中的“植物的叶”和“大自然的叶”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
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实验室”。学生在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更会全身投入,更会细心观察,更能积极动手,潜心思考,真正实现兴趣、知识、生活、能力社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走出教室,放飞理想
上课不是科学课的开始,下课也不是科学课的结束。课本是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和探究不能被教室的四面墙壁所隔离。科学无处不在,也不应该被学校的大门所关闭。我们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家庭、走进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他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给他们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他们在科学的天空翱翔。
小学科学每一课的内容都与社会和自然密切相关,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课堂。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同时又彰显了学生的品质和个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让科学课堂回归自然让孩子与大自然进行对话,让每一堂科学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在科学课中成长,放飞科学的梦想!
(作者单位: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河栏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