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招生的多样化探索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c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我国高考制度进行了以多样化为目标的诸多改革。近年来,关于高考改革的多种重要文件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基本模式。无论是分类、综合还是多元,都折射出我国高考的多样化改革趋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是实行大学多样化招生的典型国家,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为美国的高等教育选拔了适合而优质的生源,造就了其在世界上的绝对领先地位。目前,我国高考的多样化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及其多样化探索值得我们了解与借鉴。
  一、大规模标准化考试的引入
  美国高等教育发端于1636年创建的哈佛学院,迄今已300多年。在殖民地时期,美国本土建立的学院以欧洲的教育模式为参照,深受其母体欧洲大学“办学自主、学术自治”传统的影响,殖民地学院的入学考试都是自主进行,且没有笔试,一般由校长或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试。美国建国后,虽然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新建学院数量剧增,但大学招生由各校自定标准、自主录取的做法并没有改变。
  内战爆发后,美国大学进入转型期,伴随着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类型的多样化以及高中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大学入学率也迅猛增长。从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公立大学通常根据获得认证资格的公立高中的毕业文凭来录取学生,但东部的私立精英大学由于入学竞争激烈,除了高中学业成绩外,还参考其他入学标准,如推荐信、个人信息(含家庭社会地位)、志愿书等。转型期间,私立大学于20世纪初发起成立了大学委员会,先是开发了学术科目通用考试作为入学标准,后又将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引入大学招生。SAT即“学术性向测验”,后改为“学术评估测验”(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其最初的定位是测量固有智力天资的智商测验而不是测试学生对学术课程的掌握程度。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西部的公立大学开发了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即所谓的“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作为SAT之外的另一种选择。此后,SAT或ACT等标准化考试成绩便取代高中成绩成为打开大学之门的“万能钥匙”。
  二、大学招生的考核指标
  发展至今,美国有入学要求的大学(相对于实行开放入学的大学而言)一般是通过指标多元的综合评价来选录学生,要求申请者提供SAT或ACT分数、高中成绩、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 Placement,简称AP)和国际高中文凭考试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等成绩、推荐信、课外活动、才艺证明、小作文等材料中的一种或数种。其中,高中成绩是美国大学入学最重要的标准。但大学在评估此项指标时,并非片面追求高分数,而将其放置到学生的中学教育条件或家庭背景中进行综合评价。标准化考试分数是除高中成绩外的另一条主要入学指标,也是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因子之一。此外,美国大学非常注重学生追求上进、挑战自我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多选修难度大的高级课程或大学预修课程,如AP、IB等。修习并通过这些高难度课程的考试,可以为成功申请大学增加不少筹码。课外活动也是一些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在考察学生入学申请时比较重视的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大学了解学生对非学术活动或在学校以外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承担的义务、所作的贡献,而且可以关注到学生的特殊才能或成就。推荐信在入学申请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一般要求学生提供由高中最后两年主要课程任课教师所写的推荐信,有的学校也欢迎学生提供由课余打工的雇主、才艺教练、社区宗教领袖、朋友乃至家人写的额外推荐信。由于希望选拔到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些大学还鼓励申请者提交自己在艺术、体育或其他方面的特长证明。学生的个性品质通常也为大学所关注,主要从推荐信、中学报告以及学生所写的短文或个人自述等材料中考察,这些材料使学校在冰冷的考试分数之外,了解学生作为“人”的思想、观念、态度、爱好、兴趣、生活经历等活生生的另一面。
  面试表现也是一些大学录取的考量因素之一。当然,并非每所大学都具备面试条件,也并非每个申请者都能得到面试机会。那些条件具备的学校或申请者,面试并非必要条件;没有得到面试机会的申请者,也不会在入学竞争中处于劣势。与国内高考招生的面试不同的是,美国大学招生的面试环节一般不在校园内由招生人员完成,而是由散布在全美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校友志愿者们代表学校在当地进行。因此,面试与其说是入学条件之一,毋宁说是架构在学生与大学之间的一座桥梁,或者说是大学向学生推介自己的一种渠道。
  三、标准化考试的争议与大学招生改革
  尽管美国的大学录取考核指标非常多元,但在招生实践中,由于统一考试成绩的可比性,标准化考试分数往往成为凌驾在大学招生自主权之上的“无冕之王”。截至目前,标准化考试分数仍被美国2400多所四年制大学视为录取抉择的最重要依据,并且一直是颇有影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其他文献
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建立教研制度最初的出发点是解决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教材教法的指导,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基础教育领域的教研观念、理论、手段以及人才成长的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教研工作面临着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发展。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教研工作
我是一名教龄只有6年的青年男班主任。  五年级(1)班,是我这学期新接手的班级,班里有个名叫小高的男生。因为“与众不同”,小高早已名声在外,前任班主任李老师对他束手无策,同学们也都认为“他就那样儿,没救了”。  在和李老师办理交接手续时,她给了我两点建议:小高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一定要严肃处理;他常常招惹同学并引发冲突,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录像并有“人证”在场,否则他会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将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 以下简称“三区三州”)确定为深度贫困地区,由中央统筹重点支持建设,其中特别提到要加强教育扶贫建设[1]。教师是教育扶贫主力军,因此“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就要准确聚焦当地的区县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以及其中最为关键的
回顾小文博士初来北师大这段不长的历史,我们深为他对地理学与遥感科学事业的贡献而感到欣慰,也为他的过早离开而痛惜。  1978年恢复高考,李小文考入中科院地理所。当时我也开始招收研究生,对于成绩优秀的李小文已有所闻。到了20世纪90年代,小文开始闻名于中科院地学界,一是由于他在遥感辐射机理建模中的杰出贡献;二是因为他是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派往国外的第一批留学生,学成后即回到中科院遥感所工作,还加入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电视专题片《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学习对复杂信息进行筛选、梳理、分析、综合的方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体会人物的人格魅力。通过创设情境、启发点拨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重要字词。  2.梳理全文,提炼信息,概括阿炳坎坷而不
在执教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时,许多年轻教师都按照教参上的说法,将这一课的主旨仅仅归结为对以老王为代表的底层劳动人物“在不幸生活中不改善良淳朴天性”的讴歌。作品的确反映了这个主题,这是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轻而易举地读到的东西。但如果将作品的主旨完全归结于此,笔者认为违背了作者的写作初衷,甚至可以说将作者看得太浅薄了。  其实,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人物的颂歌,但更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这主要
如果你问笔者打造独特音乐课堂的关键是什么,笔者也许会给出这样几个关键词:游戏、跨界、创意、温度。笔者希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内心生长需要的阳光和养分,让音乐成为他们美好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让音乐游戏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借助游戏化的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尽情参与和体验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学习与积累音乐知识,已经成为教师打造特色课堂的常用手法。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游戏适用于所有的课堂,那么,如何选
【摘 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知行合一的人。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学通过“开学玩两天”的课程构想,从一个角度切入,创新回应了“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育人要求。  【关键词】五育并举 全面育人 开学玩两天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006年5月22日,在“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研修暨海峡两岸小学语文学术交流会”上,台湾省桃园县中坜市大仑小学王家珍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类叠法与短诗创作》一课。这节课主要由循序渐进的三大板块构成:一是认识叠词;二是感受“类叠法”的作用;三是运用“类叠法”创作短诗。台湾老师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笔者结合现场听课笔记和现场录像整理的课堂实录。  (王家珍小传:台湾省桃园县中坜市大仑小学
“正德厚生”是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中学的校训,出自《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正德”就是尽人之性,以正人德;尽物之性,以正物德。这里的“德”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道德的含义,而是指事物的属性;“正”此处为使动用法,意为使事物的属性平正,不偏斜。从过去的治国理念到现今的治校理念,“正德厚生”都无不体现一脉相承的思想内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在教育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也发生变化,并赋予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