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间,西非小国科特迪瓦上演了一场“由选举引发的血案”。美丽的“象牙海岸”被战火摧残得千疮百孔。在这场政治危机中,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新总统瓦塔拉一时间声名鹊起,Google上关于他的搜索结果,骤然增加到1200万条。从一介布衣到一国总统,瓦塔拉的曲折经历,俨然一部非洲版的《杜拉拉升职记》。
成为总统前,瓦塔拉有许多有趣的身份标签。表面看,这些身份与“总统”并无关联,冥冥中,却为他日后参选埋下了种种伏笔。
标签一:“移二代”
瓦塔拉是个“移二代”,是北方邻国布基纳法索人的后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特迪瓦经济高速增长,吸引大批外国劳工涌入并定居下来。到90年代,外国移民已占到科特迪瓦总人口的四成以上,其中有一半是布基纳法索人。这种情况下,科特迪瓦首任总统博格尼在执政晚期,不得不宣布接纳他们为本国公民。即使这样,许多出生在国外或父母来自国外的人,仍被视为“外国人”,进而被隔绝在主流社会之外。因为这种“先天不足”,瓦塔拉曾两度被取消参选总统资格,即使在他成功当选总统、本应扬眉吐气之时,各种质疑的声音也未曾平息。
标签二:“海归”
“海归”背景为瓦塔拉的“个人履历”增色不少。他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73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出任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的高级官员,短短几年下来,便坐上行长交椅。1990年,在仕途“伯乐”博格尼总统的召唤下,瓦塔拉回国领导经济改革。他凭着深厚的专业背景,稳步晋升到总理一职。曾几何时,瓦塔拉距离总统宝座仅有一步之遥。最终,碍于“外国人”的身份,瓦塔拉在权力争夺中败下阵来,由议长贝迪埃接任总统。黯然辞职的瓦塔拉,重新做起老本行,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
标签三:“法国女婿”
瓦塔拉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身份——“法国女婿”。他的妻子多米尼克,在法国政坛交游广泛,还做过科特迪瓦前总统博格尼的房产经纪,因此无论在法国,还是科特迪瓦,都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其实,瓦塔拉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也私交甚笃。两人可以说是“识于微时”,当萨科齐担任市长时,就参加过瓦塔拉的婚礼,而瓦塔拉还是政坛新人时,也曾资助萨科齐参选总统。两家在巴黎的富人区做过近邻,据小道消息称两位夫人还是“牌搭子”。所谓“观滴水可知沧海”,这些细节,反映了法国和科特迪瓦间的深刻渊源。
历史上,法国是科特迪瓦的殖民宗主国,现在仍是其最大的援助国、投资国和贸易伙伴。截至2010年,法国在科特迪瓦的投资占到外国对科投资总额的60%。另外,科特迪瓦有600多家法资企业,其产值约占科特迪瓦国民生产总值的30%。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法国一直谋求与科特迪瓦进行“政治联姻”。比起左倾的前总统巴博,身为“法国女婿”的瓦塔拉,似乎更合法国胃口。因此不难理解,在选举结果公布后,法国为何会在第一时间承认瓦塔拉当选,并不断向巴博施压,迫其交权。
来之不易的总统之位
瓦塔拉的竞选总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10月31日,科特迪瓦举行了内战爆发以来的首次总统选举,当时共有14名候选人参选。在首轮选举中得票率居前两位的巴博与瓦塔拉进入第二轮角逐。12月2日,科特迪瓦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瓦塔拉以54.1%的得票率当选为新一届总统,然而巴博控制的选举仲裁机构——宪法委员会却以“舞弊”为由否决了这一结果,并宣布巴博以51.45%的得票率当选。两天后,巴博和瓦塔拉先后宣誓就任新一届总统,并各自任命总理,组建新政府。自此,一场旷日持久的选后危机便拉开了帷幕。
如果说巴博的恋栈是产生“一国两主”僵局的导火索,那么隐藏在背后的南北部族矛盾,则是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科特迪瓦是个多部族的国家,全国共有大大小小的部族60多个。1960年国家独立后,南方部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长期在科特迪瓦政坛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生了包括巴博在内的三位总统。随着北部自身力量的壮大,来自北部的族系开始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与信奉基督教的南部族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宗教纷争。瓦塔拉即来自北方族系,被视为北部政治利益的代表。
为了保持政治优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代表南方势力的政府开始实行带有歧视性的“科特迪瓦化”政策,也就产生了前面提到的瓦塔拉“身份被质疑”的问题。南北部族之间的政治矛盾由此激化,并最终在2002年引发内战。虽然南北部族在2007年签订了“君子协议”,决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确定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但双方政治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归根结蒂,此次巴博与瓦塔拉殊死斗争的背后,仍是两股政治势力明争暗斗的延续。
今年4月11日巴博被捕,瓦塔拉最大的绊脚石终被清除。5月6日,瓦塔拉终于宣誓就职。在就职演讲中,他踌躇满志地说:“所有科特迪瓦儿女正在迎来一个和解与统一的新时代。”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远方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是饱经战乱、渴望安定的百姓,是虎视眈眈、不甘失败的反对派,是随时准备插手内政的外国势力……瓦塔拉的漫漫总统路才刚开始。
成为总统前,瓦塔拉有许多有趣的身份标签。表面看,这些身份与“总统”并无关联,冥冥中,却为他日后参选埋下了种种伏笔。
标签一:“移二代”
瓦塔拉是个“移二代”,是北方邻国布基纳法索人的后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科特迪瓦经济高速增长,吸引大批外国劳工涌入并定居下来。到90年代,外国移民已占到科特迪瓦总人口的四成以上,其中有一半是布基纳法索人。这种情况下,科特迪瓦首任总统博格尼在执政晚期,不得不宣布接纳他们为本国公民。即使这样,许多出生在国外或父母来自国外的人,仍被视为“外国人”,进而被隔绝在主流社会之外。因为这种“先天不足”,瓦塔拉曾两度被取消参选总统资格,即使在他成功当选总统、本应扬眉吐气之时,各种质疑的声音也未曾平息。
标签二:“海归”
“海归”背景为瓦塔拉的“个人履历”增色不少。他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973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出任西非国家中央银行的高级官员,短短几年下来,便坐上行长交椅。1990年,在仕途“伯乐”博格尼总统的召唤下,瓦塔拉回国领导经济改革。他凭着深厚的专业背景,稳步晋升到总理一职。曾几何时,瓦塔拉距离总统宝座仅有一步之遥。最终,碍于“外国人”的身份,瓦塔拉在权力争夺中败下阵来,由议长贝迪埃接任总统。黯然辞职的瓦塔拉,重新做起老本行,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
标签三:“法国女婿”
瓦塔拉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身份——“法国女婿”。他的妻子多米尼克,在法国政坛交游广泛,还做过科特迪瓦前总统博格尼的房产经纪,因此无论在法国,还是科特迪瓦,都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其实,瓦塔拉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也私交甚笃。两人可以说是“识于微时”,当萨科齐担任市长时,就参加过瓦塔拉的婚礼,而瓦塔拉还是政坛新人时,也曾资助萨科齐参选总统。两家在巴黎的富人区做过近邻,据小道消息称两位夫人还是“牌搭子”。所谓“观滴水可知沧海”,这些细节,反映了法国和科特迪瓦间的深刻渊源。
历史上,法国是科特迪瓦的殖民宗主国,现在仍是其最大的援助国、投资国和贸易伙伴。截至2010年,法国在科特迪瓦的投资占到外国对科投资总额的60%。另外,科特迪瓦有600多家法资企业,其产值约占科特迪瓦国民生产总值的30%。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法国一直谋求与科特迪瓦进行“政治联姻”。比起左倾的前总统巴博,身为“法国女婿”的瓦塔拉,似乎更合法国胃口。因此不难理解,在选举结果公布后,法国为何会在第一时间承认瓦塔拉当选,并不断向巴博施压,迫其交权。
来之不易的总统之位
瓦塔拉的竞选总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去年10月31日,科特迪瓦举行了内战爆发以来的首次总统选举,当时共有14名候选人参选。在首轮选举中得票率居前两位的巴博与瓦塔拉进入第二轮角逐。12月2日,科特迪瓦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瓦塔拉以54.1%的得票率当选为新一届总统,然而巴博控制的选举仲裁机构——宪法委员会却以“舞弊”为由否决了这一结果,并宣布巴博以51.45%的得票率当选。两天后,巴博和瓦塔拉先后宣誓就任新一届总统,并各自任命总理,组建新政府。自此,一场旷日持久的选后危机便拉开了帷幕。
如果说巴博的恋栈是产生“一国两主”僵局的导火索,那么隐藏在背后的南北部族矛盾,则是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科特迪瓦是个多部族的国家,全国共有大大小小的部族60多个。1960年国家独立后,南方部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长期在科特迪瓦政坛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产生了包括巴博在内的三位总统。随着北部自身力量的壮大,来自北部的族系开始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他们普遍信奉伊斯兰教,与信奉基督教的南部族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宗教纷争。瓦塔拉即来自北方族系,被视为北部政治利益的代表。
为了保持政治优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代表南方势力的政府开始实行带有歧视性的“科特迪瓦化”政策,也就产生了前面提到的瓦塔拉“身份被质疑”的问题。南北部族之间的政治矛盾由此激化,并最终在2002年引发内战。虽然南北部族在2007年签订了“君子协议”,决定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确定国家最高权力的归属,但双方政治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归根结蒂,此次巴博与瓦塔拉殊死斗争的背后,仍是两股政治势力明争暗斗的延续。
今年4月11日巴博被捕,瓦塔拉最大的绊脚石终被清除。5月6日,瓦塔拉终于宣誓就职。在就职演讲中,他踌躇满志地说:“所有科特迪瓦儿女正在迎来一个和解与统一的新时代。”顺着他的目光望去,远方是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是饱经战乱、渴望安定的百姓,是虎视眈眈、不甘失败的反对派,是随时准备插手内政的外国势力……瓦塔拉的漫漫总统路才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