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0197-01
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是接受式的教育,学生依赖教师,服从于教师,习惯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导致教育缺失人性化和科学化,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进一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中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体验,提升学习效果。
1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单单按部就班地传授学生知识,而要按照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数学这个学科有很多东西都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大胆实践。例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上学习"秒的认识"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挂在墙上的钟面,这样可以很直观地进行观察,并告诉学生在钟面上走得最快的针就是秒针;然后接着告诉学生"分"和"秒"的换算关系;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走一个格(1分=60秒)。这是一种观察法,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可以使教师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2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的主要内容是解决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为了让这个过程能更好地完成,教师可以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当学生做出答案的时候,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分组讨论的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老师拿出圆柱体的模型,学生立即看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到了知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3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让学生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用心体验和思索,大胆发表见解,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创设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才能使他们跨越模仿的阶段,走上创新之路。如在讲《环形面积》时,一名学生提出把一个环形的面积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让他大胆发表见解,他说出这样的思路:受圆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启发,把一个环形平均分成8份或更多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环形外圆周长+环形内圆周长)÷2,高=环形的厚度,所以环形的面积=(环形外圆周长+环形内圆周长)×环形厚度÷2。显然,这位同学的转化过程是十分成功的。有的同学在他的启发下马上提出能否转化成其他图形的疑问并也亲自动手去实践。还有的同学马上提出质疑,这样转化多麻烦,有用吗?于是我组织同学们再次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路很有用。一个同学举出这样的例子:一个花坛中间有假山,求花坛的面积。如果按第一种方法找圆心比较困难,即使找到圆心,也很难量出环形内、外圆的周长。如果量出花坛的宽度,就可求出大致的面积了。多么好的思维与多么贴近生活的探索。试想我如果武断地否定学生的想法,那创新就会在不经意中悄然逝去。正因为我对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给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
4进行质疑,探究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好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和讨论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里的含义是任何人没有疑问都不会有所成就。"疑"和"思"是一种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上,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产生疑问,然后提出问题所在,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提高,在产生问题的过程说明学生认真地思考了这道题。再加上教师的耐心讲解与分析,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探究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入,自主建构学习过程,凭借独立思考的基础,使他们形成数学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这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灵活运用,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教师作文学生的帮助者,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加强引导,在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时,启发学生去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是接受式的教育,学生依赖教师,服从于教师,习惯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导致教育缺失人性化和科学化,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进一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发挥探究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中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体验,提升学习效果。
1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单单按部就班地传授学生知识,而要按照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数学这个学科有很多东西都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大胆实践。例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上学习"秒的认识"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观察挂在墙上的钟面,这样可以很直观地进行观察,并告诉学生在钟面上走得最快的针就是秒针;然后接着告诉学生"分"和"秒"的换算关系;再次让学生观察钟面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走一个格(1分=60秒)。这是一种观察法,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点,还可以使教师探究新的教学方法。
2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的主要内容是解决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为了让这个过程能更好地完成,教师可以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用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当学生做出答案的时候,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分组讨论的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老师拿出圆柱体的模型,学生立即看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有关,但怎样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呢?让学生结成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到了知识。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参与程度高,自身潜能得以发挥,获得了知识,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3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让学生勇于实践,主动探索,用心体验和思索,大胆发表见解,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创设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的氛围和宽松的环境,才能使他们跨越模仿的阶段,走上创新之路。如在讲《环形面积》时,一名学生提出把一个环形的面积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求。我没有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让他大胆发表见解,他说出这样的思路:受圆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启发,把一个环形平均分成8份或更多份,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环形外圆周长+环形内圆周长)÷2,高=环形的厚度,所以环形的面积=(环形外圆周长+环形内圆周长)×环形厚度÷2。显然,这位同学的转化过程是十分成功的。有的同学在他的启发下马上提出能否转化成其他图形的疑问并也亲自动手去实践。还有的同学马上提出质疑,这样转化多麻烦,有用吗?于是我组织同学们再次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路很有用。一个同学举出这样的例子:一个花坛中间有假山,求花坛的面积。如果按第一种方法找圆心比较困难,即使找到圆心,也很难量出环形内、外圆的周长。如果量出花坛的宽度,就可求出大致的面积了。多么好的思维与多么贴近生活的探索。试想我如果武断地否定学生的想法,那创新就会在不经意中悄然逝去。正因为我对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给予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
4进行质疑,探究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好多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探究和讨论的,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里的含义是任何人没有疑问都不会有所成就。"疑"和"思"是一种密不可分的统一关系。"学"必须建筑在"思"的基础上,而"思"又必须依赖于"疑",由此可见"疑"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对问题产生疑问,然后提出问题所在,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想法。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提高,在产生问题的过程说明学生认真地思考了这道题。再加上教师的耐心讲解与分析,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总之,探究学习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入,自主建构学习过程,凭借独立思考的基础,使他们形成数学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师的一种教学方式,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这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灵活运用,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教师作文学生的帮助者,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加强引导,在积极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时,启发学生去探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