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起我的中学生涯,我觉得最大的收获不是考上重点中学,不是在初二明确了自己的特长和理想,也不是后来觉得很重要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是知道了课余应该怎么读书、读什么书,并把好书作为一生最重要的精神伴侣。
1994年秋,我刚上初一,学校新成立了文学社。指导老师是学校特地从湖南请来的知名教师,给文学社起了个很大气的名字,叫“腾龙”。第一节课,他没有讲写作方法、写作技巧,而是要求我们多读书。这书,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报刊里的社论、副刊(他特地推荐了《羊城晚报》的“花地”);对于同龄人的作文选之类,可以读,但不必多读。他还要求我们寒暑假里每天要练毛笔字,不但可以把硬笔字写得工整,也可以练就耐心、专心、持之以恒的性格。
听从老师的话,我开始读这些“现实世界的书”,顿觉视野开阔,仿佛几个星期就走遍异国他乡,或亲历了书中人物的漫长一生,与以前读的夸张、幻想为主的故事书、童话书感受完全不同。在我的阅读史上一定要提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初一暑假前,我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与它偶遇,没想到它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心灵上“惊心动魄”的暑假,并在整个中学时代,成为我和我的好朋友们的心灵鸡汤。身处繁华的珠三角的我们,从未想过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为过上一种内心充实、物质富足的生活必须付出如此艰辛的劳动,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故事如此温暖励志,又带着挥之不去的忧伤。与人物故事相伴的,还有广袤的自然环境、生活百态。足不出户便可感受这些,令年少的我深深着迷,领略到优秀长篇小说史诗般的魅力。
我频繁地从图书馆借来“大部头”,并投入了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名著的文学感染力是惊人的,并迅速地培养了我的阅读审美能力。如果没有整块的时间读长篇,我就会读报纸上的时文,至今还记得《羊城晚报》每天的头版必有微音先生的“街谈巷议”,其辛辣文字、铮铮铁骨,让我有了做报人的朦胧理想。
高二分班后,我们历史班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在他的引导和带动下,我们频繁地交换新书、写随笔、互评随笔,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还记得一个同学写了一篇短短的随笔,记录她和哥哥一起成长的趣事,鬼马又饱含深情,被我们传阅后,随笔本上留下了十几页各种笔迹的读后感。班主任大叹:“我花了好长时间才全部读完啊!这个随笔本要好好保存下来。”事过境迁,我仍然怀念这种坦率地发表、交流、赞美、批评的氛围,也珍藏着他们写给我的小纸条,虽然我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发展,不再是“文青”了。
如今,忙完一天的工作和家事,我还是习惯坐下来读书,即便只能读几页。在深夜的灯光下,细碎的翻书声伴随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书为友,是我少年时做的重要选择。在书中,我感悟、思索、神游……于是有了现在的我,乐观淡定,内心强大。
如果说,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属于他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我的则是读书给我带来的平和安宁、探索未知的新奇、放空自己的轻松。终于,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与孤独共处。
1994年秋,我刚上初一,学校新成立了文学社。指导老师是学校特地从湖南请来的知名教师,给文学社起了个很大气的名字,叫“腾龙”。第一节课,他没有讲写作方法、写作技巧,而是要求我们多读书。这书,可以是名家名作,也可以是报刊里的社论、副刊(他特地推荐了《羊城晚报》的“花地”);对于同龄人的作文选之类,可以读,但不必多读。他还要求我们寒暑假里每天要练毛笔字,不但可以把硬笔字写得工整,也可以练就耐心、专心、持之以恒的性格。
听从老师的话,我开始读这些“现实世界的书”,顿觉视野开阔,仿佛几个星期就走遍异国他乡,或亲历了书中人物的漫长一生,与以前读的夸张、幻想为主的故事书、童话书感受完全不同。在我的阅读史上一定要提的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初一暑假前,我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与它偶遇,没想到它陪伴我度过了一个心灵上“惊心动魄”的暑假,并在整个中学时代,成为我和我的好朋友们的心灵鸡汤。身处繁华的珠三角的我们,从未想过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为过上一种内心充实、物质富足的生活必须付出如此艰辛的劳动,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故事如此温暖励志,又带着挥之不去的忧伤。与人物故事相伴的,还有广袤的自然环境、生活百态。足不出户便可感受这些,令年少的我深深着迷,领略到优秀长篇小说史诗般的魅力。
我频繁地从图书馆借来“大部头”,并投入了几乎全部的课余时间。名著的文学感染力是惊人的,并迅速地培养了我的阅读审美能力。如果没有整块的时间读长篇,我就会读报纸上的时文,至今还记得《羊城晚报》每天的头版必有微音先生的“街谈巷议”,其辛辣文字、铮铮铁骨,让我有了做报人的朦胧理想。
高二分班后,我们历史班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在他的引导和带动下,我们频繁地交换新书、写随笔、互评随笔,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还记得一个同学写了一篇短短的随笔,记录她和哥哥一起成长的趣事,鬼马又饱含深情,被我们传阅后,随笔本上留下了十几页各种笔迹的读后感。班主任大叹:“我花了好长时间才全部读完啊!这个随笔本要好好保存下来。”事过境迁,我仍然怀念这种坦率地发表、交流、赞美、批评的氛围,也珍藏着他们写给我的小纸条,虽然我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发展,不再是“文青”了。
如今,忙完一天的工作和家事,我还是习惯坐下来读书,即便只能读几页。在深夜的灯光下,细碎的翻书声伴随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与书为友,是我少年时做的重要选择。在书中,我感悟、思索、神游……于是有了现在的我,乐观淡定,内心强大。
如果说,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属于他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我的则是读书给我带来的平和安宁、探索未知的新奇、放空自己的轻松。终于,我学会了与自己对话、与孤独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