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求知求学欲望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i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到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第二章回归教育的纯真,心理颇有感慨。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如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达到学好知识,培养能力这一目的,是我们为人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对此我谈谈对激发学生求知求学的一点看法。
  一、用自己真誠的爱心,去换取学生的求知欲望
  爱心是无限的人性瑰宝,现在的孩子,犹豫受社会化、家庭环境的影响,沾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惯,有的孩子讲究吃穿,不愿劳动;有的孩子爱玩游戏,一有时间就进游戏厅、逛网吧,对学习不感兴趣,因而学习成绩下降。针对这些孩子,我们当老师的不应歧视他们,训斥他们,而是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动他们。为了得到他们对老师的好感,下课和他们一起玩,课外活动在一起做游戏,使这些学生逐渐喜欢上自己。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把他们在游戏中争强好胜的性格往学习上引导。可以运用故事会给他们讲中外著名科学家小时候的事,教育他们好学上进;同时也可以联系社会上个别青少年,不愿学习,专逛两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教育他们认清危害,经过正反两方面教育,相信能使这些以前不爱学习的同学,都能改正自己的缺点,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学习有了劲头,学习成绩才会有较大的提高。当老师只有真正捧着一颗真心去对待孩子、关爱孩子,他们一定能感受得到、体会得到,从而扫走他们心中的阴霾,才会有更强的求知欲吧。
  二、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机制,激发上进心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们都盼望自己的学生取得好成绩,一旦有的学生成绩下降,心里恼火,很多老师都会大发脾气,严厉训斥,以用各种的惩罚手段来对待学生。这样做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会伤害他们学习积极性。17世纪捷克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凡是强迫孩子去学习的人,就是大大地伤害他们,应该用一切可能得方式把孩子们求知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这话一点都不假。在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在他们的头上,而应当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环境,对他们学习中暴露的缺点,不要过分的指责,要采用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要从他们身上闪光一面,鼓励他们克服缺点。我在教学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他以前的语文老师对他没有好感,他语文相当的糟糕,因为老师经常训斥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一天,他多父亲说:“老师说我不是学语文的料,我对自己没有了信心了。”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极为焦虑。但当我教到这个学生的时候我发现这个孩子不是笨,就是太淘气,你批评轻了他不理睬,批评重了,他跟你闹别扭。于是我利用他体育好的这个优点,经常表扬他,同时指出他学习中存在的缺点,鼓励他只要用心去学习,就会把成绩提高上去。这个孩子听了老师的话,上课专心致志的听讲,课后作业也认真多了,结果在期中考试的时候成绩上升了很多。我经常称赞他:“你具有语文才能,是个学习语文的高手呢。”短短一句话,使这个孩子兴奋不已,学习积极性更大了。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打动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学生的求知欲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当学生们都能刻苦学习时,作为教师心理也是一种安慰吧。
其他文献
时间的深度在于延续性,思想的深度在于创造性,而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于是,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那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空间呢,它的深度是什么?答案似乎很简单,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如一口井,它的深度便是那十尺竹竿的长。又或是一只盆,它的深度便是那见底浅水的深。  换言之,都是物理量的表现形式罢了。  但我绝不是只要这些答案,因为我对“深度”的理解远不仅仅局限于物理量。回过头来看,我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初中阶段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更突出的是学生自身情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命活动中实现快乐作文。文章将会从实际出发,系统地分析在生命体验過程中如何实现快乐作文。  关键词:体验生命;快乐作文;相关研究  在初中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结合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进,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够逐渐实现自由、洒脱、快乐的写作状态。这一点要求老师们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力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朝更迭,城头变换,在中国再平常不过,随之而来的,则是无数的变革,而变革家首先思索的,是舍弃什么,留下什么,这也决定着变革的成改。  中国近代史是一段不愿提起的历史,也是国人奋起抗争的历史。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觉醒的中国人在政治、经济、思想各层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而于思想上,便是兴盛一时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打击了封建政权的思想根基—儒学,一时之间,一股“打倒孔家店”的热潮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文明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当生活高速运转时,一些弥足珍贵的点滴会被遗忘,它们无奈的停留在永难驶回的彼站,铸成了令人叹惜的过往。  人们曾惊叹“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迅速,而如今长安城中,人们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往来于名胜古迹,花开半夏,却已无人赏玩,人们疲于奔命的由一站到下一站,为事后在亲朋面前炫耀自己见多识广作足了准备,可若是有人细问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