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除心理压力的钥匙
问:我知道,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孩子上进,但问题是,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我儿子刚上初中,就整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我着实心疼,想帮助孩子,却不知怎么做。
宋海明
答:1.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要先了解孩子有什么压力、压力从哪里来。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抽出时间和孩子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了解了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
2.帮助孩子面对恐惧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跟别人一起逃学,不跟着别人作弊、抽烟、抄作业等而受到嘲笑,甚至受到孤立。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情一定不能做,要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3.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侯一定也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者现在遇到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他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能够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培养孩子的自尊
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比如,把适合孩子干的事情交给他去干,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这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就会有勇气、胆量和辨别力,不容易与他人同流合污。
5.关心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疏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大有裨益。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多听听孩子的意愿,父母要付出爱心、耐心和关心,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在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加以恰当引导,孩子就会扔掉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
孩子总和我讨价还价
问:最近,我被儿子的“讨价还价”弄得心烦意乱。晚上,你要求他弹一个小时的钢琴,他会花半个小时跟你讲条件:周末带我去动物园,要不弹完琴我可以吃三块巧克力。早上,我希望他在喝完牛奶后漱口。他说,行吧,但今晚我要只看动画片不学拼音……我发现自从我在家里发扬民主,与儿子平等对话后,哪怕穿什么袜子,他都得搅缠。我真要崩溃了!
易彭
答:其实,“交换条件”一开始都是由家长主动提出来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弹琴,周末我就带你去动物园。”“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给你买滑板。”结果,孩子养成了习惯,在付出辛苦之前,先想的是我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一旦孩子习惯于这样,害处就随之而来。
1.事事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被动状态”
孩子会计较任何事情的“即时效益”,看不到好处就不去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东西,也不会有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会丧失主动权,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且“不谈妥条件就不做”。当谈判成了习惯,每一次谈判成功后, 孩子就开始准备下一次的“交易”了。
2.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争议上
双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孩子从家长口中挤牙膏般地挤出点利益,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双方的时间,还使孩子专心思考及行动的时间变得更少。
3.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和损害
最终你会发现,作为家长,你对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快磨破了,却还未就孩子晚上洗澡达成协议。任何一件小事,都引发长时间的谈判,你还有权威吗?
4.家长情绪失控受伤的还是孩子
当家长的耐心耗尽,孩子还在讨价还价,这会令父母的情绪失控。这时候,民主的家长成了暴怒的家长。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迅速变化,常令孩子惊愕不已,不知所措。
家长要想中止或暂停“讨价还价”,也是有办法的。
1.设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线
在家庭内部发扬民主之前,家长应该跟孩子有个约定: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父母拥有“最终解释权”。设立“最终解释权”,就是为争论设一个底线,以确保父母的权威不受损害。
2.限制物质鼓励,倡导精神鼓励
孩子通过讨价还价想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父母如果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搅缠也难。所以,我们要多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好,你也有责任做好。
3.让孩子承担讨价还价后的后果
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娱乐和休息,或者因此迟到遭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别心软,让孩子承担后果。
别做没有底线的妈妈
问:儿子一生气会乱摔东西,我看了火冒三丈,发誓再也不给他买玩具了!但是没隔多久,我便失去立场,带孩子去买新玩具,边买还边絮叨:“如果你再把它摔坏,看我以后还会不会买给你……”丈夫说我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事后我也觉得不妥,很后悔。
付梅
答: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帮助他学习怎样面对人生。然而,孩子学习的方式却是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因此,为孩子立规矩和原则,就成了父母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推荐一种爱的管教法,即规则教育法,供参考。
法则一:和善但坚定的态度
和善等于尊重,用语言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坚定,是指温柔的坚持。严厉型的父母往往过于控制、缺乏善意,宠溺型的父母则缺乏设立限制的能力。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坚定的态度才能培养出来。 法则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强烈希望有归属感和被重视的感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容易把控制局面、伤害别人当成自己行为的目的,而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更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建议父母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对家庭有所贡献,这样既能培养他的归属感,也能提高他的生活技能。
法则三:运用长期有效的技巧
有些父母习惯用惩罚来管教孩子,但是惩罚只是使孩子暂时不做不对的事,并没有学会该怎么做事。这种短期有效的做法会带来一连串负面的影响,如反叛、自暴自弃等。而爱的管教是要运用长效技巧,教孩子做该做的事。
1.引导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激发其正面行为;2.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从自我体验中,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则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错事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可以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教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理清思路,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了解自己。如,孩子为抢玩具一把推开妹妹。等孩子冷静下来,你可以问他:“当时你想要做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才好?”“如果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有什么不同的做法?”运用开放式提问,跟孩子探讨他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上,进而鼓励他弥补错误。
法则五: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决定他后续行为的关键因素。有行为偏差的孩子,是“自觉我不够好”的孩子。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必须通过父母的不断鼓励,才能体会到自己有能力,能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产生影响,或决定如何回应。
为了培养孩子“我做得到”的自信,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适时地给予肯定。只要孩子在某个方面信心大增,就会把这份自信延伸到其他方面。
怎样谈话不发生冲突
问:孩子的大姨跟我说,孩子偷拿了她的钱。我知道后非常恼火,想马上问孩子,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如果我直截了当地问,一定会和孩子发生冲突的。
汤安明
答:跟孩子谈话一定要有真凭实据,这是重要的谈话前提。但不能把孩子的真实信息作为掌握的证据向孩子摊牌,让孩子当面做出保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教育方式当时确实是解决了问题,孩子似乎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可能以为孩子从此变好了,万事大吉了,可结果呢?孩子或许在更隐蔽的情境下继续犯错误,而我们全然不知。因为你当初的做法,令孩子觉得自己完全暴露在了别人面前,一点保留都没有,很失尊严。
要想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明白你谈话的目的,最好先掌握孩子的相关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设计谈话,利用一定技巧,一点点地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主动讲出他的故事。
孩子有自尊心,也需要别人维护他的自尊心。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作为孩子的引路人,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有些不经意的行为,可以把孩子推上绝路,也可以从“泥潭”中挽救孩子。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轻率地批评,而要和风细雨地与孩子交流,切不可急躁、粗暴,要宽容地对待,用鼓励和信任去引导。这样,才能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使教育事半功倍。
【编辑:杨子】
问:我知道,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励孩子上进,但问题是,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了。我儿子刚上初中,就整天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我着实心疼,想帮助孩子,却不知怎么做。
宋海明
答:1.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要想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要先了解孩子有什么压力、压力从哪里来。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抽出时间和孩子交谈,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你了解了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他。
2.帮助孩子面对恐惧
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跟别人一起逃学,不跟着别人作弊、抽烟、抄作业等而受到嘲笑,甚至受到孤立。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不对的事情一定不能做,要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正是一个人成熟勇敢的表现,也是有主见、有头脑的表现。
3.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
父母小时侯一定也遇到过和孩子类似的情况,当时是怎样对待的,或者现在遇到难题又是怎样处理的,这些都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孩子分享。当孩子知道父母原来也常常会面对压力和烦恼,他对父母所说的话就比较容易听进去了。父母告诉子女自己是怎样应付压力的,实际上是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能够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培养孩子的自尊
培养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强他抗拒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比如,把适合孩子干的事情交给他去干,并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言行。这是培养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较强的自尊就会有勇气、胆量和辨别力,不容易与他人同流合污。
5.关心孩子的成长
鼓励孩子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这对疏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大有裨益。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这学那,多听听孩子的意愿,父母要付出爱心、耐心和关心,倾听孩子的所思所想。在多数情况下,只要你能够及早发现,并加以恰当引导,孩子就会扔掉沉重的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度过少年时光。
孩子总和我讨价还价
问:最近,我被儿子的“讨价还价”弄得心烦意乱。晚上,你要求他弹一个小时的钢琴,他会花半个小时跟你讲条件:周末带我去动物园,要不弹完琴我可以吃三块巧克力。早上,我希望他在喝完牛奶后漱口。他说,行吧,但今晚我要只看动画片不学拼音……我发现自从我在家里发扬民主,与儿子平等对话后,哪怕穿什么袜子,他都得搅缠。我真要崩溃了!
易彭
答:其实,“交换条件”一开始都是由家长主动提出来的。“只要你今天好好弹琴,周末我就带你去动物园。”“只要你考到100分,我就给你买滑板。”结果,孩子养成了习惯,在付出辛苦之前,先想的是我究竟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一旦孩子习惯于这样,害处就随之而来。
1.事事都做交易很可能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被动状态”
孩子会计较任何事情的“即时效益”,看不到好处就不去做。如此下去,孩子便不会出于强烈的兴趣去学习新东西,也不会有探索精神,更不会有责任心和同情心。他的人生会丧失主动权,任何事情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且“不谈妥条件就不做”。当谈判成了习惯,每一次谈判成功后, 孩子就开始准备下一次的“交易”了。
2.把大量时间浪费在争议上
双方进行拉锯式的谈判,孩子从家长口中挤牙膏般地挤出点利益,这样做,不仅浪费了双方的时间,还使孩子专心思考及行动的时间变得更少。
3.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和损害
最终你会发现,作为家长,你对局面失去了控制。你的嘴皮都快磨破了,却还未就孩子晚上洗澡达成协议。任何一件小事,都引发长时间的谈判,你还有权威吗?
4.家长情绪失控受伤的还是孩子
当家长的耐心耗尽,孩子还在讨价还价,这会令父母的情绪失控。这时候,民主的家长成了暴怒的家长。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迅速变化,常令孩子惊愕不已,不知所措。
家长要想中止或暂停“讨价还价”,也是有办法的。
1.设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底线
在家庭内部发扬民主之前,家长应该跟孩子有个约定:任何讲条件的行为都不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父母拥有“最终解释权”。设立“最终解释权”,就是为争论设一个底线,以确保父母的权威不受损害。
2.限制物质鼓励,倡导精神鼓励
孩子通过讨价还价想获得的好处,基本上都与物质有关。父母如果养成了以物质条件来换取孩子行动的习惯,不让孩子搅缠也难。所以,我们要多倡导精神鼓励,如拥抱、抚摸、口头夸奖等,拥抱本身会换来孩子的妥协,这种妥协与物质换来的妥协不同,往往是有益的,因为拥抱传达的信息是:我相信你能做好,你也有责任做好。
3.让孩子承担讨价还价后的后果
讨价还价往往带来时间上的延误,如果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娱乐和休息,或者因此迟到遭到老师的批评,那么,别心软,让孩子承担后果。
别做没有底线的妈妈
问:儿子一生气会乱摔东西,我看了火冒三丈,发誓再也不给他买玩具了!但是没隔多久,我便失去立场,带孩子去买新玩具,边买还边絮叨:“如果你再把它摔坏,看我以后还会不会买给你……”丈夫说我是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人,事后我也觉得不妥,很后悔。
付梅
答: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帮助他学习怎样面对人生。然而,孩子学习的方式却是不断试探父母的底线。因此,为孩子立规矩和原则,就成了父母最重要的任务。这里推荐一种爱的管教法,即规则教育法,供参考。
法则一:和善但坚定的态度
和善等于尊重,用语言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坚定,是指温柔的坚持。严厉型的父母往往过于控制、缺乏善意,宠溺型的父母则缺乏设立限制的能力。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坚定的态度才能培养出来。 法则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强烈希望有归属感和被重视的感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容易把控制局面、伤害别人当成自己行为的目的,而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孩子更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建议父母多给孩子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对家庭有所贡献,这样既能培养他的归属感,也能提高他的生活技能。
法则三:运用长期有效的技巧
有些父母习惯用惩罚来管教孩子,但是惩罚只是使孩子暂时不做不对的事,并没有学会该怎么做事。这种短期有效的做法会带来一连串负面的影响,如反叛、自暴自弃等。而爱的管教是要运用长效技巧,教孩子做该做的事。
1.引导孩子参与规则的制订,激发其正面行为;2.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从自我体验中,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则四: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错事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可以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教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理清思路,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在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了解自己。如,孩子为抢玩具一把推开妹妹。等孩子冷静下来,你可以问他:“当时你想要做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才好?”“如果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可以有什么不同的做法?”运用开放式提问,跟孩子探讨他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上,进而鼓励他弥补错误。
法则五: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决定他后续行为的关键因素。有行为偏差的孩子,是“自觉我不够好”的孩子。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必须通过父母的不断鼓励,才能体会到自己有能力,能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产生影响,或决定如何回应。
为了培养孩子“我做得到”的自信,父母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适时地给予肯定。只要孩子在某个方面信心大增,就会把这份自信延伸到其他方面。
怎样谈话不发生冲突
问:孩子的大姨跟我说,孩子偷拿了她的钱。我知道后非常恼火,想马上问孩子,但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因为如果我直截了当地问,一定会和孩子发生冲突的。
汤安明
答:跟孩子谈话一定要有真凭实据,这是重要的谈话前提。但不能把孩子的真实信息作为掌握的证据向孩子摊牌,让孩子当面做出保证,以后不再犯。这样的教育方式当时确实是解决了问题,孩子似乎在一段时间内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可能以为孩子从此变好了,万事大吉了,可结果呢?孩子或许在更隐蔽的情境下继续犯错误,而我们全然不知。因为你当初的做法,令孩子觉得自己完全暴露在了别人面前,一点保留都没有,很失尊严。
要想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明白你谈话的目的,最好先掌握孩子的相关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设计谈话,利用一定技巧,一点点地走进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主动讲出他的故事。
孩子有自尊心,也需要别人维护他的自尊心。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作为孩子的引路人,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有些不经意的行为,可以把孩子推上绝路,也可以从“泥潭”中挽救孩子。所以,当孩子犯错误时,不要轻率地批评,而要和风细雨地与孩子交流,切不可急躁、粗暴,要宽容地对待,用鼓励和信任去引导。这样,才能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使教育事半功倍。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