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而未近人 和蔼尚待可亲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uji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平易”。不少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看了试卷后都纷纷预测,今年我省的高考语文成绩应该好于去年,至少不会低于去年。
  可是,当高考评卷结束,冷峻的计算机以它固有的客观统计毫不留情地蹦出语文主观题全省考生平均得分为67.29分(满分110分)的时候,在场的专家和评卷教师是吃了一惊的。因为这个分数与2007、2008年高考语文主观题全省平均分相比低了近4分!
  于是,人们困惑、质疑、争议。有反思中学语文教学的,有质疑评分标准的,也有回头再看高考试卷的。
  细察今年高考语文广东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为了避免造成中学语文教育的“动荡”,试卷结构布局保持基本稳定,这一点大家都容易看清楚。第二,为了避免中学语文教育过于“功利”,在“考纲”范围内,具体考试知识和能力点今年都有适当调整。例如,前四题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变化,文言文阅读第7小题考试内容的变化,选考部分的实用类与文学类的不同文体组合等。第三,为了发挥高考试卷的导向功能,试题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又要突出语文的工具性。例如,每年高考试题的选文材料要体现文学流派之别,每年的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都要在突出“粤派”的实用性上狠下功夫等。第四,为了避免去年语文试卷的部分选文过于“高雅”而遭遇微词的现象,今年的选文材料力求扮演“平易”“亲民”的形象,也企图藉此让考生考出比较理想的成绩。
  应该说,命题专家的上述思想是不无道理的。但是,对这些“思想”,中学语文教师是如何反应的呢?
  对于上述第一点,中学语文教师是欢迎的;对于第二点,则是“骑墙”的;对于第三和第四点,不少高三语文教师则实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基本策略——据说,我省相当数量的学校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只做实用类文体的复习指导,以节约复习时间,这样,试卷体现的什么“文学性”“派别性”都与我无关。据评卷现场通报,今年我省选考实用类的考生占全体考生人数的71.26%,比2008年增加近10%,如果再加上两类试题都选考了的乌龙考生,这个比例还要增加。
  这样,对于某所学校、某位高三语文教师而言,他的学生只需对所选择的某类文体的阅读“负责”,那么,一旦所选中的阅读文本或者试题有了“不协调”,就可能导致考生成绩的不正常状态发生。
  从已有的各种现象分析,命题人与应试者的“隔膜”形成了二者之间的一层“厚障壁”,这种“阻隔”容易造成高考语文成绩的不可预测。
  据此,我们试着从高考语文命题和高三语文复习的角度对今年的高考语文广东卷做一些分析与展望,希望得到命题专家、高中语文教育同仁、广大高三师生的指正。
  
  一
  
  与2008年高考语文广东卷比较,今年的语文试题在“走近考生”方面做了一些令人感觉“平易”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试卷形式“平易熟稔”。全卷结构和考查内容自新课程高考以来基本保持了不变的形貌。前四题的题干表述与2007、2008年比较,试题题干几乎是“拷贝”而成。给人以早在“意料之中”的“窃喜”。在接下来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中,依然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理解。对第7小题,命题人更是从2008年文言句式的“创新”考查“倒退”到信息筛选的“历史老路”上去了。从全卷整体结构上看,四大板块、六道大题的模式依然如故。
  第二,命题选材“通俗易懂”。今年的语文试卷,不论是语文基础知识、语言运用材料,还是阅读文本的选取,都给人以平易通俗之感,令考生甚至不少语文教师,都感到试题不仅平实甚至有些“简单”。例如:
  文言文考查选取的文本材料依然是历史传记,此类阅读,高三师生早已“了然于胸”。
  现代文阅读文本与2008年的阅读文本比较,亦显得“通俗易懂”。今年的社科文阅读文本虽然选择爱因斯坦的作品,但却没有一般外文翻译作品的晦涩之弊。文学作品阅读文本选自我国当代山东籍作家张炜的散文《耕作的诗人》,显然,与2008年考卷所选的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作品《河的第三条岸》比较,今年的考生心中起初可能会掠过不胜惊喜之情;而实用类文本是《黄侃先生二三事》,仅仅凭文本的标题,考生就感觉到与初中生常见的“XXX二三事”之类的作文练习题相似,它同2008年高考实用类阅读文本《绝妙的错误》中那“DNA分子”和“基因组”的艰涩概念比较简直是“通俗得十分可爱”了。
  每年人们都有着“创新”期待的作文试题,今年更是显得出乎意料的“平常”。语文考试后的第二天,不少媒体甚至以通栏大标题报道:高考作文考“常识”!其字里行间,包含着今年高考作文试题太过“平常”与“通俗”之意。
  然而,上述种种“可爱的通俗”与“平易”并没有成就今年语文高考可爱的成绩。这是今年我省高三师生乃至不少语文专家始料不及的。
  
  二
  
  今年全省高考语文平均分令不少人深感讶异,人们一时陷于迷茫之中:“平易”的试题为何得到的是“不易”的成绩呢?
  我们撩开试卷“平易”的面纱,其“内在的高贵”就会显露出来,于是我们明白,这种“出乎意料”的考试结果原是“情理之中”的事。且看这份试卷如何“高贵”:
  第一,文本材料的“高贵”。
  今年的试卷所选用的某些文本材料是颇有令人产生心理距离的“高贵气质”的。例如,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选自《国学大师黄侃的妙文趣事》。应该说黄侃作为我国现代国学大师,其贡献和影响是有口皆碑的。但其个性的独特和为人之狷狂也是闻名学界的。人物恃才傲物、率性而为的“性格特色”与考生心目中的专家学者虽学富五车却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形象有较大差异。考生在教材“传记”的阅读中,读到的“布衣总统”孙中山、著名科学家华罗庚、民族英雄文天祥、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等,莫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典范;在现实生活中,考生耳闻目睹的“专家学者”也都已十分“现代化”了,去年9月媒体热炒的“40位教授竞争一个处长职位”就是明证。因此,考生对黄侃这样狷介狂放、个性鲜明的学者既有新奇之感又有难解之惑。这种难得一见的“高贵”,给考生阅读理解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文本中,黄侃先生仅因学校门卫按照规定要检查他所携纸包而气愤难平,从此拒绝到校上课。此类颇有桀骜之气的率性行为给考生整体理解人物带来了困惑,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考生与人物“对话”的“心理隔膜”,进而影响考生的答题思路。
  第二,试题设计的“高贵”。
  语文试卷的部分试题设计了答题“陷阱”,增加了难度。例如,试卷的第五大题第22小题是一道图(表)文转换试题。其实,这里的“图(表)文转换试题”的说法是不确切的。因为这道题要考查的已经不单纯是图(表)文转换了。完成这道题需要三个步骤:首先要读懂图表含义;其次要将读懂的内容用明确通顺的语言概括出来;第三,考生将概括的句子填进“空缺”以前要考虑与上下文语意保持连贯。
  在具体解答此题的过程中,考生至少要经受八种能力的考查:读懂图表的能力,分析图表数字意义及其关系的能力,选取图表有效信息的能力,将图表数字有效信息转换整理成文字的能力,语言概括表述能力,捕捉文段关键信息的能力,语境语言的衔接连贯能力,对标点符号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在这众多能力的考查中,任何一种能力的不足都可能造成“短板效应”,导致严重失分。可见,这道试题真是“高贵”得可以了。
  这道题不仅仅是综合考查多种能力的试题,还是一道精心设计、险象环生的“陷阱题”——它以简单“填空”的表象“屏蔽”了多种复杂综合能力考查的实质,考生在接受每一种能力考查的过程中稍不经意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或走进迷雾,或踏入陷阱。
  考查结果显示:今年广东全省参加普通高考的考生61万多人,该题得0分的考生近14万人,得分在1分以下的考生达30万人!而全省考生该题平均得分仅为1.73分!
  显然,这不是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所谓综合性试题希望得到的考查结果。
  客观地看,单就试题本身的设计来说,它是不乏精彩之处的。但从全卷检测功能分布来说,该题考查“语言连贯”是让人存疑的。因为这份试卷的第一部分里已有第4小题专门考查语言“连贯”的试题。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考查“语言连贯”能力,这是命题人有意为之还是斟酌不周呢?
  第三,作文题的“高贵”。
  我这样说,可能要遭遇质疑。因为,本文前面也说到这道题是公认的“通俗”和“平易”的试题,何来“高贵”之说?
  从试题本身来说,这是一道代表了作文试题改革方向的好题(下文还要继续为今年的作文试题唱赞歌),然而在现实的高三语文复习过程中,考生的头脑和审题思维已被固有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标题作文三种命题形式强化。这样,试卷中出现这种“三不像”作文试题后,对于接受多年“套路”训练的考生而言,难免对它产生一种“邻居的高贵”和“熟悉的陌生”之感。它似乎是常见的,却又是不可亲近的。考生带着这种心理困惑,必然难以较好地完成写作,难以考出自己的水平。今年作文试题得分的几个主要统计数据可以证明这种“高贵”的客观存在:全省的高考作文平均成绩为39.42分,比去年作文平均分低了近1分;获评一类卷人数为5.76%,比2008年低1.65%;全省获得满分的17人,创下了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历史记录的新低。
  试题的上述种种“高贵”势必影响今年“平凡”的高考考生。这样,全省高考语文主观题成绩下降就不那么奇怪了。不过,这一现象对于我们的高考命题和高三复习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三
  
  下面就2010年高考语文命题形势做一点展望,对新一届高三复习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珍视2009年高考语文广东卷客观性试题给我们的启示。
  今年的客观性试题的难度比去年有所降低,这样才填补了主观性试题的差距,缩短了与去年全省语文总平均分的距离。这从另一个方面给我们两点基本启示:
  1. 加强语文基础训练,是获得高考语文良好成绩的基本保证。从今年全省客观性试题得分形势较好的局面看,语言基础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语文总分。高三复习宜抓早抓实,并要贯穿高三复习的全过程。
  2. 适当提高字词基础训练的难度。今年的客观性试题难度相对较低,不是明年相应试题难度降低的依据。字词基础训练要精心设计,形成梯度。基础训练题既要让学生看到复习的效果,以增强复习信心,降低基础训练的枯燥感,又要形成循序渐进的训练态势,逐渐适当提高基础训练的难度,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水平和基本能力。
  第二,把握试卷的变化及其规律,理性分析,科学应对。
  从我省近三年新课程高考试卷看,试卷材料和试题形式的变化一直在进行之中。如前四题考查内容的组合在变化。2007年高考前四题中的同义词辨析换成了语言连贯,2008年高考则将成语考查由在句子中考查改变为语段中考查,应该说,这样的考查更符合语言理解的规律。文言文考查不论是文本选择还是在试题内容都有不断地变革与突破的尝试。基于这样的情势,高三语文复习要遵循语文本身的规律,指导学生全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不可过于功利地追随高考试题考查知识和能力点变化的轨迹做选择性的所谓“重点复习”,以免造成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
  最具变化特征的是第五大题,即所谓语言运用题。今年语文试卷的第23题是一道关于应用文格式和表达得体的试题,这道题的导向十分明显,它告诉我们,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对今年的第22题本文前面已做了一些分析。我们认为,第22题的主要意义仍在于其应用性的指向,其综合性与高难度设计的意义在于其警示性。该题造成大量考生失分的具体原因很可能是填空要求的“隐蔽性”。比如,要求填入第一个空格的句子,是需要与下文连贯的,可该空格的上一句说的是年龄与收看电视节目获取信息比例的关系,考生从上文读下来,获得了这一强烈的语言信息刺激,他填入的句子很可能考虑的是要与上文关于“年龄”的内容连贯,而不是下文,这样导致答题错误。虽然这里有一个分号标志,但许多考生会忽略这一点。这样的“忽略”当然不是可以原谅的。但作为一道选拔性考试试题,让考生“栽”在这种更多偏向于阅读“心理性失误”的地方,应该不是命题人的目的。
  所以,在2010年高考复习中,我们不必机械地模地仿设计这样的试题给学生练习。但该题考查“下文连贯”的思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
  第三,普通高考语文广东卷将日渐科学与理性,更加贴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
  2008年与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选考题阅读文本材料的选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误,有一种或“大雅”或“大俗”的偏向,这是应该纠正的。我们隐约感到,命题人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考虑文本特色的因素较多,考虑考生阅读的因素较少。如果为了追求文本的多样性而忽视考生阅读的现实性,容易影响考试信度和效度,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2010年的高三语文阅读复习不必追随高考文本选择的“导向”而作“东施效颦”式的模仿。去年的高考阅读试题选择了《河的第三条岸》作为文本阅读材料,不少地方的高三语文教研活动便掀起了类似小说流派的阅读研究热潮。这种简单追逐“时尚”的做法,是高三语文复习应该避免的。我们认为,高考阅读复习指导还是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指导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答题能力。
  我们相信,有2008、2009年两次阅读材料选择的不甚理想的经历,广东高考命题专家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会更加科学和理性,更加走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也就是说,在这方面,命题专家很可能要更多地倾听来自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声音。
  第四,高考作文命题将更加贴近考生实际生活。
  虽然今年的高考语文广东卷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试卷中体现出来的追求改革、努力探索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试卷在高考作文命题上的改革努力是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的最大亮点。
  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长期在话题、材料、标题三大题型中转悠。同时,高考作文试题本身端着“高”字的架子,追求试题内涵的“哲理高度”和“思想深度”,远离考生的生活实际,形成了高考命题的既“高”且“大”的基本模式。“模式化”的作文试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高三作文指导的“套路化”和考场作文答卷的“程式化”。这种僵化“八股”应试生态的长期存在,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精神,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影响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甚而影响我们民族的未来。
  今年的广东卷作文试题开始打破命题形式的界限。这道作文题很难说它是材料作文、标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这种突破在我国大陆高考作文命题史上具有首开先河的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要纠缠于作文命题的形式,要关注作文命题内容本身。
  今年广东作文试题要求考生“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其试题内容的正本清源的意义在于,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生活、关注社会常态(不是多年提倡的所谓社会热点),引导考生走出语必说哲理、文必谈思想的僵化思维模式,以根治多年来高考作文答卷年年大量“套作”的顽症。
  有人赞扬今年的上海卷“反猜题”成功。如果说今年上海卷作文题是成功的,我们认为,它只是一种“命题策略”的成功,这种成功是暂时的;而广东卷作文题的成功,则是一种“命题思想”的胜利。它为从根本上治疗应试作文的“套作”顽症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为中学作文训练引导青少年一代“说真话,做真人”开辟了一条新路,为中学语文素质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落实做出了贡献。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成绩不是很理想,恰是这种试题“转型时刻”难免要付出的“代价”。这道题已经没有过去作文试题那种简单比附的“高度”和“深度”可“套”。可是,由于长期备考“套路”训练的思维惯性,许多考生依然将这道题“转化”成“套路”,写成了“诚信是常识,我们必须要具有诚信的美德”“坚韧是常识,有坚韧的毅力才能成功” “苦难是常识,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彩虹”等。而今年的作文试题,恰是这类“应试套作的克星”!这样的“代价”为今后高三作文指导提供了“前车之鉴”。
  因此,2010年的高考作文训练需要“弃旧图新”。
  “旧”,指过去不少高三作文训练中所谓“富有成效”的旧的“思路、做法、经验”。诸如“范文引路,模仿套路”“引联议结,四步三段”“理不够,例来凑”“事例不会编,搬出司马迁”“不求高档,只求稳当”等“贻害千古”的“有效”策略与方法,这些高三语文训练的“明规则”和“潜规则”都到了应该抛弃的时候了。
  “新”,是指考生要体会并学会整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写进作文,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的考生若能将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倾诉出来,在高考作文答卷上再现出来,一定能够打动评卷老师,夺取作文高分。笔者多年参加高考评卷工作,一旦读到那些写真事、抒真情的文章莫不为之动容。
  总之,2009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题(广东卷)向中学语文教学一线的师生做出了“平易”“和蔼”的姿态,但还缺乏“近人”“可亲”的“实惠”,在文本选择、部分试题的设计上有些失误;2010届高三复习需要全面分析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把握高考语文考试的发展趋势,扎实备考,力图取得明年高考的优秀成绩。
  (说明:本文所列2009年高考语文成绩的各项数据,均来自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科评卷现场权威信息发布)
  责任编校彭琳
其他文献
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53%,进入“3时代”;PM2.5年均浓度由“十二五”末每立方米70微克下降到48微克;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8%,空气质量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  “十三五”时期,作为大气环境治理主战场的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都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满意答卷。其中,北京大气污染防治经验被联合国环境署纳入实践案例,河北塞罕坝林场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过去5年,是我国生
优质课堂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美好期盼,也是教师们持续关注的多元动态话题。前不久某地市围绕人民版《新兴力量的崛起》一课进行优质课评比,期间参赛老师酣畅淋漓的诠释,在呈现优质课堂的同时也留存了诸多有价值的教学思索空间。笔者是旁观者亦是融入者,结合听课感受,以该课为例谈达成优质课堂所需的三种意识:融合意识、问题意识、现实意识。  一、立意统摄:课魂引领下的融合意识  课魂,是指教学立意。
2013年高考广东英语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受到大部分考生欢迎。笔者发现,试卷中所运用的语言材料都很明显地传递出正能量,虽然说明文和应用文不是很突出。下面逐题解读。  一、完形填空  正能量:★★★  关键词:数字感  概要:文章讲人与动物的数字感。鸟类的数字感不错,而人类的数字感其实并不那么厉害,可能连乌鸦都比不上。  点评:本文之所以获得三星,是因为文章谈到人与动物,让我们感觉动物不可小视。  
初中、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和研究中的一个老问题,之所以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老问题,症结在于,当初中、高中都按通史体例(可称“双通史”体例)讲述中外历史时,两个学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就会显现出来。于是,如何避免或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便成为困扰中学历史老师的一个难题。  进入20世纪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大体按时序的“主题”编排,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则彻底打破时序,按“专题”编排,这就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强烈的40年,也是老百姓的民生改善最明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最快的40年。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一批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者、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或以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为民生发展鼓与呼,或以他们的实践和勇气,
“亲爱的队员们,非常高兴能够履行约定,在杏林春暖之时接你们回家。”4月2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结束集体隔离休养,返回医院,北医三院党委书记金昌晓在欢迎仪式上说。  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北医三院先后派出3批共137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执行危重症患者救治任务。  从义无反顾集结出发到完成任务凯旋,过去86天,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曾3次在短短48小时内开辟
自己哪些信息被收集?将用到哪里?谁来监管?采访中,多位采访对象讲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  当下,公民个人信息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宝贵资源。信息的收集者、使用者呼吁数据壁垒、降低获取数据的成本、扩大数据开发利用。  通过加工、挖掘、分析和运用,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此前,有数据显示,到今年全球企业基于大数据计算分析创造的价值将达到5000亿美元。  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平台疯狂“超采”用户个人信息
老师:  您好!无论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还是考场作文,多数同学们会选择议论文文体,我也对该文体的结构特点有非常清晰的把握。但就是有一点,写作时苦思冥想去搜集论据,而大脑却是一片空白。很奇怪平时积累的一些素材怎么一个也用不上呢?这个烦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请老师帮我解答这一困惑:平时该积累什么样的素材?该怎样搜集素材?作文中怎样才能使用好素材?     学生:谷禾    谷禾同学:  你好!关于你提到的
在素养立意的高考命题背景下,与社会史相关的隐性知识已逐渐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社会史知识在教材中的依托较少。而隐性知识是指隐蔽在教材中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从社会史视角挖掘隐性知识,既有利于应对高考,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下面以高中古代史复习教学为例,就如何从社会史视角挖掘隐性知识,谈谈几点实践性认识。  一、基于两大逻辑:挖掘课本内容,拓
为了适应新时期对创新人才的需求,2018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要将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整体的育人理念,并据此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作为关键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是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培养的重点。因此,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对历史學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框架内,科学精准地理解历史内容,可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入手。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