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及政府因素、用人单位因素、高职院校因素、高职毕业生自身因素等。本文从这些因素出发,探讨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途径、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对于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将日益增长,高职教育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但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存在的困难还是很多的,笔者试图找出原因之所在,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一、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因素
(一)社会及政府因素
1、传统的就业主渠道吸纳人才能力的下降。
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由于机构臃肿等原因面临着精简问题,吸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依旧严重,一些外向度较高、产业能级较低、低端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相继遇到困难,大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倒闭,就业渠道减少。
2、我国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严重地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我国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比普通本科教育层次低,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地位低、形象差。但实际上,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当是同等重要的。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高职毕业生同样具有完整的职业发展路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平行互补关系。
同时,很多高职毕业生把官职及政治待遇当成奋斗的目标,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愿到民营企业就业。
3、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制度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应当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高职院校不应该也无力承担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任。最近,各地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各地教育、劳动、人事等政府机构纷纷采取多种形式来尝试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但仍未形成健全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二)用人单位因素
1、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很多用人单位急功近利,只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不重视高职毕业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
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盲目追求高学历,例如江苏某市政部门招聘公厕管理人员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3、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甚至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高职毕业生公平竞争。
(三)高职院校因素
1、盲目发展,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不少院校受利益驱动,不顾自身的办学能力,纷纷开设办学效益好的“热门”专业,不仅造成了部分专业“人才”的粗制滥造,而且造成结构性失业。
2、硬件欠缺、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实训设备、实训基地,难以掌握最先进的技术,难以培育出社会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
3、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
许多高职院校对于就业部门的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重招生轻就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仅限于口头上,无法给毕业生提供满意的就业服务。
(四)高职毕业生自身因素
1、诚信问题。
部分高职毕业生不遵守合同和协议,缺乏组织纪律性,对高职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高职毕业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高职毕业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工作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低下;理论知识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差。
3、高职毕业生自身定位有偏差。
不少高职毕业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择业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
■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及途径:
(一)国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
1、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建设
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及资源投入力度,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到同等重要位置;
2、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国家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提升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为高职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技术、管理类岗位;
3、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应当设立专门的政府机关,统筹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高职院校应采取如下对策:
1、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尤其注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
2、认真调研社会需求,合理优化专业结构,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争取做到让毕业生“入学即就业”;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从新生进校时就着重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及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工作应当贯穿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
(三)高职毕业生应采取以下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高职毕业生应当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道路。做好去基层、去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的准备;
2、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要力争做到“德才兼备”,身体健康。
3、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市场,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廖玲. 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3).
[2]覃承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9,12
[3] 宋伟.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2
(责任编辑:张雄辉)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对于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将日益增长,高职教育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但从最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存在的困难还是很多的,笔者试图找出原因之所在,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一、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因素
(一)社会及政府因素
1、传统的就业主渠道吸纳人才能力的下降。
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由于机构臃肿等原因面临着精简问题,吸纳高职毕业生就业的能力非常有限。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依旧严重,一些外向度较高、产业能级较低、低端产能明显过剩的行业相继遇到困难,大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倒闭,就业渠道减少。
2、我国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等严重地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我国社会各界普遍认为高职教育比普通本科教育层次低,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地位低、形象差。但实际上,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应当是同等重要的。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德国,高职毕业生同样具有完整的职业发展路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平行互补关系。
同时,很多高职毕业生把官职及政治待遇当成奋斗的目标,不愿到基层就业,不愿到民营企业就业。
3、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制度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应当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高职院校不应该也无力承担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任。最近,各地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各地教育、劳动、人事等政府机构纷纷采取多种形式来尝试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但仍未形成健全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二)用人单位因素
1、过分看重工作经验。
很多用人单位急功近利,只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不重视高职毕业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盲目追求“人才高消费”。
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盲目追求高学历,例如江苏某市政部门招聘公厕管理人员也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3、生源地域歧视。
不少用人单位甚至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高职毕业生公平竞争。
(三)高职院校因素
1、盲目发展,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不少院校受利益驱动,不顾自身的办学能力,纷纷开设办学效益好的“热门”专业,不仅造成了部分专业“人才”的粗制滥造,而且造成结构性失业。
2、硬件欠缺、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绝大部分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缺乏必要的师资力量、实训设备、实训基地,难以掌握最先进的技术,难以培育出社会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
3、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
许多高职院校对于就业部门的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重招生轻就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仅限于口头上,无法给毕业生提供满意的就业服务。
(四)高职毕业生自身因素
1、诚信问题。
部分高职毕业生不遵守合同和协议,缺乏组织纪律性,对高职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高职毕业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高职毕业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工作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低下;理论知识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差;沟通、协调能力差。
3、高职毕业生自身定位有偏差。
不少高职毕业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择业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
■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及途径:
(一)国家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
1、高度重视高职院校的建设
国家政府应当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及资源投入力度,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到同等重要位置;
2、加快产业升级步伐,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国家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提升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为高职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技术、管理类岗位;
3、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保障体系
应当设立专门的政府机关,统筹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高职院校应采取如下对策:
1、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尤其注意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
2、认真调研社会需求,合理优化专业结构,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争取做到让毕业生“入学即就业”;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从新生进校时就着重培养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能力及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工作应当贯穿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
(三)高职毕业生应采取以下对策:
1、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
高职毕业生应当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道路。做好去基层、去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的准备;
2、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要力争做到“德才兼备”,身体健康。
3、充分认识到社会的需要是个人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和基础,以平常心面对就业市场,妥善地处理择业过程中的各种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廖玲. 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措施.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3).
[2]覃承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及对策[J].广西教育.2009,12
[3] 宋伟.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2
(责任编辑:张雄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