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启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道法自然”思想是老子哲学体系的内核,其要义在于遵道之本然状态、本然规律。本文从这一思想出发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气候大会的意义在于遵无欲、无争、无为、无兵、无私这五种社会本然运行之道,来解决国与国和人与自然的失和问题,从而实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 老子“道法自然”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崇尚“行不言之教”的老子,给后世留下一篇不过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这是关于人类生存智慧的哲学之纲,其中具有统领意义可称之谓纲中之纲的是“道法自然”思想。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在老子的视野里,“道”是宇宙万物的创生源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二十五章)道为万物之母,化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不仅化生万物,而且是宇宙万物遵循的共同法则。老子认为宇宙间有“四大”,即人、地、天和道。四者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人、地、天是由道所创生,三者递进为法,运行根本规则以道为法,而道又以其本然状态、本然规律为法。人、天、地尊道之本然规律运行,就达到和谐共生状态。正所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一”乃是道,“得一”就是“得道”,“得道”植根于“法道”。“法道”自然而来的是天清明,地宁静,神灵动,谷丰盈,侯王成为天下的首领。
  由此可见,“法道”的力量何等的浩大渊深。“道法自然”之“道”法的是自己,道的行事原则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但它却没有一件事是做不到的。因此,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应遵社会之道的本然运行规律,以无欲、无争、无为、无兵、无私这五种社会本然运行之道来解决国与国和人与自然的失和问题,从而实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无欲可以正心
  
  人的身心失和根源于人对物质世界的贪欲,偏离了人的身心合一的本然之道。老子洞见“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四十六章)人对物的欲求必然迷失本性,行为失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十二章)老子洞察人心,提出:“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不要人为地显耀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就可以使民众心智不乱。老子主张“营魄抱一”,即形体与精神的合一,回归“专气致柔”的婴儿般纯朴状态。因为婴儿般的纯朴,是可以抵御物欲的诱惑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当贪欲滋生时,以纯真质朴的道来抑制物之欲,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随之而来的是心静神安,天下自然也就会走上正轨。老子的“无欲”之道,对心灵焦灼的现代人和在哥本哈根为了丹麦草案争论不休的各国领导人来说,无疑是一剂清凉药。
  
  二、无争实现人与人及国与国的和谐
  
  司马迁曾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们熙熙攘攘都为“利”这个目标,趋利是人之本性,因而有其正当合理的一面。但其应以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和各国的平等为前提,人与人及国与国的和谐应建立在“利”与“义”的自然平衡之道上。当前气候会议没能顺利进行,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争利无度,不遵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规定,对发展中国家斤斤计较,置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于不顾,致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失和。老子开出了“使民不争”的济世良方:从道德层面上,要求各成员国应有水之品格,“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八章)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甘居下游而海纳百川。不争、处下的品格是人际和谐和国与国和谐的润滑剂。如果美国能不附加任何条件地给发展中国家以资金援助,协调发达国家加大中长期减排任务,同时,不对发展中国家斤斤计较、小肚鸡肠。我相信,美国只要带头那样做,同时协调发达国家共同为之,这次会议在最后关头达成各方满意的协议还是有希望的。从制度层面上,应遵“天之道”,“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七十七章)通过建立“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世界各国成员导向“为而不争”的生存境界,确保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实现全人类的和谐。
  
  三、无为才能无不为
  
  无为是对人类一切欲望和行为的约束和限制,是对过激行为和可能带来负面效应行为的彻底鞭笞和反对。在老子看来,天地和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都是和谐圆满的。任何人力的参与和干扰,都可能打破平衡,中断事物的正常发展,从而产生不良的后果。所以老子认为:无为才能使人们度过劫难,免遭沉沦。但是,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顺其自然,不违天理,不害物性。老子“无为”,说到底是“无违”,即不违天理,不违大道,不违自然,不违常恒,不违物性,不倒行,不逆施。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遵照自然的规律去治理环境,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每个人和每个国家只有控制自己的欲望,只有“无为”,即合理地向自然界索取,不过分地砍伐、开采,才能“无不为”即通过人力来控制气候继续变暖。
  
  四、无兵实现世界和平
  
  老子有着深厚的人道情怀,对人世间给予了深切悲悯的关注。老子认为:“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章)老子视“兵者,不详之器”,“故有道者不处”,(三十一章)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战胜,以丧礼处之”。(三十一章)打了胜仗也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这不仅因为战争“杀人之众”,(三十一章)而且老子深知“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三十章)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只有苦难。因此,老子希望“天下有道”而“无兵”。老子就他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具有恒久性指导意义的“谦下”原则,这也是国际关系的本然之道。老子洞悉国际关系中大小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无论大小国都应以“谦下”为怀,“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六十一章)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汇集众多小国;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两者各得所欲”,从而能做到和平相处。尤为可贵的是老子认识到“大者宜为下”,大國在实现世界和平中,负有谦下忍让的更大责任。当前气候会议争论这么大、分歧这么多、到最后关头仍然危机重重、迷雾茫茫,可以说责任完全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势地位,不但确定了令发展中国家十分不满意的小减排目标,而且要求发展中国家履行更多义务,确立更大的减排任务。同时,在根据国际协定出资援助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却百般刁难、推卸责任,不愿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其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强兵手段。
  
  五、无私实现天人和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于人对自然的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利己自私的同义语。这种价值取向只追求人类的最大利益、最大发展、最大满足,无视自然存在的意义和内在的价值,结果导致人类陷入全球性生态困境而不能自拔。视人为宇宙之链一环的老子劝诫人类“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提倡人类过一种节欲尚俭的生活方式,“去甚、去奢、去泰”,(二十九章)摒弃对自然过度掠夺来满足人类自私的贪欲和奢华的生活。“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俭故能广”,(六十七章)因为俭约,所以能够宽广。人类只有少私,乃至无私,才能与自然合一,共存共荣,这也是人与自然符道之本律的应有关系,同时这也是解决气候变暖的最根本的途径。
  拂去历史的尘埃,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仍闪耀着灵动、邃远的思想光芒,对此次气候大会有着自身所独有的无法替代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奎志,文化的审美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齐冲天,齐小平.智慧之门——《论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4]张敏,张道立.论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现代意义.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5]刘长允,天不变道亦不变[M].中华书局,2009.
  [6]温家宝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开发与转让高级别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09-11-7.
  [7]致气候大会美国代表的一封信,国际在线,2009-12-18.
  
  指导教师:赵月峰
其他文献
该文以测定现场TNT浓度为例,叙述了用不同流量、不同滤料对固态气溶胶的采样效果。提出小流量长时间采样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并建议采集粉尘样品时,可根据被测物的性质,在空气中
浇注过程的卷气再氧化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文注重浇注工艺因素对注流卷气量的影响,通过因素分析和水力学模型实验,得到了如下关系式:Qg=4.17×10[*-2*]W[*0.771*]d[*0.202*]H[*0
1前言空气湿化器作为HAT(HumidAirTurbine)循环的关键部件在HAT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湿化器内,通过气水间的逆流传热传质,达到加热和湿化空气的目的,从而加大透平流量,减少了压缩功,提高了循环效率
摘要: 本文针对学习文言虚词常出现的问题,探寻解决办法。  关键词: 文言虚词引申义语法意义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与实词相比,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但却很难把握。学生在学习文言虚词时常犯这几种毛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性翻译;以今律古。鉴于此,学生在文言虚词的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    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纵观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每前进一步,都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可以说,我国30余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面临着国际国内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种种严峻考验,因此我们更应该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改革开放能否成功和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关键在解放思想。 
凝结水是分子吸附作用和热力凝结作用共同的产物,可划分为吸湿凝结水和热力凝结水;凝结水来源于近地表空气和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土壤的机械组成、近地面空气相对
摘要: 对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半江红树卖鲈鱼”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本文作者從《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和杨柳的意象来分析,认为这句诗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而不是描写秋天的景色,;并且分析了造成人们曲解的原因。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