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无遮拦,言语粗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这可能是左宗棠游走官场的致命缺陷,但也可能正是他秘而不宣的护身符。
左宗棠是个一根筋,情商低,对同僚的反应缺乏判断力;又是个二愣子,认死理,喜欢跟人抬杠;偏偏还是个刀子嘴,口无遮拦,言语粗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犹如市井泼妇。在他眼里,似乎没有谁是不能得罪的,就连提拔他的后台曾国藩都被他气得鼻歪嘴斜;偏偏就这么一个马大哈,40岁才进官场,一路树敌,一路升官,20年间官拜宰相,成为晚清重臣。
会办事,不会说话,这可能是左宗棠游走官场的致命缺陷,但也可能正是他秘而不宣的护身符。他如此无视官场潜规则,却又如何在同僚的怒火中,一路高升?
既生左,何生曾
左宗棠这个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也许不仅是他出众的军事才能,而更在于他那出人意料的个性。
左宗棠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时人称之为湘蛮子,可谓晚清政坛一大怪人。虽说自己举子出身、屡考进士不第,却尤为看不起文人,尤其是晚年,张嘴就骂曾国藩是理学的伪道士,久而久之似乎成了他的一大乐事。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已经转战三载,屡立战功,但是处境却越来越尴尬:由于皇帝对他抱有防范心理,不肯给他以督抚地位,使他领兵三载,一直处于孤悬客处之地位,用兵、用人、用饷无处不难。由于手中没有行政权力,虽然湘军为保卫江西终日苦战,仍然被江西全省视为额外负担,始终受到官僚大吏们的排挤和刁难,可谓步步荆棘,处处碰壁。
但是,左宗棠却在这个当口,寄来了一封信,对曾国藩大义凛然地加以严厉批评。除了写信责骂曾国藩之外,左宗棠在公众场合对曾国藩更加肆无忌惮地大加讥弹。曾国藩回湘,是湖南官场一时谈论的热点,左宗棠每见一人,都大谈曾氏平日摆出一副理学大家面孔,以诚自命,此次却以父丧为由,要挟君父,可见其居心并不如自己所称那样正大。
应该说,左宗棠的骂人功夫确实登峰造极,史上一流。其特点一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二是得理不饶人,喋喋不休。曾国藩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凭“以诚为本”的理学功夫博得大名。好,你不是以“诚”自许吗?那么我就用事实来证明你其实为人不诚不忠。左宗棠下意识里对曾国藩压抑多年的嫉妒不平之心,终于找到机会进行了一次光明正大的爆发。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信根本不予回复,从此与左音书断绝。左宗棠痛快完了嘴之后,中夜抚心自思,也感觉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但是曾国藩不给他回信,心高气傲的他当然也不可能主动再去联络。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这通嬉笑怒骂,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他平生为人,从来都是不平则鸣,从不藏着掖着,虚与委蛇。他一生以刚直自矜,说话做事,不过多考虑后果,不太考虑别人的反应。他不光这样痛骂过曾国藩,以后也同样这样痛骂过好友郭嵩焘等人。
这种性格当然很容易得罪人。对于这一点,左宗棠自己当然也十分清楚。他自己说,“兄平生性刚才拙,与世多忤。然不强人就我,亦不枉己徇人,视一切毁誉、爱憎如聋瞽之不闻不睹,毕竟与我亦毫无增损也。”也就是说,他决不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别人的一切毁誉,他皆置之度外。
左宗棠对自己的这种处世方式是十分看重的。他甚至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此。
曾国藩等人认为他的优点是勤劳多谋,才华出众。左宗棠认为这是皮相之见。他认为相处更久相知更深的郭嵩焘、胡林翼等人,其实也不真正了解他。左宗棠自道,他最大的特点和长处是“忠介”。
忠者,忠于国家,至死不渝。介者,耿直、坚定,一生固守真我,不因外界环境而稍稍折损自己的锋芒。他的风格一开始可能很难为人所接受,但时间长了,大家必然会理解他原谅他,而当大家接受了他的行事风格之后,那些复杂的事就变简单了,没有了那么多虚伪做作的环节,交往效率和办事效率反而大大提高。这就是他的“以直胜曲”论,与曾国藩的“以拙胜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性格无疑有着极富魅力的一面,特别是在晚清的官场,左宗棠确实刮起了一股难得的清劲之风,一扫百余年颓风秽气。
官越大脾气越小
官升脾气长,不管是叫老爷还是叫公仆,原本挺和气的人,一当官就立刻变得颐指气使,而且官越大脾气也越大,让人避而远之。但左宗棠是格外例外。
左宗棠有句名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为了不被人欺,他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处当幕僚时,无品无级,脾气却极大,常为小事而大动肝火。因为此时,他学历低,只弄了个进士,出身尤“贱”,系农家子弟,因而对任何不恭的话语、轻视的态度都敏感得很,一旦遇到,必全力反击不可。最典型一例,就是痛骂湖南水州镇总兵樊燮。樊燮自恃正二品总兵,没有给师爷左宗棠请安,左宗棠勃然大怒:“樊燮!你进门不向我请安,出门不向我告辞,太猖狂了!湖南武官,无论大小,见我都要请安!”
樊燮当然不吃这一套:“樊某乃朝廷任命的正二品总兵,岂有向你一个师爷清安的道理!”左宗棠气得环眼暴凸,一声雷鸣:“王八蛋,滚出去!”事情最后都闹到皇帝那里去了,樊燮的小舅子、湖北巡抚官文告了左宗棠一状,咸丰帝在奏章上批道:“湖南为劣幕把持,可恼可恨,着细加查明,若果有不法情事,就地正法!”眼见得左宗棠胜命不保,好友胡林翼、郭篙焘等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而当他后来当上巡抚、总督、大学士,封了侯,官越升越大时,脾气却越来越小。对下属和颜悦色,对同僚恭敬有礼,对上司尊敬有加,熟悉的人都说他像换了个人一样。其实,江山好改,秉性难移,只不过不轻易发作罢了。一是怕过于张扬而遭人嫉恨,一个出身低微的汉人升那么大的官,朝野上下盯着他找毛病的人太多了;二是自身修养功夫长了,胸襟度量开阔了,不会再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发脾气。而一旦遇到军国大事,事涉民族利益,该争时则仍当仁不让,还是火爆脾气,还是咄咄逼人。为收复新疆他曾与李鸿章大闹殿堂,据理力争,终占上风;为天津教案他不惜开罪老友曾国藩,骂了个狗血淋头,两人交情彻底破裂。但这两次大发脾气,恰恰为他增分不少,成了他后半生的重大亮点。尤其是他力主并亲自带兵收复新疆一役,抬棺行军,一路种树,全歼闹独立的阿古柏匪徒,使他成为历史上对领土完整贡献颇大的将领。
人当官时有脾气,官越升脾气越大,这是世间常态,不足为奇,左右看看,这号人比比皆是。而人当官时没脾气,官越大脾气越小,那就叫“一反常态”,殊为难得。这种人一般可分两类,一是本身就性格孱弱,温文尔雅,处世低调,不喜张扬;一是雄才大略,善于韬晦,轻易不动声色,却不怒而威,左宗棠显然是后一种。
左宗棠是个一根筋,情商低,对同僚的反应缺乏判断力;又是个二愣子,认死理,喜欢跟人抬杠;偏偏还是个刀子嘴,口无遮拦,言语粗俗,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犹如市井泼妇。在他眼里,似乎没有谁是不能得罪的,就连提拔他的后台曾国藩都被他气得鼻歪嘴斜;偏偏就这么一个马大哈,40岁才进官场,一路树敌,一路升官,20年间官拜宰相,成为晚清重臣。
会办事,不会说话,这可能是左宗棠游走官场的致命缺陷,但也可能正是他秘而不宣的护身符。他如此无视官场潜规则,却又如何在同僚的怒火中,一路高升?
既生左,何生曾
左宗棠这个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也许不仅是他出众的军事才能,而更在于他那出人意料的个性。
左宗棠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时人称之为湘蛮子,可谓晚清政坛一大怪人。虽说自己举子出身、屡考进士不第,却尤为看不起文人,尤其是晚年,张嘴就骂曾国藩是理学的伪道士,久而久之似乎成了他的一大乐事。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已经转战三载,屡立战功,但是处境却越来越尴尬:由于皇帝对他抱有防范心理,不肯给他以督抚地位,使他领兵三载,一直处于孤悬客处之地位,用兵、用人、用饷无处不难。由于手中没有行政权力,虽然湘军为保卫江西终日苦战,仍然被江西全省视为额外负担,始终受到官僚大吏们的排挤和刁难,可谓步步荆棘,处处碰壁。
但是,左宗棠却在这个当口,寄来了一封信,对曾国藩大义凛然地加以严厉批评。除了写信责骂曾国藩之外,左宗棠在公众场合对曾国藩更加肆无忌惮地大加讥弹。曾国藩回湘,是湖南官场一时谈论的热点,左宗棠每见一人,都大谈曾氏平日摆出一副理学大家面孔,以诚自命,此次却以父丧为由,要挟君父,可见其居心并不如自己所称那样正大。
应该说,左宗棠的骂人功夫确实登峰造极,史上一流。其特点一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二是得理不饶人,喋喋不休。曾国藩在官场上飞黄腾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凭“以诚为本”的理学功夫博得大名。好,你不是以“诚”自许吗?那么我就用事实来证明你其实为人不诚不忠。左宗棠下意识里对曾国藩压抑多年的嫉妒不平之心,终于找到机会进行了一次光明正大的爆发。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信根本不予回复,从此与左音书断绝。左宗棠痛快完了嘴之后,中夜抚心自思,也感觉自己做得有些过分。但是曾国藩不给他回信,心高气傲的他当然也不可能主动再去联络。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这通嬉笑怒骂,符合他的一贯作风。他平生为人,从来都是不平则鸣,从不藏着掖着,虚与委蛇。他一生以刚直自矜,说话做事,不过多考虑后果,不太考虑别人的反应。他不光这样痛骂过曾国藩,以后也同样这样痛骂过好友郭嵩焘等人。
这种性格当然很容易得罪人。对于这一点,左宗棠自己当然也十分清楚。他自己说,“兄平生性刚才拙,与世多忤。然不强人就我,亦不枉己徇人,视一切毁誉、爱憎如聋瞽之不闻不睹,毕竟与我亦毫无增损也。”也就是说,他决不因为别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别人的一切毁誉,他皆置之度外。
左宗棠对自己的这种处世方式是十分看重的。他甚至认为,自己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此。
曾国藩等人认为他的优点是勤劳多谋,才华出众。左宗棠认为这是皮相之见。他认为相处更久相知更深的郭嵩焘、胡林翼等人,其实也不真正了解他。左宗棠自道,他最大的特点和长处是“忠介”。
忠者,忠于国家,至死不渝。介者,耿直、坚定,一生固守真我,不因外界环境而稍稍折损自己的锋芒。他的风格一开始可能很难为人所接受,但时间长了,大家必然会理解他原谅他,而当大家接受了他的行事风格之后,那些复杂的事就变简单了,没有了那么多虚伪做作的环节,交往效率和办事效率反而大大提高。这就是他的“以直胜曲”论,与曾国藩的“以拙胜巧”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性格无疑有着极富魅力的一面,特别是在晚清的官场,左宗棠确实刮起了一股难得的清劲之风,一扫百余年颓风秽气。
官越大脾气越小
官升脾气长,不管是叫老爷还是叫公仆,原本挺和气的人,一当官就立刻变得颐指气使,而且官越大脾气也越大,让人避而远之。但左宗棠是格外例外。
左宗棠有句名言:“穷困潦倒之时,不被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被人嫉。”为了不被人欺,他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处当幕僚时,无品无级,脾气却极大,常为小事而大动肝火。因为此时,他学历低,只弄了个进士,出身尤“贱”,系农家子弟,因而对任何不恭的话语、轻视的态度都敏感得很,一旦遇到,必全力反击不可。最典型一例,就是痛骂湖南水州镇总兵樊燮。樊燮自恃正二品总兵,没有给师爷左宗棠请安,左宗棠勃然大怒:“樊燮!你进门不向我请安,出门不向我告辞,太猖狂了!湖南武官,无论大小,见我都要请安!”
樊燮当然不吃这一套:“樊某乃朝廷任命的正二品总兵,岂有向你一个师爷清安的道理!”左宗棠气得环眼暴凸,一声雷鸣:“王八蛋,滚出去!”事情最后都闹到皇帝那里去了,樊燮的小舅子、湖北巡抚官文告了左宗棠一状,咸丰帝在奏章上批道:“湖南为劣幕把持,可恼可恨,着细加查明,若果有不法情事,就地正法!”眼见得左宗棠胜命不保,好友胡林翼、郭篙焘等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而当他后来当上巡抚、总督、大学士,封了侯,官越升越大时,脾气却越来越小。对下属和颜悦色,对同僚恭敬有礼,对上司尊敬有加,熟悉的人都说他像换了个人一样。其实,江山好改,秉性难移,只不过不轻易发作罢了。一是怕过于张扬而遭人嫉恨,一个出身低微的汉人升那么大的官,朝野上下盯着他找毛病的人太多了;二是自身修养功夫长了,胸襟度量开阔了,不会再为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发脾气。而一旦遇到军国大事,事涉民族利益,该争时则仍当仁不让,还是火爆脾气,还是咄咄逼人。为收复新疆他曾与李鸿章大闹殿堂,据理力争,终占上风;为天津教案他不惜开罪老友曾国藩,骂了个狗血淋头,两人交情彻底破裂。但这两次大发脾气,恰恰为他增分不少,成了他后半生的重大亮点。尤其是他力主并亲自带兵收复新疆一役,抬棺行军,一路种树,全歼闹独立的阿古柏匪徒,使他成为历史上对领土完整贡献颇大的将领。
人当官时有脾气,官越升脾气越大,这是世间常态,不足为奇,左右看看,这号人比比皆是。而人当官时没脾气,官越大脾气越小,那就叫“一反常态”,殊为难得。这种人一般可分两类,一是本身就性格孱弱,温文尔雅,处世低调,不喜张扬;一是雄才大略,善于韬晦,轻易不动声色,却不怒而威,左宗棠显然是后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