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新总统的多个身份标签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间,西非小国科特迪瓦上演了一场“由选举引发的血案”。美丽的“象牙海岸”被战火摧残得千疮百孔。在这场政治危机中,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新总统瓦塔拉一时间声名鹊起,Google上关于他的搜索结果,骤然增加到1200万条。从一介布衣到一国总统,瓦塔拉的曲折经历,俨然一部非洲版的《杜拉拉升职记》。
  成为总统前,瓦塔拉有许多有趣的身份标签。表面看,这些身份与“总统”并无关联,冥冥中,却为他日后参选埋下了种种伏笔。
  
  标签一:“移二代”
  
  瓦塔拉是个“移二代”,是北方邻国布基纳法索人的后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特迪瓦经济高速增长,吸引大批外国劳工涌入并定居下来。到90年代,外国移民已占到科特迪瓦总人口的四成以上,其中有一半是布基纳法索人。这种情况下,科特迪瓦首任总统博格尼在执政晚期,不得不宣布接纳他们为本国公民。即使这样,许多出生在国外或父母来自国外的人,仍被视为“外国人”,进而被隔绝在主流社会之外。因为这种“先天不足”,瓦塔拉曾两度被取消参选总统资格,即使在他成功当选总统、本应扬眉吐气之时,各种质疑的声音也未曾平息。
  
  标签二:“海归”
  
  “海归”背景为瓦塔拉的“个人履历”增色不少。他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73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出任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的高级官员,短短几年下来,便坐上行长交椅。1990年,在仕途“伯乐”博格尼总统的召唤下,瓦塔拉回国领导经济改革。他凭着深厚的专业背景,稳步晋升到总理一职。曾几何时,瓦塔拉距离总统宝座仅有一步之遥。最终,碍于“外国人”的身份,瓦塔拉在权力争夺中败下阵来,由议长贝迪埃接任总统。黯然辞职的瓦塔拉,重新做起老本行,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
  
  标签三:“法国女婿”
  
  瓦塔拉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身份——“法国女婿”。他的妻子多米尼克,在法国政坛交游广泛,还做过科特迪瓦前总统博格尼的房产经纪,因此无论在法国,还是科特迪瓦,都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其实,瓦塔拉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也私交甚笃。两人可以说是“识于微时”,当萨科齐担任市长时,就参加过瓦塔拉的婚礼,而瓦塔拉还是政坛新人时,也曾资助萨科齐参选总统。两家在巴黎的富人区做过近邻,据小道消息称两位夫人还是“牌搭子”。所谓“观滴水可知沧海”,这些细节,反映了法国和科特迪瓦间的深刻渊源。
  历史上,法国是科特迪瓦的殖民宗主国,现在仍是其最大的援助国、投资国和贸易伙伴。截至2010年,法国在科特迪瓦的投资占到外国对科投资总额的60%。另外,科特迪瓦有600多家法资企业,其产值约占科特迪瓦国民生产总值的30%。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法国一直谋求与科特迪瓦进行“政治联姻”。比起左倾的前总统巴博,身为“法国女婿”的瓦塔拉,似乎更合法国胃口。因此不难理解,在选举结果公布后,法国为何会在第一时间承认瓦塔拉当选,并不断向巴博施压,迫其交权。
  
  来之不易的总统之位
  
  瓦塔拉的竞选总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10月31日,科特迪瓦举行了内战爆发以来的首次总统选举,当时共有14名候选人参选。在首轮选举中得票率居前两位的巴博与瓦塔拉进入第二轮角逐。12月2日,科特迪瓦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瓦塔拉以54.1%的得票率当选为新一届总统,然而巴博控制的选举仲裁机构——宪法委员会却以“舞弊”为由否决了这一结果,并宣布巴博以51.45%的得票率当选。两天后,巴博和瓦塔拉先后宣誓就任新一届总统,并各自任命总理,组建新政府。自此,一场旷日持久的选后危机便拉开了帷幕。
  如果说巴博的恋栈是产生“一国两主”僵局的导火索,那么隐藏在背后的南北部族矛盾,则是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科特迪瓦是个多部族的国家,全国共有大大小小的部族60多个。1960年国家独立后,南方部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长期在科特迪瓦政坛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生了包括巴博在内的三位总统。随着北部自身力量的壮大,来自北部的族系开始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与信奉基督教的南部族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宗教纷争。瓦塔拉即来自北方族系,被视为北部政治利益的代表。
  为了保持政治优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代表南方势力的政府开始实行带有歧视性的“科特迪瓦化”政策,也就产生了前面提到的瓦塔拉“身份被质疑”的问题。南北部族之间的政治矛盾由此激化,并最终在2002年引发内战。虽然南北部族在2007年签订了“君子协议”,决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确定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但双方政治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归根结蒂,此次巴博与瓦塔拉殊死斗争的背后,仍是两股政治势力明争暗斗的延续。
  今年4月11日巴博被捕,瓦塔拉最大的绊脚石终被清除。5月6日,瓦塔拉终于宣誓就职。在就职演讲中,他踌躇满志地说:“所有科特迪瓦儿女正在迎来一个和解与统一的新时代。”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远方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是饱经战乱、渴望安定的百姓,是虎视眈眈、不甘失败的反对派,是随时准备插手内政的外国势力……瓦塔拉的漫漫总统路才刚开始。
其他文献
2012年11月27日,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在去世八年后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一天,阿拉法特位于拉姆安拉的墓地被打开。在阿拉法特死因调查委员会的安排下,来自瑞士、俄罗斯和法国的专家提取了阿拉法特的尸骨样品。八年来,围绕着阿拉法特死因的猜测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次的开棺验尸,不过是好莱坞式大片《阿拉法特之死》的第二季而已。其背后的种种悬疑和猜测,牵扯出了复杂的政治图谋和利益关系。  悬疑一:
中日两国能否充分利用邦交40周年的机会改善双边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野田政府的总体外交战略。  不良征兆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同时又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去年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后,日本媒体说中日关系将走向深度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双方达成重要共识。野田表示,要以201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契机深化日中战略互惠关系。中国领导人表示,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进政治互信
四年前,巴勒斯坦两大派别——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与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兄弟纷争,两派分裂,令人惋惜。如今,在阿拉伯世界“街头革命”浪潮冲击下,两派断断续续的和解谈判终于有了成果,他们彼此做出让步,于5月4日在埃及首都开罗签署和解协议,巴勒斯坦的分裂状态算是正式结束。    阿拉伯“街头革命”成为“助推器”    哈马斯与法塔赫和解进程可谓一波三折。自2007年两派分裂,并分别掌控加沙和约旦河
近日,台湾“立法院长”王金平因涉及关说民进党“立院党团总召”柯建铭的司法个案,遭到国民党中央考纪会撤销党籍处分。此案震撼岛内政坛,无论是蓝营内部还是蓝绿之间都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道,各种观点与猜想激烈交锋,连带影响普通民众的是非判断,即便回归司法,在清晰的红线之外,也潜藏着台湾不同政治势力的交锋。本文期望在厘清是非的同时,在法律层面上揭示王金平关说案对岛内政坛的复杂影响。  案情的缘起  9月6日,
沃伦·巴菲特,金融界巨擘,江湖人称“股神”,就连比尔·盖茨都公开承认,自己是巴菲特的忠实粉丝。为了聆听他的教诲,全世界有众多富商愿意花费几百万美金,只求有机会跟巴菲特共进午餐。做他的儿子,有什么不好?  平心而论,做一个“富二代”,真的未必完全是好事。  在不久前问世的自传《做我自己》里,彼得·巴菲特——“股神”的小儿子,就把自己的“不幸”和盘托出。他说,做巴菲特家族的“富二代”,首先需要面对“自
《中国冲击力》  [日]柴田聪/著 王小燕/译  2013年9月第一版  世界知识出版社  由于翻译本书的缘故,笔者曾与柴田聪先生有过多次接触。1969年生于日本岩手县葛卷町的他,和“70后”的译者算是同龄人。通常来说,外交官总给人一种神秘、高深莫测的印象,但实际接触起来,柴田聪显得十分朴实与随和。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见到他,他都会提及自己的故乡和家中的父母,借用他爱说的一句话解释,就是“因为我是小
2012年1月,在中国人欢度龙年春节的时候,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关于美军新的战略部署重点的问题被美国自己炒得沸沸扬扬。先是总统奥巴马罕见地在五角大楼宣布要将美军重点部署转向亚太,然后又是美海军作战部部长格林纳特宣布,未来10到15年,美海军近半数的战舰都将部署在西太平洋。这将成为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调整。  冷战后期,五角大楼曾一度撤回了部分部署在亚洲的兵力,甚至关闭了一些军事基地,但
《国家的钱袋:  美国国会与拨款政治》  刁大明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1月第1版    “总统也得找你们要他的钱?”1980年,邓小平会见美国国会众议院时任议长蒂普·奥内尔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邓小平抛给奥内尔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代议制民主的一个实质性的制度安排。  “国会之职权,一曰议决法律,二曰监督财政。法律非经国会赞成不能颁布,预算非经国会画诺不能实行。”一百年前,“议会财政
1月28日,中国中水电公司在苏丹的一处工地遭到当地反政府武装袭击,29名中国工人被劫持。2月7日,被劫持的中国工人已离开苏丹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地区。2月9日下午,29名获释工人顺利抵达北京……近年来,中国企业和中国员工在海外遭袭突发事件并不罕见。  “这次大会之后,政协外事委员会将开展一项调研,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公共外交,希望大家支持和报道。”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五
农业开发的实质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定性,土地交易需要国际社会和非洲一道进行规范和改进,以合作的方式取得双赢、造福非洲民众。    近期,由于“非洲之角”发生严重饥荒,一些国家和媒体捕风捉影,纷纷将矛头指向中国,认为中国在非洲大量收购土地“用于生产出口作物”,使相关非洲国家农户的土地被部分剥夺,因此中国的“人为因素”是导致饥荒的原因之一。但是,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其实,在过去几年里,全球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