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诚灵魂的觉醒 炽烈情怀的赞歌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ASP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无法不使人肃然起敬的时代诗人,一份无法不让人瞩目深思的赤诚,一个无法不令人感动的灵魂;一声声唤起人们斗志的“号角”“芦笛”,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昂扬的呐喊、呼唤,一行行让人流着眼泪回味的诗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
  这就是《艾青诗选》带给我们的艾青。
  时代的强音源于赤诚的灵魂
  艾青是赤诚的,也是痴情的。他一生写诗,无论是青年艾青,面对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发出的沉痛却坚定的呐喊,还是晚年艾青,以真实、深邃的目光审视生命与历史,每个时代都留下了他独特而旗帜鲜明的作品,成为我们民族诗歌盛坛上的瑰宝。
  阅读《艾青诗选》中艾青每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作,我们首先要领悟和感知的是:这跳动的诗行,这滚烫的文字,是源于一份灵魂深处的深厚而博大的挚爱。
  冯雪峰说:“艾青的根深深地植在土地上。”他深深地爱着这土地,将自己对祖国的挚爱、对民族的挚爱,融入到土地之中,无论是肥沃耕作着的,还是深受痛苦和灾难中的;他爱着这土地上生活的人民,无论是与土地紧密连在一起的农民,还是辛勤的手工劳动者们,甚至妇女、幼童等;他爱着这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水一云。
  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这首诗中,我们就能够深刻地感知到诗人灵魂深处的那份深厚、那份挚爱。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
  雪落中国,寒锁神州,凝重如山,冷彻心扉,忧郁悲惋。在这寒冷的土地上,悲哀、絮聒的老妇拉扯着行人的衣襟,戴着皮帽、赶着马车的农夫不知要去哪里,年迈的母亲流离失所,凄苦无边,无数一无所有的垦殖者,向阴暗的苍天伸出颤抖乞援的手,这一切似乎让我们感到一种绝望之至。但透过无灯的寒夜,反复吟咏的悲凉诗句中,又似乎有一种温暖如阳光照耀,内敛含蓄的赤子情怀如烈火般炽热浓重。
  在一九三八年的诗作《风陵渡》中,面对大风起兮,卷泥扬沙,黄河奔涌,亘古不息,古旧的渡船在疾风怒涛中摇曳……
  风吹着黄土层上黄色的泥沙
  风吹着黄河的污浊的水
  风吹着无数的古旧的渡船
  风吹着无数渡船上的古旧的布帆
  ……
  听呵
  那野性的叫喊
  它没有一刻不想扯碎我们的渡船
  和鲸吞我们的生命
  而那潼关啊
  潼关在黄河的彼岸
  它庄严地
  守卫着祖国的平安
  面对着如黄河波涛般动荡不安的国家形势,唯有古旧的布帆,风浪愈急却力量愈强。伴随着低沉、铿锵的船工号子,向着潼关,向着彼岸迎风破浪,激励着中华儿女无惧艰险,奋发向前,保卫祖国!
  在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天,与祖国血脉相连的诗人,似乎有某种预感,他写下了《复活的土地》。
  ……
  我们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这里呼唤着“战斗者的血液”,是在号召我们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华民族,以自己的鲜血来洗刷这被奴役的耻辱。
  深邃的思想源于炽烈的情怀
  1929年,青年的艾青怀揣着画家的梦想,奔赴法国,但时代的思考与人生的奔波却开启了他诗人的旅程。他回国后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创办春地艺术社,被捕入狱后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时轰动。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为了追求自由与光明,从1935年开始,艾青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到山西临汾,从临汾到西安,又折回到武汉,到桂林,又从湖南新宁到重庆,在周恩来的建议和帮助下,到达了延安。
  在这大半个中国的行走中,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土地的沦丧,历经了时代的磨难,感知了民族的危亡。但诗人热爱祖国、坚信胜利的炽烈的情怀没有改变,而且更加坚定,成为一种战斗的号角,呼唤着黎明,召引着太阳。
  《向太阳》最为代表,这首长诗以一种叙事的方式,以第一人称“我”的“我起来”“街上”“昨天”“日出”“太阳之歌”“太阳照在”“在太阳下”“今天”“我向太阳”九个篇章作为主线,仿佛是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感受与认知,不同觉醒与奋斗,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是时代的。
  ……
  但今天
  敌人来到我们的家乡
  我们的茅屋被烧掉
  我们的牲口被吃光
  我们的父母被杀死
  我们的妻女被强奸
  我们没有了镰刀与锄头
  只有背上了子弹与枪炮
  我们要用闪光的刺刀
  抢回我们的田地
  回到我们的家乡
  消灭我们的敌人
  敌人的脚踏到哪里
  敌人的血流到哪里……
  ……
  这真是何等的奇遇啊……
  据记载,这首长诗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强烈的社会反响,在许多大型群众集会上被争相朗诵,有许多追求进步的青年人,就是在艾青诗情的感染下,走上了革命和解放的道路。
  在《黎明的通知》中,诗人更是为我们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等待的是什么呢?是太阳照耀下的祖国山河的重整与人的新生。
  ……   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
  在这里,诗人成为了黎明的使者,替黎明去通知正在受苦受难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欢迎,将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诗人以黎明的口吻,唤醒人们告别寂寞、彷徨和哀愁,坚定地相信曙光即将到来,振作精神,战斗到底,胜利就在眼前。这无疑给苦难中的中国,以莫大的鼓舞与希望。
  独特的诗行源于赤子的慧心
  画家出身的诗人,独特地兼备了诗人与画家交融的内涵与气质,又处处体现着新诗的“绘画美、意境美、语言美、形式美”。
  艾青自己在一次座谈会上说,他对诗的要求是朴素、单纯、集中、明快,正是道出了他創造意境的奥秘。艾青诗歌的题材是朴素的、单纯的、真实的,他严格信守对题材的选择,“以一个画象来表明一个感觉和观念” ,从一滴水中看到世界。所以,艾青诗歌中“太阳”“光明”“黎明”“火把”等具体、直接、单一的意象,既简洁明了,又寓意深刻。
  艾青诗歌的语言是集中的、深邃的、明快的,他说“诗是属于形象思维的,更高的概括、更高的集中,也是更典型的文学样式。”《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朴素而单纯的“一只鸟”,一只喉咙嘶哑的小鸟,但依然歌唱受难的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表达出对祖国热爱之浓烈,对光明渴望之殷切,这是苦难年代里诗人对祖国最真挚深沉浓烈的告白。
  在《旷野(又一章)》一诗中,我们会有更为明确的感知。这里的“旷野”不仅包含了“土地”,还有农屋和农人,包含的内容更丰富,更有厚重的历史感,可见诗人的思考范围延伸到了民族和农民命运问题。
  ……
  我的胸中,微微发痛的胸中,
  永远地汹涌着
  生命的不羁与狂热的欲望啊!
  而每天,
  当我被难于抑止的忧郁所苦恼时,
  我就仰卧在山坡上,
  从山毛榉的阴影下
  看着旷野的边际——
  无言地,长久地,
  把我的火一样的思想与情感
  溶解在它的波动着的
  岩石,阳光与雾的远方……
  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已经从湖南新宁来到了重庆,对抗战、对土地、对旷野进行了新的审视,诗人怀着深深的忧郁、焦虑,以微微发痛的心胸,面对着凋蔽的旷野,发出了炽热的呼喊。
  在《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最为直接地感知艾青诗歌独特的光与影的色彩魅力。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
  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乳白色的烟缓缓流动在绿色的草原上,画面层层晕染展开,色彩鲜明静美,明净清新,如梦如幻,透露出清晨的静谧和安然。“看”字引人入胜,是提醒读者注意黎明之光的强大,更是在感叹,以斩钉截铁之力赞美黎明的博大和壮美。
  《艾青诗选》,如同一条穿越诗人心灵的长河,承载着诗人赤诚的灵魂、炽烈的情怀和赤子的慧心;《艾青诗选》,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最重要及最本土、最真实的中国!
  让我们走进《艾青诗选》,你会发现,艾青笔下的每一个篇章、每一个诗节,都会拨动你的心弦,都会叩响你的心声,都会成为每一个人心路历程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其他文献
王君,是青春的,因而,她的語文也是青春的。无论是她顾盼生辉的眼睛,还是宛如黄莺般灵动的语言,都准确无误地向人们传达着这一点。作为“青春语文”的掌门人,王君老师以其灵动、独特、奇崛的课堂教学,让众多语文教师对“青春语文”仰之弥高。课如其人,此言不虚。王君老师的课就像她自己一样,处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课堂上到处溢满灵秀和奔放。  今天,通过网络直播,又一次被她精妙的课堂设计、独特的切入视角所震撼,被她
期刊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内涵丰富,情感细腻,能够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让人难以用语言形容。因此,诗歌教学难就难在这个无法言说的美感上。你可以在阅读或朗读中感受它的美,却很难分析鉴赏美的意境。有时候,你教了,诗歌就失去了那份独特的美。就诗歌教学而言,我以为这种意境就在于“歌咏”,能够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这样一来,教学似乎也变得更加简单一些了。  笔者以《诗经》中的抒情名篇《蒹葭》为例,对
期刊
群文阅读的“群”字,顾名思义就是多的意思,也就是用多个文本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其种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各种研究思潮纷至沓来,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尹祖琴老师的“议题宽泛说”,还是蒋军晶老师的“提高思维论”,都是群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拓展形式。通过“同”文阅读,体现阅读的真实性,借助“异”文赏析,体现阅读的灵活度,与此同时阅
期刊
2020年春季学期,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各地延遲开学,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酒泉市教育局以年级为单位组建了在线教学团队和技术团队,要求在线教学内容不涉及教材具体内容,且各学科都要进行一定的拓展。七年级生物教材内容是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人是以人体的八大系统为教学单元的,主要介绍人体各器官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基于此,我们以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人体各系统为主线,从人体健康的
期刊
学生时代第一个重要的“毕业升学季”会给六年级的学生带来很大压力,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六年级的数学教材中,除了新授课知识点外,还专门设置了整理与复习的章节,教师要利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复习梳理,在查漏补缺中使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为小升初的数学学习做好衔接准备。然而,复习课如果设计不得当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多年的教學实践证明,复习课只有上出“
期刊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的课文由原来的三十几篇减少到二十几篇,但是阅读量却增加了,增加的地方就在课外阅读上,具体说就在“和大人一起读”和“快乐读书吧”。这套教材把课外阅读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课外阅读课程化。同时,从中年级开始每个年级编排了一个阅读策略的单元,三年級叫“预测”,四年级叫“提问”,五年级叫“阅读与速度”,六年级叫“有目的的阅读”,呈现层层递进的规律。如何引导学生将阅读策略
期刊
策划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整本书阅读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展示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如何精心设计,引领学生完成整本书阅读,提升阅读的层次是值得教师们探讨的。本期独家策划,呈现了西安市教育科
期刊
近年来,随着西安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部分区域出现了学位紧缺、上学难等问题,“名校+”模式的建立为现阶段教育发展不均衡开出了一剂良药,有效缓解了择校热,并治理了大班额。自2018年西安市教育局实施“名校+”工程以来,各区扎实实践,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不断优化“名校+”模式的组建,更好地发挥了“名校+”工程的“效用”,进一步明确了“名校+”工程的运行机制,促进了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实现了“名校+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学生至少要阅读四种经典作品,其中之一就是“鲁迅作品選读——这是现代思想文化的开创”。但时下中学生却普遍怕读鲁迅的作品,认为深奥犀利、晦涩难懂。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初中学段必读
期刊
“全球化”是当今国内外学术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全球化”是一个可以从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多种角度加以辨识、探讨和认知的概念。本文主要是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理解“全球化”的概念。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当今世界一项非常重大的事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的迅速发展是伴随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笔者现就奥林匹克全球化研究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