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微课”等信息资源是教育的必然趋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部分学生无法完全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他们的学习困难就可以通过把形象生动的“微课”作为学习资源的补充来解决。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微课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的拓展,实现师生的情感交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微课资源;设计;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在网络平台的应用及多样化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微课”学习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应用就成了这一新型教育方式下的一个重要内容。微课资源可以实现学生对各种知识点的自主化学习、个性选择学习,能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巩固、强化重要知识,查缺补漏,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放在第一位,可见,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学生由于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没能记住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要知识点,课前没有较好的途径进行预习,课后也没有较好的资源进行补充,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自然没办法提高。而把“微课”融入课堂中,或者让学生作为课前与课后的补充学习,其形象化与可移动性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点。语文课堂更是需要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课程,所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发、设计和应用“微课”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理特性和心理特征发展还不成熟,尚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手段化课本的抽象内容为形象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教师播放一段微课视频作为导入:伴随着轻快悦耳的音乐,德国街头的大街小巷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在阳光下,格外美丽。一开始就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学生迅速沉浸在课堂中,思考这样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继而引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短短五分钟的微课,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期待,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课本的知识鲜活起来,学生如临其境,更能够充满兴趣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归纳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引导和点拨学生,让他们获取知识;而学生更要学会自主学习,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知识,进而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如果学生在课前能利用微课主动学习课堂知识要点,课后及时复习,那么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教学中,可以利用微课归纳知识要点,在微课中说明“习作对象”“习作要求”“修改要求”等,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1)找准人物特点;(2)选好典型事例;(3)抓住人物描写。同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学生在课前用微课进行自主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要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进行堂上作文时,就可以更快地找准切入点,抓住人物的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形神兼备。微课资源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得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随着年级的提高,小学生也能够逐步增强概括性与逻辑性,他们的想象力越丰富,语言表达就越生动,他们的想象力越活跃,思维就越开阔。因此,教师利用微课资源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同时也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索,深刻体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如在教学《女娲补天》时,通过微课动画展示“红、黄、蓝、白、青”五种颜色的石头,把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让学生想象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想象女娲是怎样“忙了几天几夜”的,又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
又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时,用微课展示花生的生长地点和生长过程,作为学生课外素材的补充。学生围绕朴素无华、甘于奉献的花生进行联想:社会上还有谁和花生的品质一样,甘于默默奉献?学生打开思路,联想到了一个又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如教师、医生、环卫工人等等,并从中体会到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平凡和伟大。
四、营造互动氛围,实现师生情感交融
微课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实现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等多方面的互动。
(一)师与师
微课教学包括了两大方面的内容:既有教学资源的补充,也有教学片断。教师制作的微课可以上传到网络平台,实现不同地域教学资源的共享。许多教师可以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课资源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成果,这就实现了师与师的互动、师与师的教学交流。
(二)师与生
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具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利用微课资源时,可以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将自己的想法设计提前设置到微课当中,学生课前学习微课资源,充分预习课文,整理自己的内心感受,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学生堂上学习微课资源,补充了课内没有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课后学习微课资源,查缺补漏,更好地巩固相关知识。微课资源的应用,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大、更广,让语文学习变得更高效。
(三)生与生
微课教学是开放式的,微课的学习运用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外。课外的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补充了课内知识的不足。学生之间在课余时间观看微课视频,能够相互交流感想。特别是当前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经常交流,微课为他们提供了条件。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学生利用微课学习了许多爱国故事,不同小组整理并展示了不同的成果。形式内容如下:
各小组在学习微课内容后自主进行交流,锻炼了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实现师生、生生情感上的交融。
总之,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也要注重微课的运用,教师旁征博引,有效发挥微课的作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
[2]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3]陈弘.如何利用微课提高小学语文教學能力[J].课外语文,2016(24).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微课资源;设计;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以及现代化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在网络平台的应用及多样化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微课”学习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应用就成了这一新型教育方式下的一个重要内容。微课资源可以实现学生对各种知识点的自主化学习、个性选择学习,能让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巩固、强化重要知识,查缺补漏,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放在第一位,可见,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学生由于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他们没能记住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要知识点,课前没有较好的途径进行预习,课后也没有较好的资源进行补充,长此以往,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自然没办法提高。而把“微课”融入课堂中,或者让学生作为课前与课后的补充学习,其形象化与可移动性的特点正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缺点。语文课堂更是需要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课程,所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发、设计和应用“微课”资源是十分重要的。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会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理特性和心理特征发展还不成熟,尚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手段化课本的抽象内容为形象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如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教师播放一段微课视频作为导入:伴随着轻快悦耳的音乐,德国街头的大街小巷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在阳光下,格外美丽。一开始就给了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学生迅速沉浸在课堂中,思考这样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继而引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短短五分钟的微课,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期待,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课本的知识鲜活起来,学生如临其境,更能够充满兴趣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归纳知识要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引导和点拨学生,让他们获取知识;而学生更要学会自主学习,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知识,进而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如果学生在课前能利用微课主动学习课堂知识要点,课后及时复习,那么课堂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教学中,可以利用微课归纳知识要点,在微课中说明“习作对象”“习作要求”“修改要求”等,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1)找准人物特点;(2)选好典型事例;(3)抓住人物描写。同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学生在课前用微课进行自主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己探索知识、掌握要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进行堂上作文时,就可以更快地找准切入点,抓住人物的特点,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把作文写得形神兼备。微课资源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得语文课堂更加高效。
三、插上想象的翅膀,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潜能。”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随着年级的提高,小学生也能够逐步增强概括性与逻辑性,他们的想象力越丰富,语言表达就越生动,他们的想象力越活跃,思维就越开阔。因此,教师利用微课资源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同时也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自由探索,深刻体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如在教学《女娲补天》时,通过微课动画展示“红、黄、蓝、白、青”五种颜色的石头,把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让学生想象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过程,想象女娲是怎样“忙了几天几夜”的,又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女娲的奉献精神。
又如,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一文时,用微课展示花生的生长地点和生长过程,作为学生课外素材的补充。学生围绕朴素无华、甘于奉献的花生进行联想:社会上还有谁和花生的品质一样,甘于默默奉献?学生打开思路,联想到了一个又一个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普通劳动者,如教师、医生、环卫工人等等,并从中体会到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平凡和伟大。
四、营造互动氛围,实现师生情感交融
微课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能够使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这种互动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实现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等多方面的互动。
(一)师与师
微课教学包括了两大方面的内容:既有教学资源的补充,也有教学片断。教师制作的微课可以上传到网络平台,实现不同地域教学资源的共享。许多教师可以利用短小精悍的微课资源学习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成果,这就实现了师与师的互动、师与师的教学交流。
(二)师与生
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具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在利用微课资源时,可以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将自己的想法设计提前设置到微课当中,学生课前学习微课资源,充分预习课文,整理自己的内心感受,能够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学生堂上学习微课资源,补充了课内没有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课后学习微课资源,查缺补漏,更好地巩固相关知识。微课资源的应用,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大、更广,让语文学习变得更高效。
(三)生与生
微课教学是开放式的,微课的学习运用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外。课外的微课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补充了课内知识的不足。学生之间在课余时间观看微课视频,能够相互交流感想。特别是当前课改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经常交流,微课为他们提供了条件。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学生利用微课学习了许多爱国故事,不同小组整理并展示了不同的成果。形式内容如下:
各小组在学习微课内容后自主进行交流,锻炼了他们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实现师生、生生情感上的交融。
总之,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在微课的使用过程中,也要注重微课的运用,教师旁征博引,有效发挥微课的作用,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2).
[2]张志宏.从面向学习者的角度架设微课平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0).
[3]陈弘.如何利用微课提高小学语文教學能力[J].课外语文,2016(24).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