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回想一下,每个人儿时都会做过一些笨事,这并不奇怪,因为儿时幼稚,常常把幻想当成真实。做笨事并不一定是笨人,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在于:聪明人做了笨事之后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并且会改,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地错下去。
我小时候笨事也做得不少,现在想起来还会忍不住发笑。其中一件是“跳河”。
有一天,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我爬上了苏州河大桥的水泥桥栏。我站得那么高,湍急的河水在我脚下七八米的地方奔流。我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准备往下跳,然而脚却有点儿发抖……
背后有人在小声议论—
“喔,这么高,比跳水池的跳台还高!这孩子敢跳?”
“胆子还真不小!”
“瞧,他有些害怕了。”
议论声无一遗漏,都传进了我的耳朵。于是我闭上了眼睛,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还是读初中一年级时的事情。放暑假的时候,我常常和弄堂里的一批小伙伴一起下黄浦江或者苏州河游泳。有一天,看见几个身材健美的小伙子站在苏州河桥栏上轮流跳水,跳得又潇洒又优美,使人惊叹又使人羡慕。我突然也想去试一试,他们能跳,我为什么不能呢?小伙伴们知道我的想法后,都表示怀疑,他们不相信我有这样的胆量。我急了,赌咒发誓道:“你们看好,我不跳不姓赵!”看我这么认真,有几个和我特别要好的孩子也为我担心了,他们说:“好了,我们相信你敢跳了。你可千万别真的去跳!”“假如‘吃大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吃大板”,指从高空落水时身体和水面平行接触,极危险)可是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拦我的决心。我爬上桥栏时,小伙伴们都为我捏一把汗,有几个甚至不敢看,躲得远远的……
然而当我站在高高的桥栏上之后,却真的害怕起来,尤其是低头看桥下的流水时,只觉得头晕目眩。在这之前,我从未在超过一米以上的高度跳下水,现在一下子要从七八米高的地方跳入水中,而且没有任何准备和训练,真是有点冒险。如果“插蜡烛”,保持直立的姿势跳下去,危险性要小些,但肯定会被人取笑。头先落水呢,一点把握也没有……我犹豫了几秒钟。在听到背后围观者的议论时,我一下子鼓起勇气:头先落水!
我眼睛一闭,跳了下去。但结果非常糟糕,因为太紧张,落水时身体蜷曲着,背部被水面又狠又闷地拍了一下,几乎失去知觉。挣扎着游上岸时,发现背脊上红红的一大片。不过,这极不潇洒的一跳,却使我懂得了怎样才能使身体保持平衡。
“这一跳不行,我重跳。”当小伙伴们拥上来时,我喘着气宣布了我的决定。不管他们怎样劝阻,我还是重新爬上了桥栏。我又跳了两次。尽管我看不见自己落水时的姿势,但从伙伴们的赞叹和围观者的目光来看,后两次跳水我是成功了。
我的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从来不知道我曾到江河里游泳,更不知道我还敢从桥头往河里跳。他们也许不会相信,这样一个经常埋头在书中的文质彬彬的好学生,竟然会做出这种只有顽童才会去干的冒险行动。然而我确确实实这样干了,干得比顽童还要大胆。
为逞一时之强而去冒这样的险,似乎有点蠢,有点不值得,但我因此而树立了这样的信念:凡是我想要做的,我一定能够做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信条越来越明确。尽管以后我也不断地有过失败和挫折,但我从没有轻易放弃过自己所追寻的理想和目标。
(选自《遥远的歌溪》,有删节、改动)
谁童年没做过几件荒唐事?谁童年没有“傻得可爱”的时候?文章以议论开头,指出了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聪明人做了笨事之后会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并且会改,而笨人则屡错屡做,永远笨头笨脑地错下去。”然后,作者以自己做过的事情为例,写自己小时候“跳河”的傻事。事情的起因是有一天他“看见几个身材健美的小伙子站在苏州河桥栏上轮流跳水,跳得又潇洒又优美,使人惊叹又使人羡慕”,他突然也想去试一试。但是,作者不知天高地厚地站在水泥桥上往下跳,真有逞强的感觉,那是“只有顽童才会去干的冒险行动”。毕竟,他从来没有在一米以上的高度跳入水中,而水泥桥却高七八米。他当时也害怕,也知道危险,也想降低危险性,但又怕别人取笑……所有这些,都符合儿童的心理。作者运用了很多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当时自己的内心世界。作者后来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蠢”,但他并不是没有一点收获,他因为跳河这件事树立了“凡是我想要做的,我一定能够做到”的信念。
童稚与童真、快乐与烦忧、无知与无畏,也许是每个人童年的主色调。“童年笨事”也见证着我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