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采访既是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作为一名电视记者,除了具备一定的采访基本功外,还应该注意电视新闻特有的采访技巧。
【关键词】记者;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213-02
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采访既是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好的采访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准确更生动更及时的新闻。在电视屏幕上,人们不仅可以听到访问对象的声音,体会到感情色彩,还可以看到其面部表情、言谈举止,从而能更加细致地了解访问对象的意图。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谈谈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1 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成为“青苔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指采访使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想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想采访单位要才来哦,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2 要注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新闻作品生动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觉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比如对于民生新闻的采访,记者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发现具有普通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选择平民视角,要求记者从贴近观众的角度,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突出以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记者在电视语言语境上也要体现平民意识。在交流中,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更要求记者要重视与人们交流时应遵循的礼节礼貌。这样与被采访者保持平等,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3 要有针对性
言语活动是人类一般的交际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意志的交流、信息的传递,一般都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在实际采访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由于被访者的年龄、职业、性格、个性、经历、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差异,言语的表达就应根据不同人、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采访提问策略,灵活应对。
3.1 不同人,不同情况,要灵活,采取多种方式
根据采访对象的性格、情绪、素养,选择合适的方式、语言进行提问交流,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接近、或引导、或激将,等等。对性格直爽的人,就采取坦率直露的言语表达。而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可能适合礼节性的采访,而不利于针锋相对的探讨。旁敲侧击的方式,对性情急噪的人可能有效,而性格内向的人却可能适得其反。强硬之词几乎很少采用,但在有些时候,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因人而异。在时间紧迫、采访对象不愿客套应对的情况下,采取“倒金字塔式”的提问方法,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开头、再提次要问题,可以采取“答问”式提问,无须交谈,直接得到最关键的信息,以提高效率。
3.2 特殊的采访对象,要用特殊的采访方式
特殊采访对象的特殊提问手段,如在批评报道中,批评对象因存在过错或违纪、违法行为,面对记者时往往会推卸责任、掩盖真相或干脆缄口不语,在面对这些特殊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采用先入为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适度刺激、隐性采访等手段进行特殊提问。但是,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同常规采访方式相比,尽管在顺利获取信息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采访对象的确存在过错行为,适度刺激要以不伤害、非敌意为度。
4 要尊重对方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哈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5 要营造气氛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是主导,采访对象是主体。高明的记者并不体现在采访中发表了多少宏论,而是巧妙地在现场“消隐”,穿针引线,引导采访对象尽情发挥。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着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当对方因为性格问题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解,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作为记者,应该善于从被采访者的视角去思考,与被采访者保持平等,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进行深入的交流。采访提问技巧是一门哲学,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进一步的探索。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跨一大步,而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付出努力。
【关键词】记者;电视新闻;采访技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4-0213-02
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采访既是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好的采访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准确更生动更及时的新闻。在电视屏幕上,人们不仅可以听到访问对象的声音,体会到感情色彩,还可以看到其面部表情、言谈举止,从而能更加细致地了解访问对象的意图。本文结合自己的一些切身体会,谈谈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1 要准备充分
记者基本功中有一项便是访前准备。访前准备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被成为“青苔采访”。有人把采访比作“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战斗”,这意指采访使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想上的交锋。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这种“战斗”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内结束,而为了这短暂的一瞬,记者往往准备了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如果采访前不做任何准备,不对采访对象和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进门就想采访单位要才来哦,然后匆忙上阵,往往不是提的问题没击中要害,就是所提问题有限,找不到话题,采访中出现“冷场”,结果是写出的新闻作品干瘪无味。
2 要注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新闻作品生动的来源之一是细节。就是说记者在采访时要挖出那些细微的闪耀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材料是难以写出好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大而不当。那种不分场合、时机,动不动举起话筒就问:“你现在感觉如何?”的采访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往往不知从何答起,只能说“我太高兴”“太激动”之类。比如对于民生新闻的采访,记者要善于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选择报道的内容和主题。多从基层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变化中,发现具有普通意义或对全局有指导和启示意义的新闻。选择平民视角,要求记者从贴近观众的角度,在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上,突出以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切度和新闻对观众的吸引力为重要标准。记者在电视语言语境上也要体现平民意识。在交流中,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更要求记者要重视与人们交流时应遵循的礼节礼貌。这样与被采访者保持平等,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记者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
3 要有针对性
言语活动是人类一般的交际形式,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意志的交流、信息的传递,一般都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在实际采访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由于被访者的年龄、职业、性格、个性、经历、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差异,言语的表达就应根据不同人、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制定相应的采访提问策略,灵活应对。
3.1 不同人,不同情况,要灵活,采取多种方式
根据采访对象的性格、情绪、素养,选择合适的方式、语言进行提问交流,或开门见山、或迂回接近、或引导、或激将,等等。对性格直爽的人,就采取坦率直露的言语表达。而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可能适合礼节性的采访,而不利于针锋相对的探讨。旁敲侧击的方式,对性情急噪的人可能有效,而性格内向的人却可能适得其反。强硬之词几乎很少采用,但在有些时候,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因人而异。在时间紧迫、采访对象不愿客套应对的情况下,采取“倒金字塔式”的提问方法,把最重要的问题放在开头、再提次要问题,可以采取“答问”式提问,无须交谈,直接得到最关键的信息,以提高效率。
3.2 特殊的采访对象,要用特殊的采访方式
特殊采访对象的特殊提问手段,如在批评报道中,批评对象因存在过错或违纪、违法行为,面对记者时往往会推卸责任、掩盖真相或干脆缄口不语,在面对这些特殊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采用先入为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适度刺激、隐性采访等手段进行特殊提问。但是,这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同常规采访方式相比,尽管在顺利获取信息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采访对象的确存在过错行为,适度刺激要以不伤害、非敌意为度。
4 要尊重对方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现在,人们的素质都有很大提高,注重自我价值,对媒体不再有以前那样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体中如何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对记者来说既是有利的,但同时也要求记者更加要重视现代人们交往时遵循的礼节礼貌。特别是被尊重的需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记者往往会让采访对象避而远之。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对方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让对方难堪。特别对于一些敏感的、涉及他人隐私的话题,突如其来的提问会让对方措手不及,有个性一点的采访对象干脆会拒绝回答。所以更尊重采访对象,在征求对方意见后,再以对方所能接受的方式提出。最后,记者在对方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不要随意打断,也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打哈欠或玩手上的笔,或是手机响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旁若无人的接听,这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
5 要营造气氛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是主导,采访对象是主体。高明的记者并不体现在采访中发表了多少宏论,而是巧妙地在现场“消隐”,穿针引线,引导采访对象尽情发挥。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记着有一种特殊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提问气氛。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种“媒介”。当对方因为性格问题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的坚冰消解,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总之,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作为记者,应该善于从被采访者的视角去思考,与被采访者保持平等,让被采访者感受到记者的真诚可信,从而达到心灵的沟通,进行深入的交流。采访提问技巧是一门哲学,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进一步的探索。从理论走向实践需要跨一大步,而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需要付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