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形式方面的问题:
作文的框架不够清晰。
具体表现在学生作文一大段、两大段;作文没有结尾;结尾与内容没有任何关系等。
对文体的把握不够。
有的学生喜欢、擅长想象文,却不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写人概念化,写事机械化,文末通常冠以“通过这件事,我——”这样的句式;纵观考场作文文体,一般以记叙文为主,假如考应用文,估计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二、内容方面的问题:
1.语句不通顺。喜欢写长句子但是意思又表达不清楚,读者搞不清楚他到底在说什么。
2.标点符号乱用。一句到底(全文都是句号)或者一逗到底(全文都是逗号,就最后一个句号)的情况经常出现;双引号和感叹号的乱用,比如“不可能!”写成“不!可!能!”,这些可能是受了网络用语的影响。
3.写作内容没有“意思”。读到开头就能感觉没读头,因为内容毫无创新感,要么是机械系地模仿课文,要么就是纯属编纂,所以在改考场作文时,经常改到雷同的作文,此类作文可谓千篇一律。
面对考场作文的种种问题,我们语文老师到底该怎么办?
通过这些年的作文教学探索,我认为想要实现考场作文提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三、写作技巧方面。
对于学生习作而言,如果一味地强调写作技巧,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因为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很有难度的技术活,因而在心理上已经输给了作文。但是,如果一点写作技巧都不强调,那学生写作文就会像挖地,挖到哪里算哪里,同样是不可取的。因此,我觉得对于写作技巧,老师应该充分借用课文这个媒介,实现写作技巧的稳扎稳打。如果是有心的老师可以发现,小学1—6年级的语文课文,基本上涵盖了日常作文的写作技巧,什么首尾呼应、什么设置悬念统统在课文中能找到;什么通知、演讲稿格式等等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融入作文教学呢?或者说将作文与课文进行有机结合呢?单元作文也好,小练笔也罢,都是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的最好载体。
我曾经这样做过,在每一个单元上完后,老师和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然后围绕一个主题,共同写一篇文章。这样做的好处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本单元中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而且师生同写,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四、作文点评方面。
1.把握好点评作文的面。
作文,一定要点评,教师点评得越精彩,学生才会写得越精彩。如果一篇好文章缺少发现与点评,那么将减少一次全班同学共同学习、提高的机会,好文章就应该拿来欣赏与学习的,课文只是一篇写得更好的作文而已;同样的,如果对一篇烂作文不进行点评,同样也会使学生失去一次提高的机会,因为你不对它点评,学生就找不到改进的方向,所以下一次还会一如既往地写这种烂作文。鉴于此,点评作文的面要把握好,既要点评好作文,又要点评烂作文。
2.把握好作文点评的度。
对于好作文,表扬的话多多益善,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但是对于烂作文,千万要注意用语,因为过于直接的点评,如“我觉得这篇作文写得太差了”“我觉得这篇作文写得真不咋滴”等等,会使学生失去写作文的信心,但是如果改为“如果这个地方改成”“假如这个地方这样改会更好”等等,那些作文不好的同学,听了这样的点评,便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久而久之,习作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3.采用形式多样的点评。
对于作文点评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作文点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比如在班上可以成立作文评审团,成员以班上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还可以是师生接力点评,最后评出最佳点评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点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发现作文中的问题。
4.學生作文到底如何指导?
我认为,学生作文的指导,在于教师的组织与引导。通过这几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凡是教师进行精心组织后的习作,情况都较为理想。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案例。在我班,我曾经以“笑”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习作。开场白是这样的:笑,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且都喜欢的表情,有没有人愿意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话题抛下去后,班上立马炸开了锅。所以我趁势引导:谁的笑最能逗得大家笑,谁就是真正的“笑星”!这个时候,大家都推荐班上的杨嘉宇上台表演笑。而杨嘉宇本来就是一个表情很丰富,动作也蛮搞怪的一个男生,走起路来喜欢摇摆,所以当时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杨鬼子”。在杨嘉宇同学表演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杨同学的语言、动作、表情,甚至可以猜测此时他的内心活动等等,待表演结束,趁着记忆犹新,我让学生对刚才的表演进行了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尽量描述得生动些。最后,我总结了刚才的活动,然后让学生把刚才的活动现场写下来。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接着我让学生进行相互修改,然后展示,我进行随机点评。后来许明杰的《杨氏笑功》发表在《黄山晨刊》。
从这个案例中,我感受颇深:作文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教师的引导始终是首位的。
作文的框架不够清晰。
具体表现在学生作文一大段、两大段;作文没有结尾;结尾与内容没有任何关系等。
对文体的把握不够。
有的学生喜欢、擅长想象文,却不会写一般的记叙文,写人概念化,写事机械化,文末通常冠以“通过这件事,我——”这样的句式;纵观考场作文文体,一般以记叙文为主,假如考应用文,估计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二、内容方面的问题:
1.语句不通顺。喜欢写长句子但是意思又表达不清楚,读者搞不清楚他到底在说什么。
2.标点符号乱用。一句到底(全文都是句号)或者一逗到底(全文都是逗号,就最后一个句号)的情况经常出现;双引号和感叹号的乱用,比如“不可能!”写成“不!可!能!”,这些可能是受了网络用语的影响。
3.写作内容没有“意思”。读到开头就能感觉没读头,因为内容毫无创新感,要么是机械系地模仿课文,要么就是纯属编纂,所以在改考场作文时,经常改到雷同的作文,此类作文可谓千篇一律。
面对考场作文的种种问题,我们语文老师到底该怎么办?
通过这些年的作文教学探索,我认为想要实现考场作文提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三、写作技巧方面。
对于学生习作而言,如果一味地强调写作技巧,会让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因为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很有难度的技术活,因而在心理上已经输给了作文。但是,如果一点写作技巧都不强调,那学生写作文就会像挖地,挖到哪里算哪里,同样是不可取的。因此,我觉得对于写作技巧,老师应该充分借用课文这个媒介,实现写作技巧的稳扎稳打。如果是有心的老师可以发现,小学1—6年级的语文课文,基本上涵盖了日常作文的写作技巧,什么首尾呼应、什么设置悬念统统在课文中能找到;什么通知、演讲稿格式等等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是不是应该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融入作文教学呢?或者说将作文与课文进行有机结合呢?单元作文也好,小练笔也罢,都是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的最好载体。
我曾经这样做过,在每一个单元上完后,老师和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然后围绕一个主题,共同写一篇文章。这样做的好处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本单元中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而且师生同写,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四、作文点评方面。
1.把握好点评作文的面。
作文,一定要点评,教师点评得越精彩,学生才会写得越精彩。如果一篇好文章缺少发现与点评,那么将减少一次全班同学共同学习、提高的机会,好文章就应该拿来欣赏与学习的,课文只是一篇写得更好的作文而已;同样的,如果对一篇烂作文不进行点评,同样也会使学生失去一次提高的机会,因为你不对它点评,学生就找不到改进的方向,所以下一次还会一如既往地写这种烂作文。鉴于此,点评作文的面要把握好,既要点评好作文,又要点评烂作文。
2.把握好作文点评的度。
对于好作文,表扬的话多多益善,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但是对于烂作文,千万要注意用语,因为过于直接的点评,如“我觉得这篇作文写得太差了”“我觉得这篇作文写得真不咋滴”等等,会使学生失去写作文的信心,但是如果改为“如果这个地方改成”“假如这个地方这样改会更好”等等,那些作文不好的同学,听了这样的点评,便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久而久之,习作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3.采用形式多样的点评。
对于作文点评的形式可以多样化。作文点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比如在班上可以成立作文评审团,成员以班上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担任,还可以是师生接力点评,最后评出最佳点评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点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发现作文中的问题。
4.學生作文到底如何指导?
我认为,学生作文的指导,在于教师的组织与引导。通过这几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凡是教师进行精心组织后的习作,情况都较为理想。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案例。在我班,我曾经以“笑”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习作。开场白是这样的:笑,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且都喜欢的表情,有没有人愿意起来给大家展示一下?这个话题抛下去后,班上立马炸开了锅。所以我趁势引导:谁的笑最能逗得大家笑,谁就是真正的“笑星”!这个时候,大家都推荐班上的杨嘉宇上台表演笑。而杨嘉宇本来就是一个表情很丰富,动作也蛮搞怪的一个男生,走起路来喜欢摇摆,所以当时同学们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杨鬼子”。在杨嘉宇同学表演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杨同学的语言、动作、表情,甚至可以猜测此时他的内心活动等等,待表演结束,趁着记忆犹新,我让学生对刚才的表演进行了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尽量描述得生动些。最后,我总结了刚才的活动,然后让学生把刚才的活动现场写下来。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接着我让学生进行相互修改,然后展示,我进行随机点评。后来许明杰的《杨氏笑功》发表在《黄山晨刊》。
从这个案例中,我感受颇深:作文水平的提高,它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教师的引导始终是首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