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盛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枯燥乏味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成为传递知识的重要策略。初中阶段,学生正式系统地学习物理知识,教师应该借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多样教学,让初中物理课堂多姿多彩”为题,以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生活教学、思维导图四个方面为主要论据,突出多样化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样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149
物理作为基础类自然学科,已经成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初中阶段物理教学更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初步具备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物理问题能力。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物理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带给学生新穎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物理教学工作所总结的物理教学经验,希望能够让大家意识到多样化教学的重要性,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物理理解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既能够通过视听结合的功能,为学生直观演示物理知识的发展规律,演变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物理理解,同时也能够在庞大的数据库中,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看待物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认识,丰富学生的物理认识,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汽化与液化》时,首先将教材中的“想想做做”环节进行动态化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透明塑料袋在滴入酒精,排尽空气,用绳子扎紧口袋,放入热水的变化,以及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的变化。很多学生对此并不能展开合理的猜想与想象,而直观的演示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将从实验中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的这一过程进行展示。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该现象猜测是为什么?从而引出物质液态与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二、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物理探究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物理探索欲望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开展实验教学,真实地体验物理过程的神奇与探究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验完毕之后,可以在此实验基础上进行拓展,小小的改变便可以探究出其他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了解探究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教学《光的反射成像》时,如果采用常规的实验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该知识的规律,但是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之前,提高告知学生将家里的金属勺子带过来,用作凹面镜和凸面镜观察,看到放大的虚像与缩小的虚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声现象》时,让学生利用开水瓶灌水的方式,探究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变高还是变低,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依靠空气震动发出,水瓶中的水越多,空气越少,那么震动频率也会变高。
三、生活教学,拉近学生物理距离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并没有为学生建立生活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找到物理理解的支撑,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物理是虚无缥缈的知识,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生活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增强。
例如,教师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时,首先向学生抛出一个生活话题:“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的表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气球、乒乓球可以浮在水的表面,人也可以,还有船。”此时引起学生的交流,渲染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总结物理知识与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生活元素,在教室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用物理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四、思维导图,构建学生物理网络
初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与复杂,很多初中生表示很难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系统,并不能系统地认识初中物理知识,找不到彼此之间的关联点,因此在记忆与理解过程中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式,首先选择一个中心知识点,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完善思维地图,既能够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在课堂结尾处,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当这一章节讲解完毕之后,一定要带领学生进行章节知识的完整回顾,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够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此时教师需要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心词,将各个小结作为二级标题,然后再进行内容填充,同时将各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标注,让学生能够在复习过程中有新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物理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边讲述新课边进行思维导图绘制,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在脑海中增加印象,从而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综上所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初中物理课堂也变得多姿多彩,多种元素的融合也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未来的教研道路上,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更科学、有效、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能够充满期待,感受到物理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物理学习能力,爱上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明韧.探多样化教学策略 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9):59-60.
[2]王锡.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法[J].技术物理教学,2012,20(02):58-59.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样教学;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3-149
物理作为基础类自然学科,已经成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心学科之一。初中阶段物理教学更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初步具备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物理问题能力。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物理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带给学生新穎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的物理教学工作所总结的物理教学经验,希望能够让大家意识到多样化教学的重要性,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
一、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物理理解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冲击了传统教学模式,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既能够通过视听结合的功能,为学生直观演示物理知识的发展规律,演变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物理理解,同时也能够在庞大的数据库中,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地看待物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认识,丰富学生的物理认识,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教学《汽化与液化》时,首先将教材中的“想想做做”环节进行动态化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透明塑料袋在滴入酒精,排尽空气,用绳子扎紧口袋,放入热水的变化,以及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的变化。很多学生对此并不能展开合理的猜想与想象,而直观的演示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将从实验中塑料袋中的液态酒精受热后变成了气态酒精,降温后气态酒精又变成了液态酒精的这一过程进行展示。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该现象猜测是为什么?从而引出物质液态与气态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二、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物理探究
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物理探索欲望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此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开展实验教学,真实地体验物理过程的神奇与探究乐趣。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验完毕之后,可以在此实验基础上进行拓展,小小的改变便可以探究出其他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了解探究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师在教学《光的反射成像》时,如果采用常规的实验方式,学生能够掌握该知识的规律,但是并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之前,提高告知学生将家里的金属勺子带过来,用作凹面镜和凸面镜观察,看到放大的虚像与缩小的虚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再比如教师在教学《声现象》时,让学生利用开水瓶灌水的方式,探究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变高还是变低,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声音依靠空气震动发出,水瓶中的水越多,空气越少,那么震动频率也会变高。
三、生活教学,拉近学生物理距离
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并没有为学生建立生活与物理之间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找到物理理解的支撑,从而降低了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会认为物理是虚无缥缈的知识,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入生活元素,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物理生活意识,进而促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增强。
例如,教师在教学《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时,首先向学生抛出一个生活话题:“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浮在水的表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气球、乒乓球可以浮在水的表面,人也可以,还有船。”此时引起学生的交流,渲染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浮力现象,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总结物理知识与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生活元素,在教室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用物理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四、思维导图,构建学生物理网络
初中物理知识较为抽象与复杂,很多初中生表示很难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系统,并不能系统地认识初中物理知识,找不到彼此之间的关联点,因此在记忆与理解过程中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式,首先选择一个中心知识点,然后再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扩展,完善思维地图,既能够让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在课堂结尾处,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物理思维,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当这一章节讲解完毕之后,一定要带领学生进行章节知识的完整回顾,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既能够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够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此时教师需要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心词,将各个小结作为二级标题,然后再进行内容填充,同时将各个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标注,让学生能够在复习过程中有新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物理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边讲述新课边进行思维导图绘制,让学生对知识进行串联,在脑海中增加印象,从而帮助学生记忆知识。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物理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综上所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初中物理课堂也变得多姿多彩,多种元素的融合也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在未来的教研道路上,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更科学、有效、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能够充满期待,感受到物理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增强物理学习能力,爱上物理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明韧.探多样化教学策略 构建初中物理有效课堂[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29):59-60.
[2]王锡.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兴趣教学法[J].技术物理教学,2012,20(0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