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生而平等的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王》是著名作家、文艺翻译家杨绛写的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这篇散文文字浅显,字里行间流淌着爱的清泉,闪动着人性人道的光芒。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命苦心善的不幸者,在荒唐动荡的“文革”时期,他的精神世界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善良诚实,忠厚老实,知恩图报。
  我被杨绛善良的心所感动,被她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感动,被她身处逆境但仍然关爱比她更不幸的人所感动,更为生活困顿、朝不保夕但却知恩图报的老王所感动。文章最后一段话震撼了我:“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教参对最后一句话的解释是: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也许是因为面对的是初二学生,所以教参没有把这句话中的人性成分深入挖掘,其实这句话的含义远远比教参的解释要深得多。
  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距离老王去世已经多年,而杨绛却一直没有忘记老王,还一直对老王心存愧怍。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境界已经不是能用善良一词概括的了,她把老王看成和她地位同等的人,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也许是历史原因,在中国,有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封建“官贵民贱”的文化陋习和“官本位”的文化影响,加之如今“金钱至上”的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要在当下社会真正树立“人是生而平等的”的意识,那也许只是一个梦想。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人都看不起辛勤劳作的外地民工,对他们使用带有歧视性质的称呼;在小区里,很多业主对保安和清洁工趾高气扬,在他们眼里,保安和清洁工就是低人一等的,也许这些业主自己也曾经出生底层,有一天翻身就自认为做了人上人,就看不起比自己处境差的。在他们的意识里,哪有“人是生而平等的”概念?
  杨绛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混乱年代。她在追忆混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我们感觉到的更多的不是控诉,而是对人性中善的信任。或者说,因为自己的善良,她更容易忽略苦难,看到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芒。课文《老王》的公开课我听过几次,教师在教学环节里都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弱势群体,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呢?说说你的看法。学生都表示要多帮助弱势群体,教师也肯定这一说法。但是我个人认为,现在在物质上帮助弱势群体很容易,但是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平等地对待他们?因此,仅仅把杨绛的这篇散文解读为送老大爷过马路之类的善良是错误的,对于比自己更加不幸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他们和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有时精神上的关爱比物质上的给予更重要。这让我想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乞丐》,屠格涅夫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那是因为,他从乞丐那儿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本来施舍者为没有东西施舍给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没有采用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而是用平等的、诚恳的态度向乞丐表示歉意,这种态度使他与乞丐之间的关系平等了。乞丐意识到施舍者把他当成了平等的人,我们从乞丐的话里能够体会出他对真正的爱心和同情的理解与感激。
  教学《老王》一课,我会给学生讲镇海中学校工阿英的故事。阿英是镇海中学的一个普通校工,镇中论坛“学生心语”中《镇海中学的真实——忆“阿英“!》这条帖子跟帖者甚多,阿英是学校的一个勤杂工,但是学校里的每次捐助,他几乎都参加,且不留名,他热心地帮助学生抬水、抬桌子,自己掏钱买面包喂校园梓荫河里的鱼。近200条回帖中,有毕业的学子,也有就读的学生,大家回忆着这位普通校工的点滴,表达着自已的友善、敬意、甚至谢意,感谢阿英默默地为一批批学生做了很多事。在《叩问梓荫》一书中,提到阿英的内容竟有两页之多,书里是这样写的:“阿英的故事”讲开了,受到与会专家高度肯定,因为在阿英身上,凸显了镇海中学人格平等的教育和谐。说实话,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居然是这两页,因为在百年名校里,一个普通校工,上至校长书记,下至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平等善待阿英,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现在流行说我的中国梦,如果让我说说中国梦的话,其中一个梦就是希望在这片土地上,人是生而平等的这一观念能够真正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作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我对识字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感触颇深。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好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基础。可是对学生来说这一时期的识字量特别大,而且学生学习能力差,自学识记意识差,对这
期刊
遇见你是我一生的幸运。  記得与你第一次相见时的我,害羞、胆小,个子不高还很瘦弱。但不知为什么你却一眼就看到了我,点名,起立,上讲台。那个瞬间,我整个人都是蒙圈的状态,双目呆滞,大脑混乱,几乎都快哭出来了。我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也不知是怎么回到了座位上。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次超越灵魂支配的神奇经历。  当然免不了你对我的点评。具体的已记不清,但大概就是说我非常勇敢,在同学中带了一个好头,等等。当时
期刊
中考作文倡导“写真实生活,展生命轨迹”,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但诸多教师在中考作文复习中对“真情实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复习中重技巧,轻内容,忽视学生的感受,用套路化的要求来约束学生,致使许多学生养成轻薄、虚伪的态度,作文缺少“真情实感”,结果严重影响作文得分。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一、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
期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积30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是作文的基础。目的是培养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地、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求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认——认出阅读教学的规律  这“认”
期刊
通过错题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梳理,抓住问题的关键,条理化、系统化地解决问题;并通过错题集解决零散、疏漏等问题。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一、坚持要求,培养习惯  每天每个学生的作业、测验等,每错必登,多错多登,少错少登,无错不登。开始这样摘登集中错题,无疑给有错题的学生增加了负担,尤其是学习习惯差、成绩差的学生错题多,困难本来就多,怕做作业,偏偏错题多,对他们来说思想
期刊
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鲁迅先生曾经这样比喻说:“我看现在的青年常在问人该读什么书,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真的识得了硫化铜,一举两得了。”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喜好和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尤其要多读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情境教育的诗篇》《魅力教师的修炼》,其中很多的思想精华让我获益匪浅。  那怎样去读呢?我觉得读书就像品云南三道茶,一苦
期刊
昨天是十月一日国庆节,晚上临近十二点时分,正准备入睡,我忽然接到镇三中一位家长的电话。原来他的女儿因为被他说了两句,离家出走一天,至今未归。她屏蔽了与爸爸妈妈的所有联系方式,家长万般无奈之下,打听得她与我班一女生是小学的好朋友,才深夜打电话向我求助。“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硬着头皮给女生妈妈打电话,请求协助寻找。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凌晨三点多钟,我收到该家长的短信:“王老师,您好!太谢谢了,晚安!”
期刊
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  新时期下提倡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均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并且将教学主导权交回至学生手中。尽量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相适应的学习方案,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便能够满足学生强烈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比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教学目的放置在“拔高”上;对于成绩一般以及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将教学目的放置在
期刊
现在的初中语文考试(包括期中期末统考、升学考试),古诗的阅读欣赏是必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强化欣赏是必要的。语文本身是欣赏性很强的学科,加之古诗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鸟”都人性化了,蕴含诗人深厚的内心情感,所以,发掘古诗文质兼美的特色,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欣赏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  一、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语言艺术美,找到学习古诗的钥
期刊
终其一生,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的事,这也许就是教育。但是“教育”这个说法,还是显得生硬了些,一个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需要自己的内动力的,那就是: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招摇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美丽是可以传递的,组织学生收看央视开学第一课《美就在你身边》后,该如何把“美”育落实下去呢?班里的学生说,学校是自己最熟悉、可也是最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天天在这里;而陌生呢,由于学习生活紧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