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视野的局限、经验的不足,导致操作失当、失范而陷入困境。“解惑”欄目一方面收集来自心理教育一线的疑点、难点与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征集先行者、思维敏捷者及时提供的思路或经验教训,旨在为从事一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管理者提供支持,希望通过这个栏目,为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架起沟通的友谊桥梁。
本栏目长期征集实践问题,凡有疑问者请与栏目主持人联系:杨静平QQ:893303846。每期问题确认后,将在江苏教育心理健康版QQ群(126181908)、江苏心育教师QQ群(430143697)公布并征集答疑,欢迎大家积极关注、踊跃参与。
来自某地区某顶尖名校一名高二学生的困惑:在我们班竟然找不到一个追星的同学,课间大家都在写作业。别的班级到元旦迎新时有各种活动,我们班依然安静学习。已经有大半个学期没有开过班会课,班长好不容易找出一个主题,同学们并不乐意参与。我问过一些同学:除了高考,你们还有什么追求?他们回我,连高考都不一定能轻松胜出,为什么要考虑更远?难道我的高中生活只能是这样的吗?我不想再在这个班级里了,我要转到其他的班级。
面对这个学生的困惑,教师该如何应对?除备战高考外,教师该如何帮助高中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答: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学业、偶像、集体活动,还是朋辈关系?所有这些“价值体”构成了青少年的人生,而它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更构成了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上面这个学生的困惑,引发了我们对于青少年价值体系引导问题的三点思考。
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其实是将“外在价值观念”内化的过程。可以说,没有人的价值观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价值观的形成还受到个体心智模式、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独特经历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决定着个体认识问题的范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持有看似不同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很正常的。表面看上去,两种价值观截然不同:一种以“学业至上”,另一种以“兴趣爱好至上”,但其终极目标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获得“自我效能感”。这是青少年的本性,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手段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
学校是训练学生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学校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理性教育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各种积极的实现手段来达成价值目标。
二、把握青少年价值体系中的“度”
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体”之间是此消彼长、互相平衡的关系。只有帮助青少年适时、适地、适人地调整每一个“价值体”的分量,才能助其成就幸福的人生。
拿“学业”这一价值体来说,如果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课程学习,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但如果学生养成了过分看重成绩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漠然处之,这样的生活就是可悲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过:“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唯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对于青少年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体”的引导,要准确把握住“度”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人格内部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用“核心素养”引导价值观形成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明确指出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要从三个方面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对于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文化基础”方面可能发展得很好,但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可能就很欠缺了。
健全的人格需要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断完善,只有当个体慢慢地接触他人、接触社会时,才会慢慢地学会为人处事,学会理解社会,最终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尖子生在走上社会后却变得碌碌无为了;更能解释为什么某些以“学习成绩”为唯一价值目标的学生,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走向极端、走向自我毁灭了。
四、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价值澄清”
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引导的第一步:了解与发现青少年所主张的,或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只有清楚地把握住当前青少年的思想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在班级中,可以开展类似“每周一论”的活动,将身边事、刊载在媒体上的事件拿出来讨论,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澄清,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和引导。这一活动的关键不在于告诉青少年一个“正确的”价值,而旨在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价值,提高认识能力,有效地促进价值观的重塑。另外,各种主题的演讲会、研讨会、座谈会、辩论赛等都是很好的价值澄清活动。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吴 梅)
答:因为高考的压力,学生把提升考试成绩看作高中生活的全部,他们不再追星,不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教室整天弥漫着“分数”“排名”的味道,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创设一间有文化内涵的教室。
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开展过“我的喜好是什么”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而且有的人兴趣广泛,特长很多。为此,笔者从学生的喜好入手,分阶段开展“微活动”,并利用班会、雨天的大课间或午自修前的时间开好“微班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出色表现的机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班级中设置了多种奖项,不但有综合奖、学科奖、最佳形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故事能手奖,还有“十大感动人物”“最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最值得信任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等奖项。这些奖项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完美表现)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优秀或A等级。除此之外,还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微活动”: 开展“微自拍”活动,树立学生自信。学生的仪表关乎班级形象、反映學生精神状态。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就曾订立《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关注自我,表现出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在开学之初开展“微自拍”活动,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完成,自拍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微视频,要求学生必须“面净发理,衣整履洁”。在班会中利用10分钟时间通过多媒体展示他们的形象,照片千姿百态,视频各具风姿,但每一个都精、气、神俱佳,教室里满满都是自信的味道。
开展“微设计”大赛,激发学生潜能。一间教室不应只有刷题的声音,更要充满创意,让每一个生命更精彩。一个优秀的班级要有自己的特色,为此,笔者在班级中以6人为一个小组,开展“微设计”活动竞赛,小到为班级拟一个番号、标语、奋斗目标,大到设计一个班徽、班旗,创作一首班歌,甚至对教室四周墙壁进行布置设计。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室里不仅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还充溢了团队精神。
讲好“微故事”,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一间有文化内涵的教室必须要以文养心,以文育人。讲故事是最易开展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小故事”往往蕴含“大哲理”。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讲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故事可以是收集来的,也可以是自身亲历的。通过讲“微故事”,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升华学生思想道德境界。
一间教室的容量有多大?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做出了最好回答:“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面对当前的教育现状,需要更多教育一线的教师、班主任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设有文化内涵的教室,拨开教育中的迷雾。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周爱红)
答:造成案例中提及的问题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学生在活动与学习关系的认知上产生了偏差,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与活动是割裂的两方面。其次,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针对上述案例,提出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变学生的认知观念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学生为了升学压力而埋头苦读,这本无可厚非。但学习和活动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活动服务于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会玩才会更好地学习。学生需要做的是考虑并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开展恰当的活动
笔者推荐一个活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竞赛形式的活动最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彼此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竞赛是以生涯规划大赛的形式组织的,学生以小组形式备赛,选出一名组员现场参与比赛。比赛分PPT展示和专家提问两部分。在PPT展示环节,选手用PPT介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专家提问环节,评委针对参赛者的PPT内容现场提问,并根据选手的基本素养、陈述能力及内容、应答能力及内容进行评分。
准备过程中,同学们在讨论、学习中逐渐养成分工有序、群策群力、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帮助参赛选手准备材料、PPT的同时,组员们反观自身,也在逐渐理清自己生涯规划的目标。参加比赛的选手联系实际,为选科做好准备,并和自己的目标职业紧密联系;将职业规划融入假期社会实践中,行之有效地验证自己的选择。
比赛过程中,在与对手的热烈切磋和专家的精当点评中,选手们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生涯规划意识扎根于心田。
比赛结束后,在竞赛中习得的学习态度与能力有效地迁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创建融洽的班级氛围
案例中的学生提出转班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在班级中没有归属感,他觉得班级中的同学和他没有共同的爱好与追求。所以,教师在班级中要增加学生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通过组成学习互助小组、组织体育比赛项目等方式,寻找学生间的共同点,融洽彼此间的关系。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吴 敏)
本栏目长期征集实践问题,凡有疑问者请与栏目主持人联系:杨静平QQ:893303846。每期问题确认后,将在江苏教育心理健康版QQ群(126181908)、江苏心育教师QQ群(430143697)公布并征集答疑,欢迎大家积极关注、踊跃参与。
来自某地区某顶尖名校一名高二学生的困惑:在我们班竟然找不到一个追星的同学,课间大家都在写作业。别的班级到元旦迎新时有各种活动,我们班依然安静学习。已经有大半个学期没有开过班会课,班长好不容易找出一个主题,同学们并不乐意参与。我问过一些同学:除了高考,你们还有什么追求?他们回我,连高考都不一定能轻松胜出,为什么要考虑更远?难道我的高中生活只能是这样的吗?我不想再在这个班级里了,我要转到其他的班级。
面对这个学生的困惑,教师该如何应对?除备战高考外,教师该如何帮助高中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答:对青少年学生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是学业、偶像、集体活动,还是朋辈关系?所有这些“价值体”构成了青少年的人生,而它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更构成了青少年的价值体系。上面这个学生的困惑,引发了我们对于青少年价值体系引导问题的三点思考。
一、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机制
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其实是将“外在价值观念”内化的过程。可以说,没有人的价值观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价值观的形成还受到个体心智模式、个性心理特征以及独特经历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决定着个体认识问题的范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持有看似不同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很正常的。表面看上去,两种价值观截然不同:一种以“学业至上”,另一种以“兴趣爱好至上”,但其终极目标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获得“自我效能感”。这是青少年的本性,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各种手段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一定的任务。
学校是训练学生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学校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理性教育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各种积极的实现手段来达成价值目标。
二、把握青少年价值体系中的“度”
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体”之间是此消彼长、互相平衡的关系。只有帮助青少年适时、适地、适人地调整每一个“价值体”的分量,才能助其成就幸福的人生。
拿“学业”这一价值体来说,如果学生能顺利地完成课程学习,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会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但如果学生养成了过分看重成绩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漠然处之,这样的生活就是可悲的。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过:“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唯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对于青少年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体”的引导,要准确把握住“度”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人格内部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三、用“核心素养”引导价值观形成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明确指出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要从三个方面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对于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文化基础”方面可能发展得很好,但在“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方面可能就很欠缺了。
健全的人格需要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断完善,只有当个体慢慢地接触他人、接触社会时,才会慢慢地学会为人处事,学会理解社会,最终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尖子生在走上社会后却变得碌碌无为了;更能解释为什么某些以“学习成绩”为唯一价值目标的学生,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走向极端、走向自我毁灭了。
四、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价值澄清”
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引导的第一步:了解与发现青少年所主张的,或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只有清楚地把握住当前青少年的思想动向,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导。在班级中,可以开展类似“每周一论”的活动,将身边事、刊载在媒体上的事件拿出来讨论,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引导他们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澄清,然后教师再加以总结和引导。这一活动的关键不在于告诉青少年一个“正确的”价值,而旨在帮助他们澄清自己的价值,提高认识能力,有效地促进价值观的重塑。另外,各种主题的演讲会、研讨会、座谈会、辩论赛等都是很好的价值澄清活动。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吴 梅)
答:因为高考的压力,学生把提升考试成绩看作高中生活的全部,他们不再追星,不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教室整天弥漫着“分数”“排名”的味道,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教师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空间,创设一间有文化内涵的教室。
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开展过“我的喜好是什么”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而且有的人兴趣广泛,特长很多。为此,笔者从学生的喜好入手,分阶段开展“微活动”,并利用班会、雨天的大课间或午自修前的时间开好“微班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出色表现的机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班级中设置了多种奖项,不但有综合奖、学科奖、最佳形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故事能手奖,还有“十大感动人物”“最善于利用时间的人”“最值得信任的人”“最乐于助人的人”等奖项。这些奖项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运动与健康、完美表现)相结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优秀或A等级。除此之外,还设计开展了一系列“微活动”: 开展“微自拍”活动,树立学生自信。学生的仪表关乎班级形象、反映學生精神状态。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就曾订立《镜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关注自我,表现出他们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笔者在开学之初开展“微自拍”活动,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完成,自拍可以是照片也可以是微视频,要求学生必须“面净发理,衣整履洁”。在班会中利用10分钟时间通过多媒体展示他们的形象,照片千姿百态,视频各具风姿,但每一个都精、气、神俱佳,教室里满满都是自信的味道。
开展“微设计”大赛,激发学生潜能。一间教室不应只有刷题的声音,更要充满创意,让每一个生命更精彩。一个优秀的班级要有自己的特色,为此,笔者在班级中以6人为一个小组,开展“微设计”活动竞赛,小到为班级拟一个番号、标语、奋斗目标,大到设计一个班徽、班旗,创作一首班歌,甚至对教室四周墙壁进行布置设计。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室里不仅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还充溢了团队精神。
讲好“微故事”,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一间有文化内涵的教室必须要以文养心,以文育人。讲故事是最易开展的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小故事”往往蕴含“大哲理”。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讲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故事可以是收集来的,也可以是自身亲历的。通过讲“微故事”,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升华学生思想道德境界。
一间教室的容量有多大?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做出了最好回答:“一间教室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取决于桌椅之外的空白处流动着什么。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面对当前的教育现状,需要更多教育一线的教师、班主任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设有文化内涵的教室,拨开教育中的迷雾。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周爱红)
答:造成案例中提及的问题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学生在活动与学习关系的认知上产生了偏差,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与活动是割裂的两方面。其次,活动的开展形式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因此,针对上述案例,提出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改变学生的认知观念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学生为了升学压力而埋头苦读,这本无可厚非。但学习和活动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活动服务于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会玩才会更好地学习。学生需要做的是考虑并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开展恰当的活动
笔者推荐一个活动——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竞赛形式的活动最能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彼此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竞赛是以生涯规划大赛的形式组织的,学生以小组形式备赛,选出一名组员现场参与比赛。比赛分PPT展示和专家提问两部分。在PPT展示环节,选手用PPT介绍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在专家提问环节,评委针对参赛者的PPT内容现场提问,并根据选手的基本素养、陈述能力及内容、应答能力及内容进行评分。
准备过程中,同学们在讨论、学习中逐渐养成分工有序、群策群力、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帮助参赛选手准备材料、PPT的同时,组员们反观自身,也在逐渐理清自己生涯规划的目标。参加比赛的选手联系实际,为选科做好准备,并和自己的目标职业紧密联系;将职业规划融入假期社会实践中,行之有效地验证自己的选择。
比赛过程中,在与对手的热烈切磋和专家的精当点评中,选手们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生涯规划意识扎根于心田。
比赛结束后,在竞赛中习得的学习态度与能力有效地迁移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创建融洽的班级氛围
案例中的学生提出转班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他在班级中没有归属感,他觉得班级中的同学和他没有共同的爱好与追求。所以,教师在班级中要增加学生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通过组成学习互助小组、组织体育比赛项目等方式,寻找学生间的共同点,融洽彼此间的关系。
(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吴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