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吴语天台话为例,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将方言适当地应用于语文教学中,从而化劣势为优势的问题谈几点拙见。
关键词:天台话 语文教学 应用
随时社会的发展,推普工作的深入展开,方言与现在的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有的同学甚至完全不会说方言。但是受大的语言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即使少小离家也乡音无改,与其说是“无改”,不如说 “难改”。有些东西就是根深蒂固的,比如吳语地区的人前后鼻音不分,我们的发音都靠前,我们口中的“沈程”两个字,在北方人听来是“沈晨”;再如“r”这个声母,我们在读时总是把舌头捋得太直。此外,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也会影响学生正确语感的培养。不仅如此,一些学生在作文时,甚至不自觉地用方言口语写句子。
诸如此类,方言或多或少给学生学习语文和老师教学带来一些困扰,从这个角度说,平时学习生活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势在必行。也正因以上种种,一些同仁们便视方言为“洪水猛兽”而避之不及。我倒是以为大可不必如此,适当地将方言应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时会一下子拉近知识点与学生的距离,不仅让人倍感亲切,而且使知识点通俗易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这个方面的一些鄙陋之见。
一、语音
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很多,而且一些同音字的字形相近,因此有些同学就分不清它们的用法,经常写错别字。“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句话的“作”字经常有同学写成“做”,尽管明确“作客”与“做客”两个词的含义,但因为两个字读音相同,意思相近,一些同学就不能真正分清它们的用法。这个时候天台话就派上了用场,让学生用天台话念“做作业”三个字,他们就会发现两个字的读音完全不同,“做”念成[tsou55] ①,而“作”念[ts?? 51],能很容易分清这两个字。再让他们用方言说说“到别人家做客”这句话,他们自然就明白这个意思的时候必须用“做”字。再告诉他们在天台话中“做客”还有一个很形象的用法:尔做客(你别客气)。这样一来同学们对于这个词的印象就会异常深刻。再譬如“脚”和“角”,天台话“脚”念[kia? 51],而“角”读成[k?? 51],用天台话念念“山脚”“角落”“挖墙脚”,这些词中的jiǎo字要写错就很难了。
在很多学生眼中,普通话语音学习中的多音字是一个难点。有的字甚至有三个以上的读音,学生因此被弄得头晕眼花。但我们细细总结,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读音和意思就是从方言而来的,如“轧”字的其中一个读音“gá”,有三个意思:1.挤:正月初一国清人轧人啊;2.结交:人好轧识(这个人好交往);3.核算:账轧好咯。
从音调上讲,普通话有四个音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天台有阴平、阳平、阴
①本文的调值用五度制数码表示,音节左上角表示该字音本调,右下角表示该字变音。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基本调类,两两组合可产生64种连调字组。可以说天台话调类非常丰富,很完整地保留了古音。这一特点使得天台方言可以助力古诗词的教学。
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式: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应为仄起平收(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的典范,而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若用普通话去读是不符合律诗的平仄律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而“杯”是平。在天台话中“酒杯”的“杯”是 去声,即全降调,
这样一来尾句也是符合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平仄律的。而《登高》、《声声慢》这些古诗词,若用方言去念,在音调上更为抑扬顿挫,别有一番风味。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古人创作诗词时在韵律上的考究。
二、语意
天台话不但保留了很多古音,还保留了许多古义。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天台方言来解决一些古诗文中难理解的词义。
譬如:《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一句的“来”字是语气助词,无义,这种解释会让同学觉得很有距离感。但其实天台话里面还保留“来”的这种用法:佢扣上海去来(他刚去过上海)。只要我们稍稍一提,学生就能欣然接受。再譬如《声声慢》中的“将息”一词意为“休息,调养”,我们天台老一辈的人去看望病人时都会嘱咐一句“尔要好好个将息将息”;词中还有一句“憔悴损”, “形容词+损”就是天台人表示程度很深的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如“煞夹(厉害)损”,一个“损”包含了无尽的意味,上课时让学生用天台话读这句话,他们会自然地重读并拖长这个字,李清照的憔悴和她的愁就这一个字了得。
此外天台话中的“啜”有普通话中的四种词义:1.吃、食:啜饭、啜粽(吃粽子,转指拜年);2.喝、饮:啜茶、啜酒;3.吸:啜香烟;4.挨、受:啜柴(挨打)。了解了这些词义,那我们在赏析杜甫的《重过何氏》中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两句话时,“啜茗”一词就完全没有障碍了。还有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时,依然被称为“新妇”,许多人认为只有“刚过门的、刚结婚的媳妇”才被称为“新妇”,而那时她已经不是刚结婚之人,这就不好理解了。天台方言中,某人家的媳妇就被称为某人家的“新妇”,结婚时间长短不限,均可作此称呼。借助方言语汇就不难理解:“新妇”即“媳妇”,与结婚时间无关。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像“镬”“盅”“盏”“斫”等等现代汉语中不常用到的字依然活跃在天台话中。
三、语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尤其是其中的倒装句,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学生都认为这只是文言中的特殊现象,未开始学就有了畏难情绪。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先用天台话和它们套套近乎。
天台话中主语、谓语和宾语这三种主要成分在句子的线性排列顺序中的位置,以及与主、谓、宾这三种主要成分密切相关的修饰语(或叫修饰成分,主要指定语和状语)在线性排列顺序中的位置均存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现象,在我的另一篇论文《天台方言中几种特殊的语序现象》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我们只要和学生说说与倒装句关系最为密切的几种现象,譬如宾语前置,上文的那个例句“佢扣上海去来”(他刚去过上海),“上海”这个宾语就被提前了。“我书相光了”(我看完书了),“电影相伐”(看电影吗),“杭州弗去”(不去杭州)等等,宾语前置的现象在天台话中使用非常频繁。再譬如定语后置,像“人客”(客人),“米碎”(碎米),“菜干”(干菜)等词语中就是“中心语+修饰语”的语序。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真正掌握倒装句最重要的还是熟悉句子成分,学会分析句子结构。
参考文献:
[1] 戴昭铭.天台方言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2003:1~279.
[2] 贺宏雪. 探究地方方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第19期.
关键词:天台话 语文教学 应用
随时社会的发展,推普工作的深入展开,方言与现在的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远,有的同学甚至完全不会说方言。但是受大的语言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即使少小离家也乡音无改,与其说是“无改”,不如说 “难改”。有些东西就是根深蒂固的,比如吳语地区的人前后鼻音不分,我们的发音都靠前,我们口中的“沈程”两个字,在北方人听来是“沈晨”;再如“r”这个声母,我们在读时总是把舌头捋得太直。此外,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也会影响学生正确语感的培养。不仅如此,一些学生在作文时,甚至不自觉地用方言口语写句子。
诸如此类,方言或多或少给学生学习语文和老师教学带来一些困扰,从这个角度说,平时学习生活中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势在必行。也正因以上种种,一些同仁们便视方言为“洪水猛兽”而避之不及。我倒是以为大可不必如此,适当地将方言应用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时会一下子拉近知识点与学生的距离,不仅让人倍感亲切,而且使知识点通俗易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本人在这个方面的一些鄙陋之见。
一、语音
普通话中的同音字很多,而且一些同音字的字形相近,因此有些同学就分不清它们的用法,经常写错别字。“万里悲秋常作客”这句话的“作”字经常有同学写成“做”,尽管明确“作客”与“做客”两个词的含义,但因为两个字读音相同,意思相近,一些同学就不能真正分清它们的用法。这个时候天台话就派上了用场,让学生用天台话念“做作业”三个字,他们就会发现两个字的读音完全不同,“做”念成[tsou55] ①,而“作”念[ts?? 51],能很容易分清这两个字。再让他们用方言说说“到别人家做客”这句话,他们自然就明白这个意思的时候必须用“做”字。再告诉他们在天台话中“做客”还有一个很形象的用法:尔做客(你别客气)。这样一来同学们对于这个词的印象就会异常深刻。再譬如“脚”和“角”,天台话“脚”念[kia? 51],而“角”读成[k?? 51],用天台话念念“山脚”“角落”“挖墙脚”,这些词中的jiǎo字要写错就很难了。
在很多学生眼中,普通话语音学习中的多音字是一个难点。有的字甚至有三个以上的读音,学生因此被弄得头晕眼花。但我们细细总结,就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读音和意思就是从方言而来的,如“轧”字的其中一个读音“gá”,有三个意思:1.挤:正月初一国清人轧人啊;2.结交:人好轧识(这个人好交往);3.核算:账轧好咯。
从音调上讲,普通话有四个音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天台有阴平、阳平、阴
①本文的调值用五度制数码表示,音节左上角表示该字音本调,右下角表示该字变音。
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八个基本调类,两两组合可产生64种连调字组。可以说天台话调类非常丰富,很完整地保留了古音。这一特点使得天台方言可以助力古诗词的教学。
根据平仄律,七言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式: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应为仄起平收(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诗的典范,而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若用普通话去读是不符合律诗的平仄律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而“杯”是平。在天台话中“酒杯”的“杯”是 去声,即全降调,
这样一来尾句也是符合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平仄律的。而《登高》、《声声慢》这些古诗词,若用方言去念,在音调上更为抑扬顿挫,别有一番风味。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古人创作诗词时在韵律上的考究。
二、语意
天台话不但保留了很多古音,还保留了许多古义。因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天台方言来解决一些古诗文中难理解的词义。
譬如:《琵琶行》中的“去来江口守空船”一句的“来”字是语气助词,无义,这种解释会让同学觉得很有距离感。但其实天台话里面还保留“来”的这种用法:佢扣上海去来(他刚去过上海)。只要我们稍稍一提,学生就能欣然接受。再譬如《声声慢》中的“将息”一词意为“休息,调养”,我们天台老一辈的人去看望病人时都会嘱咐一句“尔要好好个将息将息”;词中还有一句“憔悴损”, “形容词+损”就是天台人表示程度很深的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如“煞夹(厉害)损”,一个“损”包含了无尽的意味,上课时让学生用天台话读这句话,他们会自然地重读并拖长这个字,李清照的憔悴和她的愁就这一个字了得。
此外天台话中的“啜”有普通话中的四种词义:1.吃、食:啜饭、啜粽(吃粽子,转指拜年);2.喝、饮:啜茶、啜酒;3.吸:啜香烟;4.挨、受:啜柴(挨打)。了解了这些词义,那我们在赏析杜甫的《重过何氏》中的“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的两句话时,“啜茗”一词就完全没有障碍了。还有像《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时,依然被称为“新妇”,许多人认为只有“刚过门的、刚结婚的媳妇”才被称为“新妇”,而那时她已经不是刚结婚之人,这就不好理解了。天台方言中,某人家的媳妇就被称为某人家的“新妇”,结婚时间长短不限,均可作此称呼。借助方言语汇就不难理解:“新妇”即“媳妇”,与结婚时间无关。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像“镬”“盅”“盏”“斫”等等现代汉语中不常用到的字依然活跃在天台话中。
三、语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尤其是其中的倒装句,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学生都认为这只是文言中的特殊现象,未开始学就有了畏难情绪。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先用天台话和它们套套近乎。
天台话中主语、谓语和宾语这三种主要成分在句子的线性排列顺序中的位置,以及与主、谓、宾这三种主要成分密切相关的修饰语(或叫修饰成分,主要指定语和状语)在线性排列顺序中的位置均存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现象,在我的另一篇论文《天台方言中几种特殊的语序现象》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我们只要和学生说说与倒装句关系最为密切的几种现象,譬如宾语前置,上文的那个例句“佢扣上海去来”(他刚去过上海),“上海”这个宾语就被提前了。“我书相光了”(我看完书了),“电影相伐”(看电影吗),“杭州弗去”(不去杭州)等等,宾语前置的现象在天台话中使用非常频繁。再譬如定语后置,像“人客”(客人),“米碎”(碎米),“菜干”(干菜)等词语中就是“中心语+修饰语”的语序。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真正掌握倒装句最重要的还是熟悉句子成分,学会分析句子结构。
参考文献:
[1] 戴昭铭.天台方言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2003:1~279.
[2] 贺宏雪. 探究地方方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