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这个复杂体系的简单解法就是发掘孩子内在的成长力和生命力。父母要做园丁,而不是工匠,只要尊重儿童生命体本身的成长规律,给予适度的浇灌和滋养,就会收获鲜花满园。
说到陪伴,樊登认为,首先要明确的一个观念是:父母与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真正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把尊重孩子挂在嘴边,而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做到真正的尊重。
独立主体之间要有界限
现在父母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边界感,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更多的其实不是陪伴,而是控制,这种控制的表现方式可能是一直在纠错,批评孩子,或者是在和孩子进行爱的交易,或者是把自己焦虑的情绪转嫁到了孩子身上……樊登说,当父母模糊了与孩子之间的边界的时候,孩子就会失去掌控感,失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自己的生命所应该有的掌控的感觉和能力。如果这种失控感严重,孩子的大脑发育都会受到影响。因为在压力之下,孩子的大脑皮层会停止发育,主管情绪情感的杏仁核为了自我保护会被启动,导致的情况就是孩子非常情绪化,总是大吵大闹,或者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是有极大的挫败感,连自己的人生都想放弃。因此,他强调,陪伴的前提是尊重,是明白两个主体之间要有界限。他也建议父母最好都去了解一些最基本的脑科学的知识,别在无意中给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做园丁,别做工匠
樊登一直在反复地告诉父母,孩子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而且每个生命体都独一无二,所以他认为教育也是一个复杂体系,无法像机械似的可以通过拼装、拆解完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却经常把孩子当成是可以拼凑的体系,把他分成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等等这样的多个学科模块。他们以为每一个模块都处理好了,孩子也就教育好了。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但是,所有的复杂体系又都有一种最简单的“解法”—发掘个体内在的成长力和生命力。樊登希望父母们都来做园丁,而不是做工匠。因为,对于有生命力的复杂个体来说,如果工匠总是想着如何费力地将其拆装,自己很累不说,结果可能还会是“双输”;而园丁注重的是对生命体本身的关注,只要尊重生命体本身的成长规律,给予其适度的浇灌和滋养,就会收获鲜花满园。
悟出读书的真谛
让孩子多读书,这已经是被越来越多的父母认同的教育理念。但是,读书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和孩子一起读书
儿子嘟嘟是樊登的书里、课程中经常出现的小主人公,一个酷爱读书的小男孩,而且读的书和一般孩子不太一样——除了读自己喜欢的书,樊登在看的书他也会看。樊登说这是因为他家里的书很多,到处都有,自己看了什么书的话,也喜欢和嘟嘟分享,嘟嘟也会在“樊登读书”听爸爸讲书,然后找来自己特别好奇的书看,因此他读到的书的种类很多,也比较喜欢读内容较深的书,尤其是历史类、科学类、哲学类的书。
所以樊登想告诉父母,最好不要太替孩子操心,规定他读什么书,或者是要求孩子几年级读什么样的书:最好是给孩子一个能随时读到书的家庭环境,让他在家里接触到很多书,自己去选择读什么。“孩子是有生命力的,他自己会找他想读的书。”樊登说。另外,他也担心,如果父母刻意地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孩子规划读哪些书,会引起孩子对读书这件事的反感,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确实很不一样,同龄孩子的身心发展速度、兴趣爱好很可能非常不同,不太可能喜欢读完全相同的书。
最后,樊登还强调,父母自己要多读书。如果父母自己不读书,把劲儿都使在盯着孩子读书上面,孩子不会认为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反而会把它当成负担。父母自己成长,自己读书,才能真正带动孩子对读书的兴趣。
父母别读错书
樊登讲了一个他养狗失败的故事。当时他刚养狗,想着一定要立好规矩,所以对狗进行了嚴格管理。结果狗被他养得更不听话了,不但整天吼叫,还随地大小便,吃东西弄得满地都是,怎么管都没用,送到专门训练狗的地方训练了也不管用。很久之后,樊登才看到一本关于养狗的书,发现如果早知道如何科学地训练狗,就不会把狗养废了。从那时候开始,他养成了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后来有了儿子嘟嘟之后,他也是一边看相关书籍,一边反思、改善自己的养育方式,终于把嘟嘟培养成一位阳光少年。之前,他一直觉得读书就是为了考试,或者是为了休闲、放松。但后来,他开始坚信读书是可以解决问题的,由此为初心,才创办了“樊登读书”。
不过,樊登建议父母还是要多看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家教书,多看些包含心理学原理类的养育书,否则看错了书,不仅不能解决养育问题,还会变得更焦虑。到底该如何评判自己有没有看错育儿书?樊登告诉了我们一个智慧的答案:“如果一本书让你觉得做父母变得越来越轻松,这就是好书;如果一本书让你焦虑,那很可能是一本错书。”
再忙的爸爸也有时间陪伴
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但实际上,樊登对孩子的陪伴是非常多的,甚至在采访中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轻松地告诉我:“这会儿我就在陪着嘟嘟,他在我旁边玩儿呢!”
关键的陪伴
樊登想通过自己当爸爸的经验告诉更多的爸爸,陪孩子并不需要特别多的时间,但创造那些能让孩子记得住的黄金时间很重要,而且在孩子小的时候的关键陪伴也很重要。嘟嘟上幼儿园时,正是他事业的繁忙期,一年要出差100多次,但是在嘟嘟上幼儿园的3年里,每次的家长会,樊登都会和嘟嘟妈妈一起参加,从来没有缺席过。而且,嘟嘟幼儿园的老师都记得,当时嘟嘟请假的原因都很特别,是因为“爸爸回来了,要和爸爸在家里玩”。就是因为小时候充足的陪伴,嘟嘟和爸爸的关系一直非常好,12岁的他也并没有所谓的青春期叛逆。
属于父亲的陪伴
樊登建议爸爸要和孩子多玩一些有体力优势的游戏,比如一起“打”,包括爸爸和女儿也可以玩——爸爸教女儿练习出拳,保护自己,还可以带孩子爬树、翻墙、踢球……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来自爸爸的强大力量,感受到父爱和安全感。
樊登还建议,还可以带孩子参与到爸爸的工作中,让爸爸在孩子心中不再只是居家休闲的样子,这样爸爸的形象会更丰满,孩子也会崇拜爸爸。虽然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会更加崇拜自己的偶像,但是如果他在青春期前曾经崇拜过爸爸的话,那么爸爸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樊登认为,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的力量和探索发展出来,无法由父母进行规划。只要一个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这个社会,有为社会做贡献的动力,能够把遇到的挫折变成成长的机会,这个孩子就有能力成为一片有生命力的森林。
说到陪伴,樊登认为,首先要明确的一个观念是:父母与孩子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主体,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真正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把尊重孩子挂在嘴边,而在实际行为上却没有做到真正的尊重。
独立主体之间要有界限
现在父母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有边界感,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对孩子更多的其实不是陪伴,而是控制,这种控制的表现方式可能是一直在纠错,批评孩子,或者是在和孩子进行爱的交易,或者是把自己焦虑的情绪转嫁到了孩子身上……樊登说,当父母模糊了与孩子之间的边界的时候,孩子就会失去掌控感,失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对自己的生命所应该有的掌控的感觉和能力。如果这种失控感严重,孩子的大脑发育都会受到影响。因为在压力之下,孩子的大脑皮层会停止发育,主管情绪情感的杏仁核为了自我保护会被启动,导致的情况就是孩子非常情绪化,总是大吵大闹,或者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甚至是有极大的挫败感,连自己的人生都想放弃。因此,他强调,陪伴的前提是尊重,是明白两个主体之间要有界限。他也建议父母最好都去了解一些最基本的脑科学的知识,别在无意中给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
做园丁,别做工匠
樊登一直在反复地告诉父母,孩子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而且每个生命体都独一无二,所以他认为教育也是一个复杂体系,无法像机械似的可以通过拼装、拆解完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却经常把孩子当成是可以拼凑的体系,把他分成语文、数学、英语、地理、历史等等这样的多个学科模块。他们以为每一个模块都处理好了,孩子也就教育好了。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但是,所有的复杂体系又都有一种最简单的“解法”—发掘个体内在的成长力和生命力。樊登希望父母们都来做园丁,而不是做工匠。因为,对于有生命力的复杂个体来说,如果工匠总是想着如何费力地将其拆装,自己很累不说,结果可能还会是“双输”;而园丁注重的是对生命体本身的关注,只要尊重生命体本身的成长规律,给予其适度的浇灌和滋养,就会收获鲜花满园。
悟出读书的真谛
让孩子多读书,这已经是被越来越多的父母认同的教育理念。但是,读书的真谛到底是什么?
和孩子一起读书
儿子嘟嘟是樊登的书里、课程中经常出现的小主人公,一个酷爱读书的小男孩,而且读的书和一般孩子不太一样——除了读自己喜欢的书,樊登在看的书他也会看。樊登说这是因为他家里的书很多,到处都有,自己看了什么书的话,也喜欢和嘟嘟分享,嘟嘟也会在“樊登读书”听爸爸讲书,然后找来自己特别好奇的书看,因此他读到的书的种类很多,也比较喜欢读内容较深的书,尤其是历史类、科学类、哲学类的书。
所以樊登想告诉父母,最好不要太替孩子操心,规定他读什么书,或者是要求孩子几年级读什么样的书:最好是给孩子一个能随时读到书的家庭环境,让他在家里接触到很多书,自己去选择读什么。“孩子是有生命力的,他自己会找他想读的书。”樊登说。另外,他也担心,如果父母刻意地根据孩子的年龄给孩子规划读哪些书,会引起孩子对读书这件事的反感,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确实很不一样,同龄孩子的身心发展速度、兴趣爱好很可能非常不同,不太可能喜欢读完全相同的书。
最后,樊登还强调,父母自己要多读书。如果父母自己不读书,把劲儿都使在盯着孩子读书上面,孩子不会认为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反而会把它当成负担。父母自己成长,自己读书,才能真正带动孩子对读书的兴趣。
父母别读错书
樊登讲了一个他养狗失败的故事。当时他刚养狗,想着一定要立好规矩,所以对狗进行了嚴格管理。结果狗被他养得更不听话了,不但整天吼叫,还随地大小便,吃东西弄得满地都是,怎么管都没用,送到专门训练狗的地方训练了也不管用。很久之后,樊登才看到一本关于养狗的书,发现如果早知道如何科学地训练狗,就不会把狗养废了。从那时候开始,他养成了通过读书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后来有了儿子嘟嘟之后,他也是一边看相关书籍,一边反思、改善自己的养育方式,终于把嘟嘟培养成一位阳光少年。之前,他一直觉得读书就是为了考试,或者是为了休闲、放松。但后来,他开始坚信读书是可以解决问题的,由此为初心,才创办了“樊登读书”。
不过,樊登建议父母还是要多看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家教书,多看些包含心理学原理类的养育书,否则看错了书,不仅不能解决养育问题,还会变得更焦虑。到底该如何评判自己有没有看错育儿书?樊登告诉了我们一个智慧的答案:“如果一本书让你觉得做父母变得越来越轻松,这就是好书;如果一本书让你焦虑,那很可能是一本错书。”
再忙的爸爸也有时间陪伴
我们通常会认为一位事业有成的父亲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但实际上,樊登对孩子的陪伴是非常多的,甚至在采访中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轻松地告诉我:“这会儿我就在陪着嘟嘟,他在我旁边玩儿呢!”
关键的陪伴
樊登想通过自己当爸爸的经验告诉更多的爸爸,陪孩子并不需要特别多的时间,但创造那些能让孩子记得住的黄金时间很重要,而且在孩子小的时候的关键陪伴也很重要。嘟嘟上幼儿园时,正是他事业的繁忙期,一年要出差100多次,但是在嘟嘟上幼儿园的3年里,每次的家长会,樊登都会和嘟嘟妈妈一起参加,从来没有缺席过。而且,嘟嘟幼儿园的老师都记得,当时嘟嘟请假的原因都很特别,是因为“爸爸回来了,要和爸爸在家里玩”。就是因为小时候充足的陪伴,嘟嘟和爸爸的关系一直非常好,12岁的他也并没有所谓的青春期叛逆。
属于父亲的陪伴
樊登建议爸爸要和孩子多玩一些有体力优势的游戏,比如一起“打”,包括爸爸和女儿也可以玩——爸爸教女儿练习出拳,保护自己,还可以带孩子爬树、翻墙、踢球……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来自爸爸的强大力量,感受到父爱和安全感。
樊登还建议,还可以带孩子参与到爸爸的工作中,让爸爸在孩子心中不再只是居家休闲的样子,这样爸爸的形象会更丰满,孩子也会崇拜爸爸。虽然青春期的时候,孩子会更加崇拜自己的偶像,但是如果他在青春期前曾经崇拜过爸爸的话,那么爸爸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樊登认为,孩子的未来要靠自己的力量和探索发展出来,无法由父母进行规划。只要一个孩子爱自己、爱父母、爱这个社会,有为社会做贡献的动力,能够把遇到的挫折变成成长的机会,这个孩子就有能力成为一片有生命力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