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呼声愈来愈高。语文素养主要包括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整体感知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因为是中考、高考的考查重点而逐渐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教学的重头戏。然而,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非常缓慢,有些初中毕业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语意理解、语言表达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创新了。时下学习方式改革方兴未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正逐渐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如何引导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近来,笔者研读了一些教育专家的理论著作,深受启发,对阅读教学也有了一些粗浅的想法,现整理出来以求方家指正。
在阅读教学中可采取“粗吞、细嚼、消化、运用”四步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粗吞。即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起始句、总结句等为突破口。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讨论,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在取材、构思上的匠心,了解写作上的技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思路和艺术特色。在实施之初,可以给予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切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观其大略”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让学生找出盼春、赞春的抒情语句,勾画“草”、“花”、“风”、“雨”、“人”图景的标志性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感悟文章主旨,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抓住特征、有序生动地写景状物的艺术特色。
第二步:细嚼。即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具体深入地解读文章。在教学中,以练习为手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做细心研读和深入理解;以独立思考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去眼看、耳听、口说、心思、手写,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品味课文。在学生对疑难之处深入讨论后,自我修正答案,并开展小组内互查互改活动,以求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师未讲,让学生先练,在练中求得理解,同时利用自身的知识构成和素养去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中的能力“迁移”。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探讨研究一些开放性强的题目,还能引发创造性见解,激发创新意识。仍以《春》的教学为例,可引导学生以完成语段阅读练习为突破口,通过讨论交流,深入理解全文赞美春天,激人向上的主旨和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领会本文抓住事物特征、生动有序地写景的艺术技巧,从而实现对文章从内容主旨到艺术特色,从整体构思到细部描绘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
第三步:消化。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具体解读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上来,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学生讨论、总结学后受到的思想上的教育和领会到的艺术技巧。(2)再读文章,将自己的所感与所得放回到文章中,求得更深入的理解。(3)寻求读后的新发现以及对文章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的独特领悟。或以挑剔性眼光审读文章,指出其瑕疵,使阅读带有鲜明的自我色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如教学《叶》,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既为清洁工的伟大精神所感动,萌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壮志,也深入领会了本文运用的以叶喻人的比兴手法。在学习文章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发现文中的一些瑕疵,如“叶……在枝头残喘”和“……打着旋儿从枝头跌落下来”两句。作者对叶的感情明显是肯定、颂扬的,却又用了表贬义的词语“残喘”;既是“打旋”,就应当是“飘落”,但作者却又用“跌落”来表现。在否定教材的同时提高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叶》与《我的母亲》相比较,更深入地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之妙。
第四步:运用。即把课内学习所得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完成阅读能力的迁移、提升。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拓展阅读。阅读同类题材或同类体裁、或是同一作家或同一风格的作品,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增强了阅读理解和感悟的能力。(2)讨论。通过讨论总结拓展阅读的感受,以获得阅读同一类文章的方法技巧,使理性认识再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3)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规律性的认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写作过程中再深入领会这类文章在取材、立意、写作手法上的妙处,提高学生对这类文章理解、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教学郭沫若的《石榴》和萧乾的《枣核》后,引导学生继续阅读鲁迅的《枣树》和林清玄的《布袋莲》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写物散文在状物抒情、托物寓意方面的写作特色,并要求学生选取一个事物来仿写。
总之,采用“四步”教学模式,实施由表人里、由此及彼的阅读教学。也是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吻合的。实施“四步”阅读教学模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可采取“粗吞、细嚼、消化、运用”四步教学模式,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步:粗吞。即整体感知。指导学生在初步了解文章内容、理解生字词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起始句、总结句等为突破口。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讨论,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在取材、构思上的匠心,了解写作上的技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思路和艺术特色。在实施之初,可以给予学生具体的学法指导,切实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具有“观其大略”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可让学生找出盼春、赞春的抒情语句,勾画“草”、“花”、“风”、“雨”、“人”图景的标志性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感悟文章主旨,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抓住特征、有序生动地写景状物的艺术特色。
第二步:细嚼。即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具体深入地解读文章。在教学中,以练习为手段,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做细心研读和深入理解;以独立思考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去眼看、耳听、口说、心思、手写,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品味课文。在学生对疑难之处深入讨论后,自我修正答案,并开展小组内互查互改活动,以求教学效果的优化。教师未讲,让学生先练,在练中求得理解,同时利用自身的知识构成和素养去解决问题,实现学习中的能力“迁移”。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探讨研究一些开放性强的题目,还能引发创造性见解,激发创新意识。仍以《春》的教学为例,可引导学生以完成语段阅读练习为突破口,通过讨论交流,深入理解全文赞美春天,激人向上的主旨和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领会本文抓住事物特征、生动有序地写景的艺术技巧,从而实现对文章从内容主旨到艺术特色,从整体构思到细部描绘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达到深入理解文本的目的。
第三步:消化。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把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具体解读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上来,进而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学生讨论、总结学后受到的思想上的教育和领会到的艺术技巧。(2)再读文章,将自己的所感与所得放回到文章中,求得更深入的理解。(3)寻求读后的新发现以及对文章思想内容、艺术技巧的独特领悟。或以挑剔性眼光审读文章,指出其瑕疵,使阅读带有鲜明的自我色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如教学《叶》,学生通过讨论学习,既为清洁工的伟大精神所感动,萌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壮志,也深入领会了本文运用的以叶喻人的比兴手法。在学习文章优美语言的同时,还可以发现文中的一些瑕疵,如“叶……在枝头残喘”和“……打着旋儿从枝头跌落下来”两句。作者对叶的感情明显是肯定、颂扬的,却又用了表贬义的词语“残喘”;既是“打旋”,就应当是“飘落”,但作者却又用“跌落”来表现。在否定教材的同时提高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提高。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叶》与《我的母亲》相比较,更深入地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之妙。
第四步:运用。即把课内学习所得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完成阅读能力的迁移、提升。可以开展以下活动:(1)拓展阅读。阅读同类题材或同类体裁、或是同一作家或同一风格的作品,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增强了阅读理解和感悟的能力。(2)讨论。通过讨论总结拓展阅读的感受,以获得阅读同一类文章的方法技巧,使理性认识再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3)读写结合。鼓励学生将阅读中获得的规律性的认识运用到写作中去,在写作过程中再深入领会这类文章在取材、立意、写作手法上的妙处,提高学生对这类文章理解、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教学郭沫若的《石榴》和萧乾的《枣核》后,引导学生继续阅读鲁迅的《枣树》和林清玄的《布袋莲》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写物散文在状物抒情、托物寓意方面的写作特色,并要求学生选取一个事物来仿写。
总之,采用“四步”教学模式,实施由表人里、由此及彼的阅读教学。也是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相吻合的。实施“四步”阅读教学模式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还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