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中,由于学生没有注重写作素材积累,教师在应试教育压力下难以在写作教学上有突破,因此,很多学生都怕写作。一提到作文,就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手,因此对写作产生反感、畏惧心理。如何让学生克服写作障碍,是我们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兴趣
(1)作文因时、因人施教。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出与其相适应的作文要求。中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一定接触,生活经验有一定积累,但社会阅历、是非能力的判断还有待提高;书本知识不断得到充实,各种基本能力正在形成,但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等等。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提出相适应的写作要求。
(2)给学生写作自由。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重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事实,使其能够在写作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放手让学生写“我要写的”,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有自由作文的空间和创作余地,让学生的写作情感自由地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从应付式的“要我写”变成主动式的“我要写”。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要总是限定命题、限制内容、限制体裁等过高的要求,让学生自由习作,写自己想写的,让学生乐于去写,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收集素材”,“通过图书、报纸杂志、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因此,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做好阅读和摘记,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设立了“图书角”,发动学生拿出自己的“好书”和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鼓励学生到各级图书馆去借阅图书,并推荐好的图书网站供学生阅读。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我还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去阅读,并把阅读到的好词好句、名诗名言、精彩片段等摘抄下来,平时多读多背,熟记于心。作文素材丰富了,写作时就会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三、多写多练,表达真情实感
要提高写作水平,改变学生词不达意、语言贫乏的现状,必须让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阅读积累的作文素材组织运用于习作之中。写作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长期自觉自愿地练笔,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5年中华版)主张“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对笔记,要养成习惯经常写。教师要培养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随笔的习惯和兴趣,让学生真实生动地记录自己的人生历程,写自己之所想,写自己之所愿,让学生没有顾忌而产生真情倾诉的冲动、欲望,从“无话可说”变成“真情流露”,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四、让学生回归生活,拓宽生活面
写作需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生活,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拓宽生活面,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如组织学生野炊、郊游,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及亲自动手做家务等,引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各种感官,怀着真挚情感细致地观察体味生活,细心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事、景、物,学生把在生活中所做、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到真正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法,让学生自由写作
现在的作文教学,一般是一周两节课,要求学生在教室内完成,教师的写作指导一般都是按审题一选材一表达方式与技巧一学生练习这一模式流程来做。教师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不断地给学生灌输,都在起主导作用。而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没法领悟运用,写作的思路被教师的“指导”匡定,结果是学生不能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去表达。学生习作就会“千篇一律”了。为改变这个状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空间。教师可让学生写作空间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到课外,甚至校外、家中,多给学生准备,在写作课(作文课)的前一段时间,提前明确的写作要求,放手让学生搜集资料,精心构思,充分拟稿,把写作置于宽松、自由的空间中,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最大限度地张扬自己个性,自由、创造性地写作。 总之,教师应有改革创新意识,突破传统写作教学,改变传统的作文授课方式、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勤读、多写、多练、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自由写作的空间,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作的障碍。
(责 编 李新海)
一、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作文写作兴趣
(1)作文因时、因人施教。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出与其相适应的作文要求。中学生已经对社会有一定接触,生活经验有一定积累,但社会阅历、是非能力的判断还有待提高;书本知识不断得到充实,各种基本能力正在形成,但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等等。教师必须根据这些心理特点,提出相适应的写作要求。
(2)给学生写作自由。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重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事实,使其能够在写作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放手让学生写“我要写的”,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有自由作文的空间和创作余地,让学生的写作情感自由地表达出来。
(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从应付式的“要我写”变成主动式的“我要写”。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要总是限定命题、限制内容、限制体裁等过高的要求,让学生自由习作,写自己想写的,让学生乐于去写,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收集素材”,“通过图书、报纸杂志、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因此,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引导学生做好阅读和摘记,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设立了“图书角”,发动学生拿出自己的“好书”和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鼓励学生到各级图书馆去借阅图书,并推荐好的图书网站供学生阅读。除此之外,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我还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去阅读,并把阅读到的好词好句、名诗名言、精彩片段等摘抄下来,平时多读多背,熟记于心。作文素材丰富了,写作时就会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三、多写多练,表达真情实感
要提高写作水平,改变学生词不达意、语言贫乏的现状,必须让学生多写多练,把平时阅读积累的作文素材组织运用于习作之中。写作能力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长期自觉自愿地练笔,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梁启超曾在他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1925年中华版)主张“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对笔记,要养成习惯经常写。教师要培养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随笔的习惯和兴趣,让学生真实生动地记录自己的人生历程,写自己之所想,写自己之所愿,让学生没有顾忌而产生真情倾诉的冲动、欲望,从“无话可说”变成“真情流露”,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四、让学生回归生活,拓宽生活面
写作需要正确而深刻地认识生活,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拓宽生活面,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如组织学生野炊、郊游,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及亲自动手做家务等,引导他们从自己身边的生活着眼,调动各种感官,怀着真挚情感细致地观察体味生活,细心观察各种各样的人、事、景、物,学生把在生活中所做、所见、所闻、所想写下来,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到真正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法,让学生自由写作
现在的作文教学,一般是一周两节课,要求学生在教室内完成,教师的写作指导一般都是按审题一选材一表达方式与技巧一学生练习这一模式流程来做。教师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不断地给学生灌输,都在起主导作用。而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没法领悟运用,写作的思路被教师的“指导”匡定,结果是学生不能自由地、有个性地、有创意地去表达。学生习作就会“千篇一律”了。为改变这个状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空间。教师可让学生写作空间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到课外,甚至校外、家中,多给学生准备,在写作课(作文课)的前一段时间,提前明确的写作要求,放手让学生搜集资料,精心构思,充分拟稿,把写作置于宽松、自由的空间中,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最大限度地张扬自己个性,自由、创造性地写作。 总之,教师应有改革创新意识,突破传统写作教学,改变传统的作文授课方式、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勤读、多写、多练、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自由写作的空间,逐渐培养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写作的障碍。
(责 编 李新海)