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节西行越裳,南天树色郁苍苍”:朱的越南行旅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5744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偰的《越南受降日记》与《漂泊西南天地间》是兼具文学性与历史性的两部作品。二战结束后,朱偰作为民国政府顾问团成员入越参与日本军队投降仪式,受降期间发生的诸多历史事件在其日记中都有所记录,留下了关于越南受降始末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其中不乏关于越南名胜古迹的游记文字,而其更具文学性的越南游记则收录于文集《漂泊西南天地间》。朱偰游记语言简约传神,格调典雅蕴藉,多以日记形式纪游,是现代游记文学中颇具特色的作品。
  关键词:朱偰 越南 受降 游记
  朱是经济学专家,也是文史学者。其生前出版著作多达四十三部,涉及历史考古、经济金融、财政税务、文学翻译、游记见闻等多个领域。1945年9月,朱作为财政部代表参加民国政府越南顾问团“奉使越南”,至1946年4月离越,全程参与入越受降。公干之外,朱多有游历越南名胜,查勘其地的中华文化遗迹。1946年10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了朱的《越南受降日记》,记录了越南受降始末,游记文字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日记留下了朱的行旅足迹,也录下了越南二战结束前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历史情形。
  相对于《越南受降日记》内容的丰富驳杂,朱更具文学性的游记散文结集为《汗漫集》《漂泊西南天地间》等七部,是朱一生文字著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朱游记为典型的学者散文,深厚广博的文化知识积累、热衷探访历史遗迹是其游记散文的突出特点。其游记以文言为主,语言简约、质朴、传神,有着白话文游记所不具备的典雅情调,且多以日记形式纪游,饶有徐霞客游记之遗韵。
  一、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
  朱的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学,其主要社会职务即经济学教授和财政部官员都与此相关,历史研究则更多是家传学问与个人志趣,其父为现代历史学家朱希祖。家学影响不仅体现于朱的历史研究实绩,更有一种历史实录意识的熏陶。朱希祖终生保持书写日记的习惯,现存朱希祖最早的日记始于1906年1月1日,日记之前有“小叙”,叙文说明其深受曾国藩《求阙斋日记》影响而意欲仿效为之:“又刺取曾文正公语谓:‘自此日日作日记,誓终生不间断。’司马温公语谓:‘事无不可对人言。’秉此二谊,庶几得成余将来之历史,而为终身之实录也。夫尚其勉之毋怠。”{1}实录个人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终将呈现个人人生之完整历史,也将成为时代史的一部分。朱写作出版《越南受降日记》的初衷和目的亦可作如是观,其中可见时代历史事件、历史场景、历史氛围,亦有个人之历史。
  《越南受降日记》分六卷,自1945年9月15日开始至1946年4月7日结束,大概六个月的时间里,记录有详略,但每日见闻、经历都有所交代。半年时间并不算长,但期间发生的一些事件诸如受降典礼、昆明政变、中法海防炮战、法越签署协议等,都堪称影响中国乃至亚洲、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朱日记中都有所记录。
  《越南受降日记》对1945年9月28日中国军队于河内接受日本军队投降的仪式典礼情景,从各方参加人员、会场布置到受降过程都叙述详尽,且看会场的布置装饰:“九时三十分,驱车赴总督府,府前广场上,矗大国旗,四角有线斜向地面,缀以万国国旗。总督府正面楼上,党国旗交挂,两旁则每一列柱上,遍悬中美英苏国旗。大礼堂正中,党国旗交叉间,悬总理遗像。两旁庑间,遍悬中美英苏国旗。”{2}如此细致的记录非亲历者不能为。作者观察到“日军司令士桥勇逸及海空军代表至,面带忧戚之色”{3},而当日观礼的华侨民众极多,甚至有由孙辈扶持而来的古稀老人。
  此情此景,令参与受降典礼的朱为中国的国家威仪深感自豪,难掩心中激动之情,更赋诗以纪念此光荣时刻:“上国威仪此日临,遗民鼓舞起欢音。沉沦百载安南郡,又见王师出桂林。万马出碧岑,岛夷俯首尽成擒。衣冠万国坛坫会,青史千秋报国心。越裳象郡皆陈迹,瓯骆文郎只废墟。一自阮王开衅后,越南宗社尽沦胥。浪泊湖平竹帛清,炎方从此洗刀兵。夕阳岭上红如许,倒影楼台分外明。”{4}诗人回溯历史,追怀中国作为越南上国时代之威仪,将入越受降视为国威重振,回归上国地位之显现。受降典礼上的朱内心充满的是民族自豪感与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渴望。
  作为入越顾问团中的财政部代表,朱主要负责越南受降区域内的银行接收、中越货币汇率决算、中国入越军队经费的筹措等问题,《入越受降日记》详细记录了作者所掌管的金融财政專业领域相关问题的开展、遇挫与解决过程。日记中还收录有多张关于日据越南时期总督府财政预算表,河内东方汇理银行、中法银行、横滨正金银行的库存等专业数据表,入越中国军队军费数目表等,是研究二战结束前后越南经济的颇具价值的历史资料。而朱在日记中记录最多、叙述最详尽的是中法货币战争。“法方忽于十一月十八日在西贡发布命令,停止五百元越币券之流通,实行通货紧缩,以图提高越币价格,压低关金之价格。”{5}此举引发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关金市价下挫,持有五百元越币的越南居民和华侨大受损失。法国此举的目的和影响,“质言之,即使越南人华侨蒙受损失,法国政府独受其利而已”{6}。当时西贡方面的华侨将法国政府的此举称为摧毁金融市场的原子弹。朱站在维护中国货币价值和华侨、越南民众利益的立场上极力反对,多次与法方进行谈判。法方一度同意兑换五百元越币,后又拒绝执行协议,中方遂决定采取强硬措施,朱带领宪兵前往法国银行命令执行,最后法方在美方的调停下同意继续兑换五百元越币,双方又就法国人、越南人、华侨的兑换份额发生争执,几番周折最终达成协议,维护了越南民众和华侨的利益。中法货币战争几经反复,整个过程可谓波澜起伏。
  可以说《越南受降日记》见事见人,叙事简明扼要、条分缕析,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皆有交代,写景则清雅而具神韵,历史性与文学性兼具。如日记中作者抒写再飞河内时于飞机上的所见所感,完全是文学性的语言与表达方式:“飞机低飞,傍山贴水而行,见草海似茵,平湖如镜,而芦荻萧萧,水鸟群飞。傍海有城,庐舍人物,皆历历可睹,几疑如《西游记》中,腾云驾雾,神游八极,偶至一处,不知其何方何国。”{7}朱具有诗人气质,外感于事,情动于中,常赋诗以记之,日记中收有朱诗作十余首,游览古迹,得见楹联,亦常将其出色者录入文中。日记中经济数据图表、楹联、诗作兼收,文学性文字与非文学性文字之间形成对照而具有表达的张力。   朱的文学修养也可谓自有其家学渊源,他一向多从父亲朱希祖先生请教诗艺。20世纪30年代初在德国留学期间,朱与新文学作家朱自清、冯至、徐梵澄等人来往密切。友人常聚会于朱柏林西郊森林湖畔的住所,畅谈文艺,议论风生,俨然是文学沙龙。“余又多订国内报刊,广购文学著作,备龙井茶待客,朋友之间,推心置腹,开诚布公,无话不谈。”{8}朱晚年回忆当时情景,心生无限感慨与向往。沙龙人物之一的滕固有诗记此盛况:“我来柏林城,君涉莱茵浦。送君虾龙驿,挥手良凄楚。归来箧衍中,满贮新纪叙。旖旎若李温,悲凉如老杜。迩来二年间,相厚复如许。日夕共盘桓,风雨无间阻。俯仰剧笑谈,意气溢眉宇。罗娜与幻台,况与美人伍。宗岱欣然诵佳句,君培覃思作清吐。从吾史余敦旧睦,慰堂巧啭《遏云谱》。湘南学子擅文辞,雅典贤人缅往古。唯有不才无赖固,猖狂磊落殊粗卤。君本挟策匡时才,亦复风流擅词赋。我侪知己六七人,多君周旋作盟主。”{9}沙龙人物各有所擅,性格各异,然皆为青年才俊,而朱被认为具匡时才又擅辞赋,于是被视为盟主。《越南受降日记》之具文学性亦可谓是渊源有自。
  二、使节与行者
  朱受命入越之初,友人以越情况复杂,法越关系棘手劝其不要入越:“语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乱之邦,君将焉往?”朱答曰:“班超以三十六人横行西域,是岂惧危避乱者哉?吾志已决,因毅然受命首途。”{10}颇具传统士大夫气质的朱固然是报国心切、壮志欲酬,对越南复杂情形预料不足也是事实。入越不久参与受降典礼之时,他赋诗记之,其情何其豪迈。几天之后,朱在日记中的文字则是另一种色调:“夜深人静,院宇深广,有感此行责任重大,颇不易应付。辗转少眠。”{11}从日记可以看出,当时中法、中越、法越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入越军队与顾问团之间也有矛盾隔阂,身处危局实难应付。
  民国行政院与滇军入越受降部队对待法国、越南的态度立场存在差异。民国行政院就占领越南军事及行政设施指示相关入越人员十四条原则,朱从一开始就认为此十四条原则“过于消极,一切出发点,皆以将越南交还法国为前提,代表团使命,过于空洞”{12}。滇军入越受降部队与越南独立力量、临时政府的关系比较亲密,反对中法协议。朱的立场实际上与滇军接近,但是作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使节,朱不能明确反对政府立场,同时顾问团与军队之间也存在隔阂。朱对入越军队军纪之坏和在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颇有微词。日记有记国军纪律欠佳、散兵游勇,常于海防市面抢劫,很多商店天色未晚就早早闭门,甚至白天路上行人也很冷清。入越士兵抢劫而有些军官则以其他不良手段牟利,他们从黑市低价收购五百元面值越币,然后逼迫法国银行全额兑换,从中渔利。再者,入越军队一方面既向国内照支军费,一方面又向外国银行压迫借款。
  彼时国内国外政局波诡云谲,朱虽为使节亲历其事,恐怕也难以全然预料个中权力斗争的种种阴谋。得知昆明政变之夜,朱忧虑重重,他自然深知此政变与滇军入越受降实深有关联。中法越及英美多方政治力量之间的纠葛与较量冲突,终于演变出法人倍兰遇刺、中法海防炮战等事件。法国殖民统治多年,越南河内民众对法国人久积仇恨,加之法国废止五百元越币政策更激发了这种仇恨,终于导致法国银行经理倍兰被越人枪杀。中法协议签订后,根据协议规定中国军队须向法国部队交防,对此协议,入越滇军很是反对。法军在协议正式生效之前,未经中国军队同意,强行从海防港登陆,中国军队警告无效、开炮回击遂导致中法炮战,最后以法军挂白旗投降为结局。而越南民众认为中国与法国结盟,对中国军队由入越之初的欢迎态度一转而为怨恨。战争、暴力、暗杀、流血冲突,如此等等,朱日记留下了危邦越南的真实历史图景。
  处身危邦,朱勉力于自己的职责,却与民国行政机构的官僚习气颇有不合之处,这与其行者志趣、诗人气质有一定的关系。朱自幼仰慕徐霞客,渴望做一位漫游天下的行者,其足迹踏遍了中国大部分地域,即使身在战时也难灭其行游兴趣。游记散文集《漂泊西南天地间》记下了朱在抗战时期,游历中国西南地区蜀、康藏、桂、滇、黔诸省的足迹。《漂泊西南天地间》中收有越南游记四篇,相较于日记中军事、财政、外交等多方面内容的驳杂性,这四篇越南游记是纯粹的文学文本。朱认为越南旧有文化实属中华文化圈,与滇、桂更是地缘亲近,故将越南游记收录游记文集中。
  朱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修为,及其历史意识、历史视野是一般行者所不具备的,其在越南期间的出游不仅仅是散心自放、寄情山水,更是着意探访当地历史文化遗迹,如玉山寺、二徵庙、唐代安南都护府旧址、雄王陵等。朱对这些遗迹的历史背景、相关历史人物行迹、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都有深层了解,甚至一度准备研究越南历史,并常于文中表达其鲜明的中华本位立场。游览二徵庙时,朱对庙中碑文称汉军为北寇表示不满。朱甚至访查出早已不为人知的唐代安南都护府旧址,这也算是朱入越不曾预想的收获,只是盛景不再:“今则寺宇萧条,草莱丛生,游人过其旁,不知其为千数百年前一代大国之都护府也。”{13}睹此萧条景象,朱赋诗一首,追慕中华强盛时代,感慨盛唐疆土广博,而今安南都护府则鲜有人知,成为寂寞的历史遗迹:“擎天一柱此名蓝,开府炎方教化覃。大汉天声振漠北,盛唐疆土接扶南。煌煌功业垂青史,郁郁山川拥古庵。太息中朝都护府,空余凉月照寒潭。”{14}
  作为文史学者,朱对越南文化的演变也颇为留意,对越南普遍的欧化倾向感到遗憾,“余抵河内二旬,所见皆为欧化文明”{15},这是法国殖民统治的结果。朱认为越南文化本为中国之支脉,而自法属安南,实行文化侵略,废除越南文字,消灭其固有文化,使越南人几乎数典忘宗。朱后经友人介绍,有机会访问越南世家与汉学名家,始得见越南旧有文化,问询越南语言文字的变化情形,相互交流对越南文化前途的观感,与之相谈甚欢,更使他感慨越南文化与中华文化原有的密切关联。
  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各方力量经过博弈,越南局势已经发生变化。1946年4月返国前夕,朱眼中的越南虽然丽日当空,照耀大地,山川无改,却人事已非。“适遇法军于途,其所有装备皆系美国供给,有装甲车及坦克车,上架机枪,法军高踞其上,现骄傲之色。同时法侨气焰,顿觉咄咄逼人,视二三月前之摇尾乞怜,到处受人揶揄者,相去远矣!”{16}朱目睹法国人境遇变迁,对法人前后面目的改变颇有微词、观感不佳。朱仍然认为越南加入中国对中越两国而言都是上策。“遍观史乘,越南自割据以来,战乱相继,太平日少,扰攘居多,中越本为一族,为越人计,惟有加入中国为行省,共享自由和平,方为得计耳。”{17}由此可见作者对越南归于中华的愿望何其强烈,几乎可称为情结,却未明了历史情境早已变迁。朱为越南重新落入法国殖民地之处境深致遗憾,为越人前途担忧。果然,承认越南为独立国家的法越协议很快沦为一纸空文,从未被法国尊重并执行过。越南此后很長一段时期处于战乱之中。
  “平生书剑两蹉跎,回首前尘感慨多。惟有山川堪寄兴,汗漫诗卷对烟波。”1950年朱于诗中感慨平生,颇有落寞之感,好在山水览胜于心能稍有慰藉。也许《越南受降日记》与《漂泊西南天地间》正是对此诗,也是对诗人一生的绝佳注解。
  {1} 朱希祖:《朱希祖日记》(上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页。
  ②{3}{4}{5}{6}{7}{10}{11}{12}{13}{14}{15}{16}{17} 朱:《越南受降日记》,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9页,第20页,第20页,第58页,第59页,第50页,第2页,第27页,第4页,第72页,第72页,第34页,第112页,第100页。
  {8}{9} 朱:《天风海涛楼札记》,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66-267页,第266-267页。
  作 者:万 杰,文学博士,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福楼拜使用明喻来避免对人物形象、性格、感情的繁琐描绘,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通过使用大众熟识的喻体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从而达到客观真实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明喻 喻体 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 景物描写  一、前言  莱辛提出“诗歌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的观点,说明诗歌作用于人的耳朵,应遵循语言“真实”的最高原则,不适宜描写具体细微的形象,因
期刊
摘 要:“中国题材”的英语小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跨国文学作品,承载着异域中国文化的认知与传播。其汉译聚焦把英语环境下的中国故事,通过文本“修正”或“明晰化”等策略回归到中国文化语境中。本文结合文学变异学和后殖民翻译理论,以赛珍珠《大地》为例,剖析中国特色专项文化内容的回译与变异,概括出中国译者的文化翻译行为规范,拓展文学翻译视阈研究的维度。  关键词:“中国题材”英语小说 《大地》 回译 变异  全
期刊
摘 要:17世纪英国伟大诗人约翰·弥尔顿,曾因创作出《失乐园》等气势恢宏的史诗而著称于世,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其思想受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双重影响。《梦亡妻》是他十四行诗中的代表作,诗歌将叙事形式并置于梦境铺陈的情景中,表达了失去爱妻的深切痛苦及无限缅怀之情;诗歌频繁运用了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教两种文化经典中的神话意象,对诗人深沉悲痛的情感表达和宏阔深邃的精神世界描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期刊
摘 要: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半坡”这一意象在文本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本文认为,理解半坡意象不能忽视与之相对应的“山峰”及“深渊”意象,它的内涵是一种动态生成状态,而其外延则直接同尼采的核心概念“超人”相连。对于半坡意象的理解将有利于认识尼采笔下的超人形象,甚至尼采的整体思想。 关键词: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半坡 意象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重要
期刊
摘 要:一部电影的好坏最终的判断标准是能否激发观众的思考,是否有元认知的加工过程,能够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己进行自我觉察、反省、评价和调节。①2016年上映的《大鱼海棠》和2008年上映的《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两部影片以大海为故事主题,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我们在欣赏这两部影片优美的画面,品味其无与伦比的艺术之美的同时,又从这两部佳片中感受到了中日两国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平衡。  关键词:《大鱼
期刊
摘 要:吴承学教授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是对中国古代文体学进行系统梳理的一部文体学著作。从文献学和文体研究方法角度,可以窥探吴承学教授的治学方法和路径:立足于材料的基础地位,并寻求对材料的准确解释;回归古典文献学,重视传统的研究方法;树立坚实而敏感的学科建设意识。《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为学术界树立了中国古代文体学的研究范式,彰显出吴承学先生通透的人文情怀。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吴承
期刊
摘 要:朱光潜在谈美的时候指出,人们对待世界有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所谓审美,就是采用无所为而为的静观态度去欣赏形象的美感。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意识”是被形象所充满的,换言之,这是一个“忘我”的过程。可是“我”真的能够忘记吗?本文拟从这个问题出发,通过审美理论和审美实践两个层面,探索“我”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指出“我”非但没有被忘却,反而是生机勃勃地存在和参与到美的形象之中
期刊
摘 要:凌濛初的文学思想受李贽的影响,“二拍”所展现的士人形形色色,贪欲享乐,贿赂枉法,乘人之危等充满了各种欲望;但凌濛初又是一个传统的士人,科举失利才著书泄愤。所以,他笔下的士人骨子深处还是遵循着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进取、执着、敏锐。“二拍”通过对他们经历的叙述,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社会士人的进步思想。  关键词:“二拍” 商业观念 理想爱情 进取精神  从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士志于道”到孟子的“
期刊
摘 要:《黑天鹅》以家庭教育和事业追求两条主线讲述了妮娜的人格裂变与成长阵痛。从母亲的玩具、工具到自我人生的主宰,妮娜试图以事业的完美来重新定位自己。天鹅皇后的演绎让她的人格产生了裂变,在这条仍是母亲指定的路上,妮娜迷路了。掌声响起的时候,妮娜以生命为代价在舞台上向观众谢幕。  关键词:玩具 工具 完美 裂变  《黑天鹅》讲述了芭蕾舞演员妮娜以生命为代价成功演绎了天鹅皇后的凄美故事,与其说她是为了
期刊
摘 要:散文化电影在世界各地均有发展,日本文艺电影一直秉承着这种美学品格:干净优美的画面,舒缓从容的节奏,对生活进行质朴平实的叙事与表达,赞颂自然之美、劳动之美与传统之美,犹如一脉清流,抚慰现代人内心的焦躁,带来难得的平静与安宁,日本电影《小森林》无疑是其中非常富于代表性的作品。影片所采用的淡化故事与情节的叙事方式、独特的非戏剧化结构、注重对情感及文化内涵的发掘等方面都充分彰显出日本散文电影的审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