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教学手段,是培育幼儿思维的有效渠道。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掌控着课堂的话语权,将问题视为课堂教学的线索,让幼儿围着自己的思维旋转,幼儿被“牵着鼻子走”,极少提出问题,造成“教”与“学”的分离,课堂表面看似热闹,却难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以提问唤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记忆,开拓学生视域,拓展学生思维。
当前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求多,质量偏低
高密度的提问充斥着课堂,但大多重复提问,较少出现有价值的思考,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教师随意而问,问题缺乏针对性,没有抓住关键而问。提问应结合情境,富有“弹性”,不能让提问把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化的泥沼”。
问题封闭,答案发散
问题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开放式问题答案多元,融入幼儿的学习体验,而封闭式答案单一。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但没有抓住契机,幼儿的思维容易“跑题”。因此,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不露痕迹地将学生的思维“拉回”,使语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候答过程短暂,缺少思考
教师发问后,要适时留白,耐心等待,让幼儿思考后再作回答。教师常因提问习惯的使然,没有给幼儿认知和加工的时间,以致幼儿的回答出现“冷场”的现象。教师以“满堂问”充斥课堂,进行大量信息的灌输,幼儿因缺少深入思考,思维只停留于表层。
应答单一、有欠公平
教师提问有齐答、个别答、自由答和讨论后汇报等几种情况,教师采用齐答和个别答的频率较高,往往认为汇报费时,不易于操作。另外,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喜欢选择活泼、反应敏锐的学生回答,不太喜欢选择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的扩大。
理答机械、评价简单
教师理答的方法多样,当幼儿回答不完整时,可以重述或转问,以保护学生的自尊。部分教师应答方式单一,缺乏反馈的技巧。部分教师评价语言简单,缺乏针对性,经常以“好”“真棒”等回应。
优化教师提问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关注学情,顺应童性,要通过师幼间的交往、对话,激发幼儿的思维,促进他们共同理解,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新观念,学会提问
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在阅读和表达中的体验,不囿于固定的答案,让幼儿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如在《我是三军总司令》语言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说说从阅读文本中“我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想到了什么?幼儿们畅所欲言,有幼儿做出合抱的姿势:“我有军舰、坦克、飞机、大炮,好多啊!”还有幼儿竖起大拇指:“我是总司令,我好厉害!”还有小朋友挠着头:“该如何指挥啊?”由此可知,教师的提问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提问要符合教学目标,要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教师要合理把握提问的数量,要为重点而问;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推进、拾级而上,促进幼儿的思考;教师的提问要形式多样,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思考兴趣。如幼儿听了《小猫钓鱼》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运用叙述性的提问:“小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可以通过比较性提问,比较小猫与妈妈的不同;可以用选择性提问:“小猫与妈妈你更喜欢谁?”多样的提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交流兴趣,帮助他们打开“话匣子”。
多元对话,促进互动
教师要创设尊重、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开展讨论交流,让他们敢想敢问,释放自己的潜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疑惑。如,让幼儿设法将蒜头放入空的饮料瓶,大多数学生会想到将蒜头掰成蒜瓣,然后塞进饮料瓶。但也有个别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用锯子将瓶子锯掉一截,再装进大蒜。教师只有营造和谐、宽容的氛围,赏识并相信他们,才能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产生多样的“奇思妙想”。
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幼儿入园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语法,到中大班时,他们的语言已经逐渐接近于成人的语言模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語言发展与思维特点预设语言活动,设计有效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猜想;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不能以成人的生活经验束缚他们,抑制他们的想象力,要对他们的“标新立意”予以鼓励;要预设重要的问题,做到表述正确,充分把握每次的提问,才能有效把握活动主题和活动过程;在提问时要把握好“度”,控制好坡度与难度,才能灵活面对智力与能力发展有差异的孩子。部分教师囿于预设,生怕偏离了教学目标,而不敢放任幼儿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影响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预设,要根据教情适时调整,机智应对“课堂意外”,要循着幼儿的思维前行,适时指引,促进教学的生成。
结语
总之,在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童心、顺应童性,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唤起幼儿的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在互动中习得语言知识,提升表达、交流的能力。
当前幼儿园语言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问题求多,质量偏低
高密度的提问充斥着课堂,但大多重复提问,较少出现有价值的思考,教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教师随意而问,问题缺乏针对性,没有抓住关键而问。提问应结合情境,富有“弹性”,不能让提问把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化的泥沼”。
问题封闭,答案发散
问题分为封闭式与开放式,开放式问题答案多元,融入幼儿的学习体验,而封闭式答案单一。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但没有抓住契机,幼儿的思维容易“跑题”。因此,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不露痕迹地将学生的思维“拉回”,使语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候答过程短暂,缺少思考
教师发问后,要适时留白,耐心等待,让幼儿思考后再作回答。教师常因提问习惯的使然,没有给幼儿认知和加工的时间,以致幼儿的回答出现“冷场”的现象。教师以“满堂问”充斥课堂,进行大量信息的灌输,幼儿因缺少深入思考,思维只停留于表层。
应答单一、有欠公平
教师提问有齐答、个别答、自由答和讨论后汇报等几种情况,教师采用齐答和个别答的频率较高,往往认为汇报费时,不易于操作。另外,教师在提问时往往喜欢选择活泼、反应敏锐的学生回答,不太喜欢选择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会造成两极分化的扩大。
理答机械、评价简单
教师理答的方法多样,当幼儿回答不完整时,可以重述或转问,以保护学生的自尊。部分教师应答方式单一,缺乏反馈的技巧。部分教师评价语言简单,缺乏针对性,经常以“好”“真棒”等回应。
优化教师提问的有效策略
教师要关注学情,顺应童性,要通过师幼间的交往、对话,激发幼儿的思维,促进他们共同理解,提高他们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新观念,学会提问
教师要树立“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在阅读和表达中的体验,不囿于固定的答案,让幼儿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如在《我是三军总司令》语言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说说从阅读文本中“我是陆海空三军总司令”想到了什么?幼儿们畅所欲言,有幼儿做出合抱的姿势:“我有军舰、坦克、飞机、大炮,好多啊!”还有幼儿竖起大拇指:“我是总司令,我好厉害!”还有小朋友挠着头:“该如何指挥啊?”由此可知,教师的提问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提问要符合教学目标,要促进幼儿经验的积累;教师要合理把握提问的数量,要为重点而问;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推进、拾级而上,促进幼儿的思考;教师的提问要形式多样,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思考兴趣。如幼儿听了《小猫钓鱼》这个故事后,教师可以运用叙述性的提问:“小猫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可以通过比较性提问,比较小猫与妈妈的不同;可以用选择性提问:“小猫与妈妈你更喜欢谁?”多样的提问方式能引发学生的交流兴趣,帮助他们打开“话匣子”。
多元对话,促进互动
教师要创设尊重、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开展讨论交流,让他们敢想敢问,释放自己的潜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疑惑。如,让幼儿设法将蒜头放入空的饮料瓶,大多数学生会想到将蒜头掰成蒜瓣,然后塞进饮料瓶。但也有个别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用锯子将瓶子锯掉一截,再装进大蒜。教师只有营造和谐、宽容的氛围,赏识并相信他们,才能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产生多样的“奇思妙想”。
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幼儿入园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基本语法,到中大班时,他们的语言已经逐渐接近于成人的语言模式,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語言发展与思维特点预设语言活动,设计有效的问题,鼓励他们大胆猜想;要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不能以成人的生活经验束缚他们,抑制他们的想象力,要对他们的“标新立意”予以鼓励;要预设重要的问题,做到表述正确,充分把握每次的提问,才能有效把握活动主题和活动过程;在提问时要把握好“度”,控制好坡度与难度,才能灵活面对智力与能力发展有差异的孩子。部分教师囿于预设,生怕偏离了教学目标,而不敢放任幼儿探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影响了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学活动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预设,要根据教情适时调整,机智应对“课堂意外”,要循着幼儿的思维前行,适时指引,促进教学的生成。
结语
总之,在幼儿园语言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童心、顺应童性,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唤起幼儿的兴趣,激活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在互动中习得语言知识,提升表达、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