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TALIS是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研发的四大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之一,它主要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学信念与实践、工作条件和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调查。2013年, 38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TAILS2013调研,上海是中国内地首个参加的地区。测评结果,对提高我们一线教育管理者打造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对此进行阐述。
关键词:TALIS 教师发展 学校师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9-0022-01
1.自强:坚守国内优势,夯实教师发展传统
上海教育在向国际介绍经验中特别提到:“我们的教师和国外相比,运用在教学上的课时相对少,所以能够腾出很大一块时间进行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活动,这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模式也被逐渐推广到国际上。”尤其是上海市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强化教研制度建设,积极改革和加强教研室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研功能,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以校为本激活基层智慧,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1)进一步强化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通过反复强调教师角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反复强调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及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制定学校教师宣言,开展我身边的模范人物评选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增强每位教育者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传统项目
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应该加大教研组长培养力度,切实提高科组长作为学科“掌门人”的领导力。强化教研组建设,继续强化和规划好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学科教研活动;根据教师需求,开展学科、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培训,根据学校实际设计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强化“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项目。规划好实用、紧贴教师工作的在职培训课程;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
(3)进一步强化教师间的均衡发展
根据“木桶原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均衡化发展,是托起教育质量底部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方面,建立名师工作室,通过骨干教师培养,打造优师、名师;另一方面,需要设立一定的教师考核制度,帮助薄弱教师成长。
2.自新:研究TALIS“发现”,革新教师发展策略
(1)内容革新
第一,入职教育内容系统化:“正式的教师入职培训很重要。有一半教师报告他们入职时没有获得正式的培训”。对照TALIS项目框架,参照发达国家做法,系统开发设计职前、入职、在职发展的教师教育内容。
第二,设计适应21世纪教学生态变化的内容:且各国教师职前教育越来越多地趋向于培训中发展教师迅速地、准确地诊断学生问题的能力。根据TALIS的“发现”:“在各国,教学工作最大的发展需求是‘教授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其次是‘信息通讯教学技能’和‘学生纪律行为’”,所以,我们的培训内容尽量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来设计,尽量多涉及“适应21世纪教学生态变化”的内容。
第三,按照阶梯式培训设计内容,分教龄段设计内容。根据教师发展成熟的教龄特点,设置不同教龄段教师的培训内容。尤其要培养本学校土生土长的名师。“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2)形式革新
第一,多创造非正式交流机会:TALIS调查发现,“为提高教学进行的非正式交流”是所有专业发展类型中参与率最高的,93%的教师称在调查规定期限内參与过此类活动。不仅如此,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与同行的非正式交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所以除了正式的培训之外,多创作机会开展“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也是革新举措之一。
第二,多开展合作性活动:“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程度以及参与合作性的专业发展活动有关”。多开发与学校发展或者专业发展相关的同伴合作性的活动,亦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多设计同伴合作,与国外姊妹学校合作,与高校合作等形式的活动。
(3)评价革新
第一,建立教师国际视野下的教师激励机制:“教师不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原因也与或缺少激励措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关,也关系到教师的创新实践,尤其是当公众认可了教师的成绩时。”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应当起到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对照TALIS,建立国际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激励性评价体系。
第二,教师绩效评估和反馈要“正式”:“正式的教师绩效评估和反馈有利于教师的提高。然而有超过一半的老师都认为学校的教师评估仅仅是为了学校管理的需要进行的。”可见,教师绩效评估和反馈一定要“正式”,其评价体系要科学、公正,且反馈要及时。
第三,完善学校内部评价机制:通过调查得知,“来自学校内部的评价与反馈比来自外部渠道的更为普遍。也就是说,学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与反馈是最主要的教师评估手段,学校内部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升的最重要途径”。所以成立并完善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对促进教师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德)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 孔令帅,丁笑炯,吕杰昕.译.建设高质量的教师专业.来自世界的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TALIS 教师发展 学校师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09-0022-01
1.自强:坚守国内优势,夯实教师发展传统
上海教育在向国际介绍经验中特别提到:“我们的教师和国外相比,运用在教学上的课时相对少,所以能够腾出很大一块时间进行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活动,这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模式也被逐渐推广到国际上。”尤其是上海市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强化教研制度建设,积极改革和加强教研室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研功能,促进教育内涵发展,以校为本激活基层智慧,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撑。
(1)进一步强化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通过反复强调教师角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反复强调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让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及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制定学校教师宣言,开展我身边的模范人物评选等师德师风建设措施,增强每位教育者对自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进一步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传统项目
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应该加大教研组长培养力度,切实提高科组长作为学科“掌门人”的领导力。强化教研组建设,继续强化和规划好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学科教研活动;根据教师需求,开展学科、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培训,根据学校实际设计好教师的校本培训;强化“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等项目。规划好实用、紧贴教师工作的在职培训课程;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师的继续教育。
(3)进一步强化教师间的均衡发展
根据“木桶原理”,教师专业水平的均衡化发展,是托起教育质量底部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方面,建立名师工作室,通过骨干教师培养,打造优师、名师;另一方面,需要设立一定的教师考核制度,帮助薄弱教师成长。
2.自新:研究TALIS“发现”,革新教师发展策略
(1)内容革新
第一,入职教育内容系统化:“正式的教师入职培训很重要。有一半教师报告他们入职时没有获得正式的培训”。对照TALIS项目框架,参照发达国家做法,系统开发设计职前、入职、在职发展的教师教育内容。
第二,设计适应21世纪教学生态变化的内容:且各国教师职前教育越来越多地趋向于培训中发展教师迅速地、准确地诊断学生问题的能力。根据TALIS的“发现”:“在各国,教学工作最大的发展需求是‘教授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其次是‘信息通讯教学技能’和‘学生纪律行为’”,所以,我们的培训内容尽量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来设计,尽量多涉及“适应21世纪教学生态变化”的内容。
第三,按照阶梯式培训设计内容,分教龄段设计内容。根据教师发展成熟的教龄特点,设置不同教龄段教师的培训内容。尤其要培养本学校土生土长的名师。“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2)形式革新
第一,多创造非正式交流机会:TALIS调查发现,“为提高教学进行的非正式交流”是所有专业发展类型中参与率最高的,93%的教师称在调查规定期限内參与过此类活动。不仅如此,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与同行的非正式交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所以除了正式的培训之外,多创作机会开展“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也是革新举措之一。
第二,多开展合作性活动:“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程度以及参与合作性的专业发展活动有关”。多开发与学校发展或者专业发展相关的同伴合作性的活动,亦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多设计同伴合作,与国外姊妹学校合作,与高校合作等形式的活动。
(3)评价革新
第一,建立教师国际视野下的教师激励机制:“教师不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的原因也与或缺少激励措施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关,也关系到教师的创新实践,尤其是当公众认可了教师的成绩时。”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应当起到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我们可以对照TALIS,建立国际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激励性评价体系。
第二,教师绩效评估和反馈要“正式”:“正式的教师绩效评估和反馈有利于教师的提高。然而有超过一半的老师都认为学校的教师评估仅仅是为了学校管理的需要进行的。”可见,教师绩效评估和反馈一定要“正式”,其评价体系要科学、公正,且反馈要及时。
第三,完善学校内部评价机制:通过调查得知,“来自学校内部的评价与反馈比来自外部渠道的更为普遍。也就是说,学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与反馈是最主要的教师评估手段,学校内部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反馈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提升的最重要途径”。所以成立并完善学校内部评价机制,对促进教师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德)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 孔令帅,丁笑炯,吕杰昕.译.建设高质量的教师专业.来自世界的经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